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光夏
雷光夏 - 个人档案
姓名: 雷光夏
生日: 1968/8/15
星座: 狮子座
血型: B
学历: 交大传播研究所硕士
现职: 爱乐电台DJ,音乐工作人,创作歌手。
雷光夏 - 星路历程
雷光夏,交大传播科技研究所硕士班毕业。现任台北爱乐电台节目制作人、主持。
配乐作品:“作家身影”纪录片(本片获88年金钟奖)
“南国再见南国”/“海上花”主题歌曲(入围金曲奖最佳作词人)
雷光夏 - 个人专辑列表
1、1995年 《我是雷光夏》
2、1999年 《脸颊贴紧月球》
3、2003年 《2003 逝》
4、2003年 《时间的密语》
5、2006年 《黑暗之光》
雷光夏 - 个人点评
一句话点评:跟着她,我们静静地聆听,透过黑暗如天鹅绒的夜幕,瞥见一个自由自在的世界。
如果从谈论台湾这些年冒出头的独立女声开始,雷光夏无疑是会被遗忘在角落里的人之一。这个留着披肩长发戴黑框眼镜的娴静女子,平均四年才会出一张唱片,平日里她说自己总是埋没在各种各样的古典CD中,这全都是因为她目前仍担当着电台DJ的工作。这是一种需要通过听觉来传达视觉想象的职业,因此,从雷光夏最初音乐的开始,她就试图将“音乐”与“画面”密不可分地结合起来。
许多独立音乐的爱好者为雷光夏惊艳的时刻,是那一首《脸颊贴近月球》。冰冷的合成器与略带嘶哑的悠长吟唱绞在一处,听者会不由自主地浸淫在一片宏大的空间与时间之中。尽管她的才华远远超出大众所知道的范围,但雷光夏的小小走红却是她17岁高中毕业前写成的《逝》,从1985年开始以校园骊歌的形式传唱至今。
仔细翻出她的资料,原来她也曾为侯孝贤的《南国,再见南国》和《海上花》写过部分配乐。我想,听过她从第一张《我是雷光夏》一直到现在12月1日新发行的《黑暗之光》,我几乎可以肯定,她是继陈升之后台湾本土音乐圈里又一个叫我倾倒的歌者。这些年,陈珊妮、陈绮贞、张悬等独立音乐人声名鹊起,雷光夏却依旧照着自己的步点在黑暗中自弹自唱。
《黑暗之光》的封套似给人以夜色迷离之感,但只要那独特的嗓音在一片寂静中缓缓响起,我就可以明了,她还是那个温暖明亮、沉静如水的雷光夏。对于她来说,自我的音乐只是“生活的一种即兴”,在音符的跳跃之间,她意图在寻回曾经失落的童年记忆。出于这样的目的,这张全新的专辑,似乎扫去了之前对世事的咏叹和观赏,而回归到童话般的回忆情境里。这些歌曲都是雷光夏在去年遭遇车祸在家休养时写出的。
她说:“大海是个奇妙的时光回溯器。童年时住在淡水兴化店,年轻的爸妈常会在黄昏时带着三岁的我穿过防风林去海边散步。也许是那时候,习惯了有大海的节奏。黑暗的时刻,放心知道自己拥有这美好回忆,被海边的风轻轻拥抱。这首歌,也是关于一个未竟的梦。”
对于我来说,这是一张携带浓郁怀旧情调而又单纯快乐的音乐作品集,而我自己最钟爱的,就是开场那一曲《我的八零年代》,正因为是充满美好的回忆,整张专辑的配乐放弃了此前偶能见到的诡异迷离的电子风格,而专心用钢琴和弦乐来描绘旋律中描绘的图谱。雷光夏始终不耍任何所谓独立女性的小情绪,也不大砍大杀地喊出一篇又一篇独自周游的宣言,她只是给自己、也给所有聆听的人建构一个环境,在这个环境里,一切有趣的、伤感的、难忘的细节和琐事都在不经意间排队上演。
同时,雷光夏又努力将多年来旅行见闻和周遭人事给自己带来的体验融入专辑的其他歌曲里,仅仅1分钟的《LaPaloma》记录了西班牙街头的艺人演奏,而《造字的人》则擅长于把文字和音符熔于一炉,表达了她对至爱作家波赫士的私人想象。甚至还出现了一个精致有趣的小品《未来女孩》,这是雷光夏写给小侄女小米的爱恋与祝福。
结尾正是专辑的同名歌曲《黑暗之光》,比起开始的弦乐钢琴版,结尾的这曲海浪和声版更带出一派自然音乐的风范,令我想起风潮音乐曾经发行的一张自然音乐创作辑《我的海洋》。在咸腥的海风中,在闪烁的繁星下,雷光夏仿佛变回了那个躺在沙滩上数星星的孩子,跟着她,我们静静地聆听,透过黑暗如天鹅绒的夜幕,瞥见一个自由自在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