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柯云路,男,汉族,原名鲍国路,中国著名作家之一。他的人生最大爱好有三个,分别是:哲学,科学,文学。在文学领域,著有长篇小说《新星》《曹操与献帝》《芙蓉国》等二十余部,并多次引起轰动。在文学之外,著有文化人类学专著《人类时间》,历史研究专著《极端十年》,心理学专著《焦虑症患者》、《破译疾病密码》、《走出心灵的地狱》、《工作禅二十四式》,《破译命运密码》,教育学著作《中国孩子成功法》、婚恋研究专著《婚恋潜规则》等,皆受到读者欢迎。最新出版:政治军事历史小说《曹操与献帝》。
中文名: 柯云路 | 出生日期: 1946年11月13日 | |
性别: 男 | 别名: (本名)鲍国路 | |
国籍: 中国 | 籍贯: 上海 | |
出生地: 上海 | 民族: 汉族 | |
毕业院校: 北京市一零一中学 | 职业: 作家 | |
代表作品: 《人类时间》,历史研究专著《极端十年》,心理学专著《焦虑症患者》 | 爱好: 哲学,科学,文学 |
柯云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
人生最大爱好有三:哲学,科学,文学。
在文学领域,著有长篇小说《新星》《夜与昼》《衰与荣》《龙年档案》《芙蓉国》《蒙昧》《牺牲》《黑山堡纲鉴》《那个夏天你干了什么》等二十余部,并多次引起轰动。
在文学以外,著有文化人类学专著《人类时间》,历史研究专著《极端十年》,心理学专著《焦虑症患者》、《工作禅二十四式》,教育学著作《情商启蒙》《中国孩子成功法》、《今天我们怎样做父母》《天才少年的十二把金钥匙》;婚恋研究专著《婚恋潜规则》、《爱情真相》、《婚姻真相》等,皆受到读者欢迎。
《破译疾病密码》《走出心灵的地狱》与《破译命运密码》是作者关注当代人身心健康与人生智慧的代表性作品。
对作者,不得不提的是其著作《发现黄帝内经》,该书鼓吹“神医”胡万林,将他胡万林被描述成几乎可以包治百病的“当代华佗”……可见,作家的“家”字应该带带引号!
写“文革”是上帝给我的使命总是处在未完成中 记 者:柯云路你好,这两三年,人们感觉你重新又发出了文学的声音,新华出版社又要陆续推出你的多达十七部的一套文集,登上文坛的成名作到的“文革”系列作品,真是硕果累累。你被称为“最会变脸的作家”,这既指你的写作的剧烈变化,还因为你发表《芙蓉国》时用了“辛克”这个名字——这在当代成名作家中也是极其少见的。你怎么看待这个评价?
柯云路:我既是一张脸,又是多张脸。就好像一个人在生活中总有一个整体的基本的人格,但是也可能在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角色。所以一个写作者表现出不同的写作姿态和写作面貌并不奇怪。我的爱好比较多,也可能喜欢变。
记 者:为什么想在这个时候出文集,是想给自己做个总结吗?
柯云路:中国当代作家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就有出文集的风气,几乎和我同时代的作家,在我之前基本上都出了,我可以说是出得最晚的了。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一直有人建议我出,也有出版社和我联系,但是我一直觉得不必着急,原因是几个:一个是我一直在赶着写新的作品,没有很多时间能够很好地修订我过去的作品;第二个原因就是为了保持自己创作生命的年轻的感觉。
晚出文集是不是好一点?过去好像一出文集,一个作家就觉得对自己是一个阶段性了,一个总结性了,或者说有点功成名就了。我刻意要破坏这种感觉,使得自己总是处在未完成中,老是觉得自己是一点功成名就的感觉都没有。
记 者:回首你的文学创作,是否有一条清晰的脉络?今天,你怎么评价包括《新星》在内的那批处女作?怎么看你前后期作品的对比,有什么变化?
柯云路:我的文学创作其实是有几个阶段:第一个文学创作阶段就是《新星》《夜与昼》《衰与荣》这个阶段,那个阶段是我刚刚步入文坛,处在一种创作的锐气中,对当代社会的文明进程的热情也很高,总是想很壮阔地来做一些活儿,比如对当代社会的剖析,对人物众生像的描写等等。当时,中国文坛处在各种文学潮流中,不断有新的开拓,我自己也是随着这些潮流不断地跟进——这实际上也是在跟进世界的文学潮流。再往下写的一些作品,比如说《嫉妒之研究》《陌生的小城》《成功者》《东方的故事》《超级圈套》,这个阶段的文学作品,我觉得对社会的描写有了更多的距离感。一方面,对社会的热情有一种成熟和沉淀;另一方面,在艺术上更加超脱和达观。这个时候描写生活,就希望能够多角度、多层面、多方面。第三个阶段主要是写了五部关于“文革”的小说,包括《芙蓉国》《蒙昧》《牺牲》《黑山堡纲鉴》《那个夏天你干了什么》。这段历史是必须浓墨重彩描写的。
“文革”是全民族共同制造的悲剧
记 者:所以你说:“写‘文革’是上帝给你的一个使命。”
柯云路:我觉得起码说是上帝给我这一代人的使命。写这五部书也算在心里头对自己有一个交代。
记 者:面对这一段不光彩的民族的历史,不少年长的人们总在控诉自己所遭受的苦难,而不少年轻的人却表现出无知甚至冷漠,你怎么看这种现象?
柯云路:我觉得“文革”这段历史,根本不能用一个“苦”字来概括。经历的人说苦,没经历的人觉得好玩,都是非常不成熟的。“文化大革命”的发生,有很深的文化积淀在里面,我觉得绝对不是某一个人造成的,它是全民族共同制造的一出悲剧。
记 者:为什么说是全民族共同制造的?
柯云路:“文化大革命”可能跟某些领袖人物的错误判断有关,可当时普遍存在着个人崇拜,这种东西在“文化大革命”中表现得非常充分,而个人崇拜实际上是几千年来旧文化的积淀。如果没有这种积淀,你想,任何一个伟大人物他能操纵潮流吗?如果一个伟大人物他一挥手、一说话,底下都沉默,他能搞成什么事呢?他搞了。所以说伟大人物能够造成一个很大的历史潮流,是因为这个历史潮流本身在这个社会中存在着基础。
记 者:那么面对这段历史,文学能做些什么呢?你的“文革”题材的作品与同类题材的其他作家的作品相比,有何特别之处?
柯云路:我觉得造成“文革”悲剧的历史原因不仅要从经济、政治中去寻找,更要从我们漫长的文化传统中去寻找。一个作家描写那段历史,一定要深入种种活生生的人性,因为人绝对不是概念化的,也绝对不那么简单。要把在那个时代各种各样的人的悲欢离合、七情六欲,他们在政治上、生活中、感情上的各种挣扎、各种活动——有的是处心积虑的活动,都表现出来。文学应该用真实的、不粉饰的、入木三分的笔墨来描写各种各样的人性。
记 者:对于“文革”,当下还流行着一个词——“忏悔”,不但自己要忏悔,还要求别人忏悔,你怎么看待这个现象?“忏悔”对于反思“文革”有怎样的意义,什么样的“忏悔”才是诚实有效的?
柯云路:我想通过自己的两部作品来简单说明。在《蒙昧》中,写了一个已经成名的年轻诗人。他在“文革”中是一个小学生,当时顺应了潮流,参与了迫害老师的行为。但是后来这个孩子自己也破落了,因为他的父母和爷爷奶奶有问题。在极端困难的时候,这个老师收留了他。这个年轻的女老师和这样一个小男孩在一块,共同经历了一段悲欢离合的命运。最后这个老师还是由于命运的迫害死去了。当这个年轻诗人长大后回顾这段历史的时候,我想他的心情是非常复杂的。他迫害的是一个非常爱护他的、养育他的女人。那么这个故事说明什么呢?我想让人们去体会。
还有一部小说《那个夏天你干了什么》,说的是工读学校的一群学生把他们的男老师当作流氓在“文革”中打死了。当时给他罗织了很多的罪名。可是事隔多少年之后,所有的人都跑到这个老师的墓前悼念他,这个时候,都把老师当作了圣人。但是回忆那段历史的时候,老师是如何被打死的?所有学生的说法都不一样,没有一个人的说法和别人相同,所以至今还搞不清楚这个老师当时是怎么死的。也就是说,没有凶手,都是纪念他的人。
我觉得人们对历史的记忆是有问题的,我发现所有人在描绘那段历史的时候,都在有意无意、自觉或不自觉地篡改自己的记忆,对于一个民族,这是十分可怕的事。
忏悔之所以出现,是因为自己认识到和意识到罪恶感,起码是一种错误感。忏悔为什么发生?他是想平衡自己的心理,使自己的良心得到安慰。忏悔从来不是为别人做的,是为自己做的。只有强烈的不安,无法忍受下去了,他才会忏悔。如果没有忏悔,是因为众多因素把人们的心灵麻痹了。忏悔是一个社会的调节机制,如果没有对错误的不安,人类社会就没救了。有没有忏悔的意识和忏悔的行动,对于一个民族是一种考验。
文学路
他的文学道路从高中开始。那是当时北京最好的一零一中,第一次当堂作文课,语文老师站在柯云路身后看了半天,课后问他,是不是对文学很感兴趣。柯云路说,有一点。“文革”伊始,这位吴姓语文老师因当过右派被学生批斗,受其赏识的柯云路也被牵连,成为“修正主义黑苗子”。
“那天这个老师在宿舍吊死了,宿舍就在学校里,她的尸体被抬出去,人们围观的一大堆,我就远远地看着。那时候的心情大概跟我以后当作家有点关系。”
1966年底,柯云路在北大看到一张大字报,《致林彪同志的一封公开信》,信中对林提出反驳。他认为这张大字报说得正确,便找到了写大字报的两位农大附中的学生。后来两人被抓,柯云路也被抄家。“打倒我的大标语从动物园贴到圆明园。”
1968年,柯云路到山西绛县插队,在农村呆了四年。“挣工分,种地,养猪,磨豆腐,犁地,耙地,扬场,摸爬滚打”,他说他一直在观察着这个社会, “那几年的生活跟我后来的写作有很大的关系,没有这个我怎么能写《新星》呢,写县、乡的干部也写得不像啊。”
1972年,柯云路到位于榆次的山西锦纶厂当工人。1980年,他的处女作《三千万》在《人民文学》发表,并获当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一等奖。1983年,柯云路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从我写作开始,如果说我有什么特点呢,我非常地单独,非常地独立,单独,孤独,独立,甚至用一个‘独’字也可以。”
柯云路说,他无党派,而“我加入这些党派都是有机会的”;他曾经是山西省政协委员,“再往下很可能升到全国政协委员了”,因从不去开会,这一职务没有得到保留;他身处作协,从不参加任何作协会议。山西作协曾经为十个有贡献的作家分房子,别人一番抢,“出去十分钟上个厕所回来可能就没了”,柯云路不要。他仍然住在榆次一间破平房里,没有卫生间,没有水龙头,家里一洗衣服他就去提水,骑自行车上街,在城乡交界处散步,跟农民聊天,图的是“那地方比较安静,离太原远,没人打搅我”。
“作家里面有很多群体吧?每个作家都可能有一群志同道合人际关系比较接近的朋友,每个作家都可能在苦难的时候呼救,写出比较好作品的时候会有人给他来捧场。我没有。我最困难的时候没有一个人作为朋友来帮助我,我成功的时候也没有人来给我喝一下彩,我完全都是独立行动。没有一个作家能做到像我这样。”
这个特立独行的作家自称“人生最大爱好有三:文学,哲学,科学”。
(1980-2013)
1991年, 花城出版社出版《人类神秘现象破译》。
1991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随笔《人是宇宙的精灵》。
1994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随笔《显现的灵光》。
1994年,今日中国出版社出版纪实作品《生命特异现象考察》。
1996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随笔《复归于婴儿》。
1996年,作家出版社出版《生命科学最新报告》。
1997年,新华出版社出版《情商启蒙》。
1997年,新世界出版社出版《中国孩子成功法》。
1997年,新华出版社出版《把孩子培养成学习的天才》
1997年底,作家出版社出版《发现黄帝内经》。
1998年,新世界出版社出版《新疾病学》(包括《走出心灵的地狱》)、《气功修炼的奥秘与误区》。
1998年,改革出版社出版文化人类学专蓍《人类时间》。
1998年,作家出版社出版中医学专著《发现黄帝内经》。
2001年,新华出版社再版《把孩子培养成学习的天才》。
2001年,新华出版社出版《中学生成功法》。
2002年,南海出版公司出版《家教现场——今天我们怎样做父母》。
2003年,新华出版社再版《把孩子培养成学习的天才》。
2004年,作家出版社出版《童话人格》。
2004年,新华出版社再版《把孩子培养成学习的天才》、《中学生成功法》。
2006年,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心灵太极》。
2007年,作家出版社出版《今天我们为什么结婚》。
2007年,重庆出版社出版《焦虑症患者》。
2007年,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婚姻诊所》。
2007年,明镜出版社出版《极端十年》。
2007年,河南文艺出版社出版《曲别针的一万种用途》。
2008年,海关出版社出版随笔集《谁的灵魂更可悲》。
2008年,作家出版社出版《交换爱情》。
2008年,鹭江出版社再版《中国孩子成功法》。
2009年,河南文艺出版社出版随笔《让生命没有遗憾》
2009年,鹭江出版社再版《破译命运密码》(原名《童话人格》)。
2010年,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再版《走出心灵的地狱》。
2010年,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再版《破译疾病密码》(原名《新疾病学》)。
2010年,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爱情真相》
2010年,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婚姻真相》
2010年,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再版《婚恋潜规则》(原名《婚姻诊所》)。
2011年,春风文艺出版社再版《中国孩子成功法》。
2011年,春风文艺出版社再版《天才少年的十二把金钥匙》。
2011年,春风文艺出版社再版《今天我们怎样做父母》。
2011年,华夏出版社出版再版《不焦虑》(原名《焦虑症患者》)。
2011年,华夏出版社再版《好父母教出好成绩》(原名《把孩子培养成学习的天才》)
2011年,香港皇冠书业出版《工作禅二十四式》。
2012年,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随笔《贫穷与富有的距离》。
2013年,东方出版社出版《培养好孩子的20条”金规“》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