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梁思永(1904年7月24日-1954年4月2日)[1],考古学家,梁启超次子,原藉广东新会,出生于上海,另说出生于日本横滨[2]或澳门[3]。幼年曾在日本念小学,回国后进入清华学校留美班,1923年毕业后赴美国留学,攻读考古学及人类学,1930年获得哈佛大学硕士学位后,回国进入中央研究院史语所考古组。1930年至1931年先后参与黑龙江昂昂溪遗址、通辽河新石器时代遗址、河南安阳小屯和后冈、山东历城龙山镇城子崖等地的考古发掘工作。随后因患烈性肋膜炎卧病两年,1934年渐愈后即赴安阳主持西北冈的发掘工作,直至抗日战争爆发始随史语所迁往四川[2]。1954年病逝于北京[1]。
他在殷墟第四次发掘过程中,确认柱础石、窖穴等考古遗迹,复原建筑遗址,确认了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和商代文化的叠压关系,成为中国考古学的典范。1948年与其兄梁思成(建筑学家)同时获选为第一届中央研究院院士。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