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颉刚(1893年-1980年),原名诵坤,字铭坚,江苏苏州人,中国历史学家、民俗学家,中央研究院院士。古史辨学派代表人物,也是中国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创者之一。
- 1 生平
- 2 轶事
- 3 主要著作
- 4 注释
- 5 相关网站
|
生平
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部,历任厦门、中山、燕京、北京、云南、齐鲁、中央、复旦、兰州等大学教授,中山大学历史语言研究所主任、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主任等职。从1920年开始考辨古史,次年提出“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观”论点,在史学界引起争论。后编入《古史辨》(八册)自己和他人研讨争辨文章。1935年,由于当时民族危机深重,逐渐侧重边疆地理研究,并于1936年创立边疆研究会,同时宣传抗日。抗战期间,转入内地。1949年后曾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著有《秦汉的方士和儒生》、《三皇考》、《史林杂识初编》、《中国历史地图集》(古代史)、《孟姜女故事研究集》、《吴歌甲集》等。
顾颉刚成长于晚清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他最早接触到的时代思想便是戊戌维新思潮。五四以降引进的西方近代科学的怀疑论观点对于顾颉刚的早年学术活动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催生了一个以顾颉刚为代表的批判的反传统的古史辨派。顾颉刚乃历代疑古辨伪思想的集大成者,不但反对崇拜带有深厚儒家色彩的历史传统,而且也反对大汉族主义和实用主义,从一开始就受到维护中国史学正统人士的批评。虽然顾颉刚采用的某些方法和结论值得商榷,但是无庸置疑,他的理论对20世纪的中国史学的产生了深远影响,这是任何构建新史学理论体系的人所无法回避的。也正是由于这一原因,近年来的“走出疑古时代”的提倡者对于顾颉刚和古史辨派的攻击最为猛烈。
轶事
1923年发表“大禹是条虫”的论点,受到刘掞藜[1]、胡堇人等人的批评,鲁迅骂顾颉刚是“鸟头教授”。当时陈立夫要顾颉刚考证大禹生日,顾考证出是6月6日,即今日工程师节。陈立夫说:“你不是说大禹是条爬虫,怎么会有生日!”顾反驳:“你只叫我考证生日,我是根据现有的资料考证出来的,我是从学术考察,不是从爬虫考察。”晚年顾向一位记者回忆说:“那是年轻不懂事时的话。”
主要著作
- 《崔东壁遗书•序言》,亚东图书馆,1936
- 主编:《古籍考辨丛刊》(第一集),中华书局,1955
- 《史林杂识》(初编),中华书局,1963
- 《秦汉的方士与儒生》,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 《古史辨》(第一至第七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重印本)
- 《尚书通检》
- 《中国疆域沿革史》
- 《中国历史地图集》(古代史)
- 《中国上古史研究讲义》,中华书局,1988
- 《顾颉刚古史论文集》(第一至第三集),中华书局,1988
- 《顾颉刚读书笔记》,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0
- 《汉代学术史略》,东方出版社,1996
- 顾潮、顾洪编校:《中国现代学术经典•顾颉刚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 《浪口村随笔》,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 《中国当代史学》,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 顾颉刚、史念海:《中国疆域沿革史》,商务印书馆,1999
- 《我与〈古史辨〉》,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
- 《西北考查日记》,甘肃人民出版社,2002
- 《〈尚书〉校释译论》
注释
相关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