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孟和(1888年-1960年4月17日)[1],原名履恭,字以行,社会学家,祖籍浙江绍兴,出生于天津。幼时就读于近代教育家严修所创办,采中西学并重的“严氏家塾”(1904年改称为敬业中学堂,1906年迁址改称南开学校) [2]。1906年毕业于南开学校第一届师范班,以官费生被派赴日本东京高等师范学校研习教育学,后因故回国[3]。1910年改赴英国伦敦大学伦敦经济政治学院研习社会学和经济学,1913年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同年归国后担任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授,1914年至1927年担任北京大学教授、系主任、文学院院长、教务长等职。1926年至1934年担任“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美国退还庚子赔款管理机构) 社会调查部 (1929年独立为社会调查所) 负责人,致力于社会调查事业。1934年社会调查所并入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 (1945年改称社会研究所),陶孟和担任所长。抗日战争期间,负责将研究所迁至四川南溪李庄,胜利后始迁回南京。1949年政权更迭之际,在其主导下将社会研究所全部人员及图书、研究资料留在南京。1949年10月起担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负责社会、历史、考古和语言4个研究所,并兼任社会研究所 (1953年改名经济研究所) 所长。1952年将社会研究所迁往北京,随后辞去所长职务。1960年4月,赴上海参加中国科学院第三次学部会议前,因病于17日去世,享年73岁[2]。
他开创了中国早期最重要的社会学研究机构之一,并积极将所作为社会调查成果推介到国际上。负责社会调查所期间,主导创立《社会科学杂志》、《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集刊》等重要学术刊物[2],对中国社会学奠基与发展贡献卓著。1948年获选为第一届中央研究院院士。
陶孟和也是中国科学院图书馆的创始人与领导人,先后成立了“中国科学院图书委员会”、“中国科学院图书馆选书委员会”、“中国科学院科学图书分类委员会”[2],对科学院图书馆事业发展贡献良多。
陶孟和早年专治社会学,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社会学一度被当作伪科学而遭到否定,因此严重影响其学术地位的公正评价[2]。
著作
- 《中外地理大全》(与杨文洵合编)
- 《中国乡村与城镇生活》(与梁宇皋合著,英文)
- 《北京人力车夫之生活情形》
- 《北平生活费之分析》
- 《中国社会之研究》
- 《欧洲和议后之经济》
- 《中国劳工生活程度》
- 《社会与教育》
- 《公民教育》
- 《社会问题》
- 《中国之县地方财政》
- 《孟和文存》
论文
- 《中国之工业与劳工》(1931年荷兰海牙世界社会经济会议,与林颂河合著,英文)
- 《中国劳工生活程度》(1931年上海太平洋国际学会第四次会议,英文)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