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张充仁(1907年9月18日-1998年10月8日),1907年农历八月十八出生于上海七宝(现为上海市闵行区七宝镇)。
张充仁长于绘画和雕塑,20世纪20年代初,赴比利时留学,结识了比利时画家埃尔热,两人成为挚友。学成后张充仁游历欧洲从事创作,抗日战争爆发后回国参加救亡运动。1949年后,张充仁陆续在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交通大学等学校任教,同时进行创作。80年代,其为中国改革开放设计师邓小平创作的雕塑引人注目。
80年代后期,张充仁旅居法国。1998年10月8日病逝于巴黎。
张充仁与埃尔热的友谊让他成为法语国家最为知名的中国人之一,他不仅帮助埃尔热完成了《丁丁历险记》中关于中国的一部作品——《蓝莲花》,更是成为了其中的主角——张。两人因战争失散后,埃尔热为表达他的思念,又创作了以“张”为主角的《丁丁在西藏》。1981年,两人在布鲁塞尔重逢[1]。
|
张充仁的祖父是一位中医师,原居至江苏松江县,后移居于上海县七宝镇,张充仁的父亲张少甫,即是在七宝镇出生,后迁居到上海徐家汇,是一位雕刻花板师傅。该地区是许多天主教集居之地,张充仁的家族也是天主教家庭。张少甫与殷莲子结婚,起初不孕,所以在孤儿院领养了一个男孩,取名张充嘉,两三年后,殷莲子怀孕,生下张充仁,天主教名玛吉尔(Mathieu)。张充仁四岁半时,母亲过逝,父亲未再续弦。
1914年,张充仁7岁时,进入上海徐家汇天主教的类思小学就读,受到田中德校长的鼓励,对绘画的训练和喜好加深,四年级的绘画成绩拿到第一名,原本可以得到有画笔和一套颜料的画箱作为奖品,但是因为名次名条错置,所以得到中华图画故事书,后来田校长补赠一套兰香墨和铅笔给他。进入高小就读后,喜爱收集香烟盒的画片,在这两年间,开始学习西洋画,1920年高小毕业后,开始学习法文。[1]
1921年(民国10年)至1928年间,张充仁在上海的爱尔兰安敬斋修士所所办的土山湾印书馆照相制版部学习摄影和制版,安敬斋修士和田中德校长曾经是同学,安敬斋也乐意每天教张充仁法文,张充仁也自修中西绘画理论。
张充仁19岁时,油画的技法更加进步,在安敬斋修士指导鼓励下,绘制徐家汇天主堂的历任院长肖像共19幅,大小为24吋,被外籍修士赞有拉斐尔之风。但随着文化大革命期间,徐家汇天主堂遭到破坏,这19幅作品也不知去向。[1]
1928年,张充仁在土山湾学习期满后,进入和合电影制片厂工作,担任绘制布景的工作,但是因为不习惯电影界的生活型态,两个月后就向导演请辞。之后进入《时报》担任画刊排版剪裁工作,累积更多编辑工作后,他在土山湾教师刘钟骍推荐下,到《图画日报》担任编辑,另兼有家庭美术教师的工作。此时期,张充仁有较多时间练习水彩画,也有参展和出售作品的机会。
张充仁担任美术教师的家庭姓谭,谭家女主人很欣赏张充仁,便收他为义子。谭家干妈鼓励张充仁前往欧洲留学深造。[1]
决定出国留学后,第一个遇到的问题即是旅费和学费的问题,刚好郎静山请张充仁代为刊登一幅作品在《图画日报》上,该作品的作者诸民谊得知张充仁的计划后,便推荐他申请“中比庚助款助学金”。中比庚助款助学金的申请者必须先到比利时,参加入学考试且成绩优良才能通过申请。为了确定奖助金的申请,张充仁曾去拜访比利时上海领事馆负责助学金的爱尔斯先生(Mr. Hers)。
1931年(民国二十年),张充仁筹措到足够的旅费后,于9月18日登上法国邮轮,前往欧洲。一个月后抵达马赛,转火车至里昂,然后到巴黎转车到布鲁塞尔。10月,他考进布鲁塞尔皇家美术学院油画高级班,在12月的名次竞赛中排名第二,因而申请到中比庚助学金。
第二学期又获得油画(风景)第一奖、动物解剖学第一奖、透视学第一奖、油画构图(人物)第二奖、人体解剖第二奖等佳绩,之后的学期也有优秀的成绩,因而持续得到中比庚助学金的奖助。
1932年6月底的学生作品展中,雕塑系的教授隆波(Egide Rombaux)看到张充仁的作品《锡瓶柠檬》后,便建议他改学雕塑。张充仁下定决心准备考试,在暑假过后,考进了雕塑高级班。第一年的学生作业题目是“焦虑”,张充仁的作品名为《渔夫之妻》,雕塑一位渔妇在岸边等候出海打渔返家的神情。
当年在比利时的外交界元老陆征祥和魏宸祖接到张充仁外太公马相伯的请托照顾张充仁,陆征祥在1932年11月,赠送张充仁一本日记,张充仁于是开始用日记记录留学生活,直到返国。
1934年-1935年是张充仁在比利时求学的最后一年,1934年比利时也正在准备世界博览会,张充仁被选为雕塑家马栋(Matton)的助手,协助人像雕塑工作。1935年6月,张充仁在雕塑科毕业考获得人体雕塑第一名,雕塑构图第一名,除了艺术学院的雕塑文凭,还可获得比利时国王阿尔贝金质奖章和比京市府奖章,和奖金。但是因为奖金只颁发给具有比利时国籍的人,张充仁谢绝了入籍的协助,并把奖金让给第二名的同学。
在回国之前,张充仁向中比庚款委员会申请考察和回国旅费获准,1935年8月1日张充仁搭乘火车,到英国伦敦、荷兰、德国、奥地利、意大利、梵蒂冈等地参观博物馆和美术馆。10月1日,在梵蒂冈以中国青年艺术家的身份和当时的教宗会面。10月11日张充仁由意大利搭船返国,11月4日轮船抵达上海。[1]
1934年,本名乔治·贺密(George Remi)的连环图画家埃尔热,透过鲁汶大学的天主教司铎郭谢(L'abbé Gusset)认识了张充仁,在和张充仁交流构想后,创作出作品《蓝莲花》,故事背景是1930年代初期的上海租界,蓝莲花是一家鸦片馆的名称。张充仁送埃尔热一本《芥子园画谱》,建议他中国国绘画线条绘图,埃尔热将张充仁化身为故事中的一角,成为丁丁在中国的好友。
张充仁也参与了蓝莲花部分插图的工作,例如室内画面的墙上标语“打倒帝国主义”、“三民主义是救中国”等,或是“儒医方世英诊所”等招牌也是出自张充仁之手。但是在画中的签名多为姓、名分开,如画册第40页被日本军帽盖助的“充仁”字样,46页的招牌上有“张”字。
1935年张充仁毕业后,原本埃尔热和他约好??在比京火车站送行,但是埃尔热因为迟到,两人仅能在开动的火车和月台上道别。
1937年蒋宋美龄读到蓝莲花这本画册,希望邀请埃尔热访问中国,但是因为欧战即将爆发,而未能成行。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因为中国内战缘故,埃尔热无法打听到张充仁的消息,还在画册丁丁去西藏中,描绘丁丁找到好友“张”的情节。
张充仁和埃尔热直到1981年,张充仁申请到比利时通过后,分离四十多年,两人才又见面。[1]
1935年返国后,上海艺文界人士鼓励他将留学期间作品展出,在马相伯、蔡元培、徐悲鸿等人的发起下,这个画展在1936年(民国25年)2月22日-3月1日,于法租界法文协会(当时地址:上海环龙路11号)举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