|
|
|||||||||||||||||||||||||||||||||||||||||||||
唐德刚(1920年8月23日-2009年10月26日),出生于中国安徽合肥,美籍华人学者,历史学家、传记文学家、红学家。
唐德刚在口述历史方面有重大贡献,著有《李宗仁回忆录》、《胡适口述自传》、《顾维钧回忆录》等。唐德刚等另一大贡献为关于中国近代演变等“历史三峡”说。
1920年生于安徽省合肥县西乡山南馆唐老圩,德刚幼时在私塾念书,旧学邃密,十多岁即已圈点过一遍《资治通鉴》。
1939年秋考入重庆国立中央大学(南京大学)历史学系,和黄彰健等人同学;此一时期的中大历史系有“沙坪坝的黄金时代”之说,柳诒徵、朱希祖、缪凤林、郭廷以、向达、沈刚伯、贺昌群、白寿彝、韩儒林等史学家皆执教于此;1943年毕业,获学士学位。1944年在安徽学院史地系讲授《西洋通史》。
1948年赴美留学,1952年获哥伦比亚大学硕士,1959年获史学博士,博士论文为一八四四年至一八六零年间的中美关系。后留校任教,曾讲授《汉学概论》、《中国史》、《亚洲史》、《西洋文化史》等课程,并兼任哥伦比亚大学中文图书馆馆长7年并参与负责口述历史计划的中国部分。1972年唐德刚受排挤离开哥大,后受聘为纽约市立大学教授,执教于纽约巿立大学系统下的巿立学院近二十年,直至1991年荣休,其间曾任亚洲研究系系主任。曾任纽约文艺协会会长。
2009年10月26日因肾衰竭卒于美国旧金山佛利蒙家中,享年89岁。
唐德刚的散文值得一读,旅美学人、中研院院士夏志清教授誉之为“唐派散文”,“应公认是当代中国别树一帜的散文家”,有诙谐直接、气势极盛、妙趣横生的特点。
唐德刚与师郭廷以,都是中国近代史的大家,也是华裔史学家中口述史的主要推动人物。
他受柳诒徵及其他学衡前辈影响极深,认同中国文化。对美国华人史有所研究。他曾表示中国大陆的现代化必须与传统相结合,绝对不能绝对否定中国传统而全盘西化。
他在中国时曾在国军内当小兵,做过中学教员。在美国长期从事历史研究及口述历史工作,与当时政要如顾维钧、李宗仁、陈立夫等人多有接触,甚至成为好友。他和当时人在纽约的胡适则为忘年之交,有师生之谊,曾著《胡适口述自传》(1981)、《胡适杂忆》(1979)。
他曾参与发起在全球征集一亿人签名要求日本偿付战争赔款的运动。2002年因钓鱼岛事件与杨振宁一同发表声明,声讨李登辉。
张学良说唐德刚“把钱看得太重了”。
夫人吴昭文是中国国民党CC派元老吴开先之女。
历史三峡观:唐德刚有著名的历史三峡论。他将四千多年以来的中国政治社会制度变迁分为封建、帝制和民治三大阶段。其中要经历两大历史三峡,也就是要经历两大历史阶段的转变。“从封建转帝制,发生于商鞅与秦皇汉武之间,历时约三百年” 。“从帝制转民治则发生于鸦片战争之后” 。并说经历约200年,到大约西元2040年,中国历史将会走完第二个“长江三峡”,迎来“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的新时代。
吴章铨:“唐先生的特点是直言,他热爱中国,他经常说的是“中国很有希望”,这个很有希望不是针对某一个政权,而是对一个国家、民族的反思。他一直在说,爱国不是爱某一个人。在政治上,他不倾向于任何党派。”
金陵怀古
孺子沿街赤足,青山为雪白头,
金风如剪月如钩,记取秦淮别后。
临去且行且止,回头难拾难收。
错从苦海觅温柔,曾把鲛绡湿透。
(1956年于美国)
史学:
注:根据台湾远流出版社唐德刚作品集[1],《民国前十年》中的部分文章来源于《晚清七十年》《袁氏当国》[2],《新中国三十年》和《毛泽东专政始末1949-1976》为同一部作品[3]。
口述回忆录与传记:
文学作品:
其他: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