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诚(1898年1月4日-1965年3月5日),字辞修,浙江青田人。“中华民国”陆军(国民革命军)一级上将,历任台湾省政府主席,行政院院长,“中华民国”副总统等职。陈诚主政台湾期间,在民生、军事、经济各方面皆有政绩,对稳定国民党政府在台统治作用甚大,让台湾民众称呼其为“陈诚伯”。陈诚是蒋中正的亲信,也是自黄埔成立后蒋中正执政的心腹之一,有“小委员长”之称。国民革命军内部由陈诚领导的派系亦有土木系之称。
生平
大陆时期
陈诚于1922年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8期炮科。之后在浙军、粤军任排、连长。1924年入黄埔军校当炮兵教官,任特别官佐,炮兵营连、营长。北伐时任总司令部参谋;团长,第21师师长。北伐后带领第11师参加蒋桂战争,中原大战时因功升任18军军长。陈诚是国军中的干将,参与多次围剿红军,曾分别任各路总指挥。1935年第五次围剿红军时,任前敌总指挥,攻陷广昌、瑞金重镇。之后曾任“晋陕绥宁四省边区剿总”,进剿陕西红军根据地。 西安事变时,陈诚与蒋中正同时被扣,在整个过程中,表现出对蒋的极大忠诚。西安事变后陈诚负责改编张学良、杨虎城部队。抗战时,任第三战区前敌指挥,武汉卫戍总司令,第六、九战区司令等职,参与过的大战役有淞沪会战、武汉会战等。
1946年5月任参谋总长兼海军总司令,力主对中国共产党用兵。之后指挥国军向解放区进攻被挫。1947年陈诚升任一级上将,并在8月29日以参谋总长兼任东北行辕主任,上任后撤销东北保安司令部,由行辕全权负责东北军事政治。陈诚则在东北进行人事大搬风,原东北保安司令杜聿明离开沈阳去北平,原副司令长官郑洞国改任行辕副主任;最令东北国军将领不服的是,陈诚居然撤换了在四平街击退林彪共军,获颁青天白日勋章的陈明仁。此事对陈明仁日后在湖南投共,有很大影响。 陈诚为企图打通北宁路,于1948年1月发起公主屯战役,却导致国军新五军被歼的下场,此震憾了东北行辕与南京中央。愤怒的蒋中正亲率国防部作战次长刘斐、陆军副总司令范汉杰赴沈阳开会,追究东北1947年冬季战役战败责任,在病中的陈诚于5月被免职。10月到台湾阳明山养病,并在1949年接任台湾省主席兼警备司令,并在该年8月兼任东南军政长官公署长官,坐镇台北,指挥东南区战事。
台湾时期
到台湾后,陈诚主张“人民至上,民生第一”,实行土地改革、三七五减租、改革币制,发行新台币、之后又实行耕者有其田,提出“以农业培植工业,以工业发展农业”。他也曾任中国国民党副总裁,有论者认为在陈诚去世前,“中华民国”政府可说是蒋陈政治时期。
蒋陈政治,表面上两人没有明显的分工,但由于陈诚在大陆撤台部队系统中,仍有过半影响力,撤台初期的海军总司令桂永清、空军总司令王叔铭,以及参谋总长周至柔都是陈诚人马,只有陆军总司令孙立人是“外人”。而蒋中正乃是总统,中国国民党总裁,军队与党务并不假手他人,陈诚在台湾的政绩主要属于经济跟民政,并亲自主持石门水库的兴建。此时期相对于蒋中正,陈诚的声誉乃是来自民政与经济,跟大陆时期可谓大相迳庭。
虽说陈诚对蒋中正忠诚,但在人事上并非没有自己意见。此期在俞鸿钧内阁下台后,陈诚以副总统之尊兼任行政院长,俞阁之教育部长是张其昀,蒋中正希望张能留任教长,曾亲自与张拜访陈诚;但陈诚认为国立清华大学前校长梅贻琦更为合适,予以拒绝,蒋也只好接受。
自1950年3月15日至1954年5月31日及自1958年7月15日至1963年12月15日陈任“中华民国”行政院院长。当蒋中正担任第二任施行“中华民国”宪法以后的“中华民国”总统时,他担任副总统(1954年 - 1965年)。1957年10月的中国国民党八全大会,更被蒋中正提名为副总裁。1965年3月5日陈诚因肝癌去世,其遗嘱只字未提“反共”及“反攻大陆”等政治字眼,蒋介石虽对此有保留意见,但最终还是决定原文公开。台北县泰山乡曾有陈诚墓园。1995年8月,陈诚的骨灰迁移到高雄县大树乡的佛光山。
陈诚死后,蒋中正曾题一挽联:
评价
- 陈诚在大陆情势逆转的关键时刻,整编来台部队、改革币制、稳定金融、推行土地改革、规画地方自治;是蒋中正以外的第二号人物,对台湾社会与经济具有深远的影响。
- 陈诚对知识界人物颇为礼遇,向与胡适、蒋梦麟、梅贻琦、傅斯年、王世杰友善,并敢于重用不亲近蒋中正或蒋不喜欢的人物。如1930年代,陈诚就曾拉拢反对蒋中正的人物,包括唐生智大将刘兴与冯玉祥麾下的孙连仲;以及广东的张发奎、薛岳、吴奇伟等人。陈诚用人唯才,较不论籍贯、派系,只要善战,有才能,大都争取其加入第18军。而蒋中正亦放任陈诚重用曾反对自己的人,如陈诚礼遇张发奎,并曾言可让张指挥其第18军。
- 陈诚于1949年5月19日担任台湾省政府主席兼台湾省警备总司令,颁布了《戒严令》并造成之后的白色恐怖的开始,对台湾社会的民主化进程造成巨大负面影响。
- 当时“中华民国”云南省立法委员罗蘅,在立法院上有“杀陈诚以谢国人”之提案。
- 陈诚在黄埔时期起就与时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的周恩来私交甚好,后来虽因意识形态原因分道扬镳,但当周恩来获悉陈诚逝世的消息后,也对其进行了高度的评价:“陈辞修是爱国的人”。
个人与家庭
- 陈诚个子比较矮小,且年轻时就已位高权重,因此常被政敌攻击为“童子军”;后有媒体称其为“小委员长”、“大元帅袖珍本”。
- 陈诚原配妻子吴舜莲,两人未生有子女。
- 1932年元旦,陈诚与谭延闿的女儿谭祥结婚,育有四子陈履安、陈履庆、陈履碚、陈履洁,二女陈幸、陈平。
辞修中学
陈诚长子陈履安于1971年在台湾台北县三峡镇创办一私立高中,取其父表字辞修,名曰辞修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