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儒.JPG
儒家 |
---|
儒家思想 |
---|
忠 孝 仁 义 格物致知 |
儒家人物 |
---|
孔子 颜回 曾子 孟子 荀子 董仲舒 邵雍 周敦颐 张载 二程 朱熹 陆九渊 王阳明 罗钦顺 王夫之 曾国藩 熊十力 |
儒家经典 |
---|
《四书》《五经》《十三经》 |
历史发展 |
---|
焚书坑儒 独尊儒术 经学
玄学 理学 心学 气学 新儒家 |
相关事项 |
---|
六艺 诸子百家 孔子弟子 纲常
科举 书院 国子监 儒教 孔庙 |
主题:中国文化 |
---|
钱穆 (1895年7月30日-1990年8月30日) ,原名恩,字宾四,江苏无锡人,历史学家,儒学学者,教育家。
- 1 生平
- 2 学术
- 3 其他
- 4 评价
- 5 年表
- 6 主要著作
- 7 注释
- 8 参见
- 9 相关网站
|
生平
钱穆九岁入私塾,1912年辍学后自学,任教于中小学。1930年因发表《刘向歆父子年谱》成名,被顾颉刚推荐,聘为燕京大学国文讲师,后历任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平师范大学、西南联大、武汉大学、华西大学、江南大学教授。
钱穆居北平八年,先后授课于北京、清华、燕京、北师大等名校,与学术界友人时相切磋。抗战军兴,辗转任教于西南联大、武汉、华西、齐鲁、四川各大学。撰写《国史大纲》,采取绵延的观点了解历史之流,坚持国人必对国史具有温情和敬意,以激发对本国历史文化爱惜保护之热情与挚意,阐扬民族文化史观,公推为中国通史最佳著作。1949年秋天,钱穆答应了他的朋友在香港的亚洲文商学院出任院长。[1]1950年钱穆在香港创办新亚书院使流亡学生得以弦歌不辍,而办学有成,亦获香港政府尊崇,于1955年赠予香港大学名誉博士学位。1960年应邀讲学于美国耶鲁大学,又获颁赠人文学名誉博士学位。1965年正式卸任新亚书院校长,应聘马来亚大学任教。
1967年10月,钱穆应总统蒋介石之邀,以归国学人的身份自港返台,筑素书楼于台北市士林区外双溪,[2] [3]1968年膺选中央研究院院士。晚年专致于讲学与着述,虽目力日弱仍随时提出新观点,赖夫人诵读整理出版,谦称为《晚学盲言》。
中国学术界尊之为“一代宗师”。更有学者谓其为中国最后一位士大夫、国学宗师。
学术
钱穆自学成才,他的治学理念受吕思勉影响甚深。当胡适学派以反对“崇古”与“迷信”为理由,对中国先祖作存疑与否定态度时,钱穆等人立表异义。他在《国史大纲》一书中说:“今求创建新的古史观,则对近人极端之怀疑论,也应稍加修正。”
钱穆的《先秦诸子系年》一书,立定其国学大师,因其考证数十本秦汉古籍,排出先秦时各事件的先后顺序。后发表《刘向歆父子年谱》一书,以论证完整的二十八个不可通驳倒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当时再无学者为康文辩。
其他
原本胡适相当赏识钱穆,称钱的《刘向歆父子年谱》乃“一大著作,见解与体例都好”,并对学生说:有关先秦诸子事,可向宾四先生请教,不必再问他。外界以为钱“喜治乾嘉学”,张君劢甚而劝钱穆“何必从胡适之作考据之学”。钱穆初到北平,胡适的弟子傅斯年对他优礼有加,邀至史语所,奉为上宾。胡适也将私藏“孤本”《求仁录》借给钱研览。
钱穆在治学方面与胡适颇多抵触。胡适继承传统的说法,认为老子略早于孔子;钱穆则创立新说,认为老子略早于韩非,后于孔子。一次,两人不期而遇。钱穆说:“胡先生,《老子》成书的年代晚,证据确凿,你不要再坚持你的错误了!”胡适说:“钱先生,你举出的证据还不能说服我;如果你能够说服我,我连自己的亲老子也可以不要!”
钱穆与胡适二人在老子生年、《说儒》等学术问题上观点迥异,时有争辩。具体学术分歧尚属表面,深层原因是钱对胡的“新文化”主张不以为然,他后来甚至认为,中国思想界“实病在一辈高级知识分子身上”,如“新文化运动,凡中国固有(文化)必遭排斥”,贻害深远。当年北大讲坛上最叫座者乃胡适和钱穆二人,钱穆称“大凡余在当时北大上课,几如登辩论场”。
在胡适有生之年,钱穆就是未能当成中央研究院院士。日后李敖认为这是不公道的,他说:“钱穆的理学怪说固不足论,但他在古典方面的朴学成就,却更该先入选成院士。”
钱穆与钱钟书同宗不同支,钱钟书是其侄辈,钱穆又称钱基博(钱钟书父亲)为叔。钱伟长是钱穆长兄钱挚之长子,钱穆的亲侄。钱一生以教育为业,五代弟子,冠盖云集,余英时、严耕望等人皆出门下。
1990年6月1日,钱穆先生不满当时身为立法委员的陈水扁与台北市议员周伯伦指控他霸占政府建筑物,以九十六岁高龄之身毅然搬离素书楼,同年8月30日逝于杭州南路寓所。[4]
评价
- 陈奎德博士认为钱穆“承继文化衣钵,以为中国文明招魂为志业,心系历史生命,作为中国文化的代表和守护者,在北京政权摧毁中国文明的滔天洪水中,以自己的写作和研究,代文化立言立德,代历史立言立德。”
- 汪荣祖教授在《钱穆论清学史述评》一文以为:“钱穆论清学史的代表作《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不仅在形式上是传统的学案式的纲目体,而且内容也不脱传统的义理,尤重宋儒朱熹。这部书基本上是由二十世纪的人,写十九世纪之书。钱氏写清学史,似设身其境,与先贤唱和或辩难,而不似异代学者,作旁观超越之论析。世人多知,钱宾四颇具民族主义意识,并见诸其史学,然其民族主义也未脱传统的华夷之辨与汉文化意识,以及崇宋尊朱的基本心态。”
年表
- 1895 清光绪廿一年生于江苏省金匮县
- 1900 七岁 入私塾读书
- 1903 十岁 进果育小学就读
- 1905 十二岁 父逝
- 1906 十三岁 入常州中学堂
- 1910 十七岁 转入南京私立钟英中学,适逢辛亥革命,学校停办,遂辍学
- 1911 十八岁 任教无锡三兼小学,为教学生涯之始
- 1918 廿四岁 任教鸿模学校,即原果育小学,出版《论语文解》同时任教县立第四小学(梅村镇)
- 1919 廿五岁 任后宅泰伯市初小校长 创办无锡历史上第一个图书馆-泰伯图书馆,任馆长
- 1922 廿八岁 赴厦门任教集美学校为任职中学教师之始
- 1923 廿九岁 任教江苏省无锡第三师范学校
- 1927 卅三岁 转任教苏州中学
- 1928 卅四岁 妻殁、儿殇、兄亡连遭三丧
- 1929 卅五岁与小学校长张一贯女士缔婚, 4子2女自1931至1940年先后出生,四子早夭
- 1930 卅六岁 发表《刘向歆父子年谱》,后任教北京燕京大学为任教大学之始
- 1931 卅七岁 任教北京大学历史系,并兼课清华大学、燕京大学、北师大
- 1935 四一岁 出版《先秦诸子系年》
- 1937 四三岁 随政局南迁,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
- 1939 四五岁 《国史大纲》脱稿,回苏州侍母一载
- 1941 四七岁 往成都任教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及武汉大学
- 1943 四九岁 先后任教于华西大学、四川大学
- 1944 五十岁 撰文〈中国历史上青年从军先例〉号召知识份子投笔从戎
- 1946 五二岁 赴昆明任教五华学院、兼任云南大学
- 19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