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庞朴,字若木,原名声禄(1928年10月-2015年1月9日),出生于江苏淮阴,汉族。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山东大学终身教授,著名哲学家、中国哲学史专家、文化史专家、儒学泰斗。
中文名: 庞朴 | 别名: 声禄 | |
籍贯: 江苏淮阴 | 民族: 汉族 | |
国籍: 中国 | 去世日期: 2015年1月9日 | |
毕业院校: 中国人民大学 | 代表作品: 《否定的否定是辩证法的一个规律》 |
庞朴致力于中国哲学史、思想史、文化史以及出土简帛方面的研究。专业领域为中国古代思想史和文化史。曾提出在中国远古存在过以大火星纪时的“火历”说。对阴阳、五行思想多有独创性的解释,引起海内外学界的广泛重视。
为学善于小中见大,爱用“汉学”方法钩稽“宋学”课题,写出别具风格的文章。其《说“无”》、《相马之相》、《解牛之解》,便是常为人们称道的代表。
1982年,先生率先发出“应该注意文化史”研究的时代性呼声。在整个20世纪80年代,曾就文化学、文化史、文化传统与现代化诸问题,数十次地发表演说、撰写文章,推动文化研究热潮的前进。进入90年代后,先生主要从文化现象入手,致力于中国辩证思想的研究,以解读中华文化密码。比如说,他从黄帝的传说开始,用黄帝的故事说混沌,用“伯乐相马”来谈认识论,从“庖丁解牛”谈实践论,通过一批出土文物(纺锤)来谈“玄”,运用几个上古文字来说“无”,如此等等,最后当然都要归结到中国辩证思维。先生认为,中国式的思维方式,最重要的就是“圆融”,在《易经》中叫做“圆而神”。儒家称之为中庸之道,中和之德;道家谓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西方所谓的否定之否定,差可比拟。通俗一点说,不妨叫“中华智慧”。说得简单点,可以叫做“一分为三” ,三分法是中国思想文化的特色,是中国思维方法的精髓。
1995年春天,庞朴先生访问海德堡大学黑格尔当年讲堂,不由得想起黑格尔先生的放言高论,说是中国硬是没有某种“三位一体的高卓的意识”。其实,就在他发表那场著名的哲学史讲演前164年,中国庐山脚下,一位比他大160岁的避世僧人,正在撰写一部叫做《东西均》的著作。书中所着重阐发的,正好就是後来黑格尔所常讲述的三一体的辩证法;其思想的深度,完全可以和黑格尔比翼齐飞,毫无逊色;而且由於早出160多年,直可看成是黑格尔思想的先行。于是,先生发了一个宏愿,也可以说准备冒一次大险,决定着手注释方以智这一论著,以飨世人。现已完竣多日,正由中华书局印刷中。
1998年,《郭店楚墓竹简》出版,重新点燃了先生20多年前爬梳马王堆汉墓帛书时的好古之情,于是对荆门郭店竹简进行逐篇研究,提出了《儒家三重道德论》、从心旁字看思孟学派心性说等精辟见解,并据竹简材料对当年发挥过重大影响的《帛书五行篇研究》进行增改,重写成《竹帛〈五行〉篇校注及研究》一书,已由台湾万卷楼于2000年6月出版。为推进简帛研究的深入和发展,先生倡议成立了国际简帛研究中心,并在互联网上开辟了“简帛研究”网站,此举得到海内外简帛学人的大力支持和一致好评。
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山东大学终身教授,著名哲学家、中国哲学史专家、文化史专家、儒学泰斗庞朴,因病医治无效,于2015年1月9日20时49分在济南逝世,享年87岁。庞朴庞朴先生长期从事中国哲学史、思想史、文化史等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学术成就卓然,影响深远。20世纪60年代,庞朴先生和葛懋春先生以鲁春龙笔名发表系列文章,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和古代哲学,在学术界崭露头角,引人注目。70年代,庞朴先生提出了“火历”说,再现了一种遗佚已久的上古历法,获得天文史学界的高度评价。80年代,庞朴先生率先发出注重文化史研究的时代呼声,作为文化热的灵魂人物和领军人物推进了文化研究热潮。90年代,庞朴先生致力于中国辩证思想的研究,提出了“一分为三”说,揭示了中华文化的密码和精髓;同时期庞朴先生对马王堆帛书和
郭店楚墓竹简的研究,解开了思孟五行说等千古谜团,博得了海内外学者普遍赞誉,成为当今学界所推重的权威学者。进入21世纪,庞朴先生特别重视传统文化的普及和弘扬,主持《儒学小丛书100种》的撰写工作,以求学问的上学而下达,让人们从中获得安身立命的真谛。
作为在海内外有着广泛影响的著名学者,庞朴先生2004年受邀重新加盟山东大学,创建山东大学儒学研究中心,推动儒学的教育、研究、传承与传播,极大提升了山东大学在全球儒学界的影响力。儒学研究中心创办的《儒林》杂志、“儒林”沙龙、“儒学全球论坛(2005-2010)”,反响巨大,广为学界同仁所称道。2010年山东大学在儒学研究中心的基础上,成立儒学高等研究院,庞朴先生担任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同年9月,在山东曲阜召开的第三届世界儒学大会上,庞朴先生被授予当今儒学研究领域的最高奖项“孔子文化奖”,以表彰他在该领域研究中所做出的杰出贡献。重返山大以后,庞朴先生先后主持了《儒家学案(系列)》、《2世纪儒学通志》、《中国儒学通志》、《儒学小丛书》等儒学研究重大课题,选题持重允当,成果蔚然可观,广受学界好评。2014年8月,庞先生凭借30余年来对于传统文化的坚守与倡导,以高龄之身牵头组织当代名家主编经典普及读本等业绩,被评为全国书博会“年度主题读书人物”。
庞朴先生是近30年来儒学研究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近30年来儒学复兴的主要推动者和引领者。庞朴先生的逝世是中国传统文化研究领域特别是儒学研究的巨大损失,他所取得的学术成就在中国当代学术史上留下了重要篇章。[1]
1974年调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历史研究》杂志从事编辑工作,以后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杂志副编审、副总编和《历史研究》主编等职。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人类科学文化发展史》国际编委会中国代表。现为“国际简帛研究中心”主任。
曾任山东大学讲师、《历史研究》主编等职,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科学文化发展史》国际编委,国际简帛研究中心主任。致力于中国哲学史、思想史、文化史以及出土简帛方面的研究。
1957
1、再谈否定的否定规律(《稂》、《自》)
--《光明日报》1957.6.23.《哲学》第90期;
1958
1、谈谈客观规律
--湖南人民出版社1958年2月第1版第1次印刷8200册
1962年5月第2版第2次印刷18,200册
1964年2月第3次印刷31,200册
1959
1、老子的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沉》见※7)
--《光明日报》1959.12.27.《哲学》第220期
1962
1、《指物论》辨讹
--《光明日报》1962.5.4.
2、略论谭嗣同的哲学思想(原名《矛盾的哲学家与哲学家的矛盾》,末章论时人对谭的矛盾评论,发表时被删原名被改)(《沉》)
--《新建设》1962年第6期
3.《白马论》一勘
--《光明日报》1962.7.13.
4、论孔子的思想中心(《沉》《自》)
--山东省历史学会第二次孔子讨论会印刷,1962年10月
5、告子小探(《沉》)
--《文史》第1辑,1962年10月,1998年7月第三次印刷
6、释〈论语〉“民之于仁”(又名《论语》“民之于仁”解)
--《光明日报》1962.11.30.
1992
1、黄帝与混沌:中华文明的起源(《一》《自》《随》)
--《文汇报》1992.3.10.
2、《中国名辩思潮》导言(《一》《自》)
--《中国哲学》第十五辑,岳麓书社1992年5月出版
、白马非马--中国名辩思潮
--《神州文化集成丛书》新华出版社1991年12月第1版第1次印刷6000册
1993
1、对立与三分(《一》《自》《随》)
--《中国社会科学》1993年第2期
--《方法论新探·序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4
2、黄帝考源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3年第2期
--《新华文摘》1993年第8期(后记被删)
3、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一》《自》《随》)
--《中国社会科学季刊》第三卷(香港)1993年8月
--《同祖同根,源远流长》(炎黄文化研究丛书之二),海峡文艺出版社,1993、10
4、马之相(《一》《自》)
--《中国哲学史》(季刊),1993年第4期
1995
1、易古法与阴阳观念
--《国际汉学》第一期1995年1月
2、说“一分为三”
--《东方》1995年第1期
3、一分为三──中国传统思想考释》·序
--《中国书评》第四期,1995年3月
4、人之学述论
--《原道》第二辑,1995年4月
5、分为三---中国传统思想考释
--海天出版社1995年6月第一次印刷3000册
1996年1月第二次印刷6000册
1998年1月第三次印刷9000册
1997
1、上形下之间
--《文汇报》1997年2月6日,第9版《学林》,半月後有评,未见
2、格尔的先行者--方以智《东西均·三徵》解疏
--《中国文化》第14期,1996年12月
3、识论的辩证法--方以智《东西均·全偏》篇解疏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7年第2期
4、“错综”
--《方法》1997年7、8合刊(总第70、71期)
5、说“参加”
--《方法》1997年第9期(总第72期)
6、分诸说试释之一
--《书屋》1997年第5期,10月6日出版
7、分诸说试释之二
--《书屋》1998年第1期,1月6日出版
1998
1、反与相因-方以智《东西均·反因》篇注释
--《燕京学报》新四期1998年5月
2、读郭店楚简
--《历史研究》1998年第4期
3、帛《五行》篇比较
--《人民政协报》1998年8月3日第三版
--《中国哲学》第二十辑“郭店楚简研究”
4、墓新知──漫读郭店楚简
--《读书》1998年9月
--国际儒学联合会简报,1998年6月28日,总第14期
--《中国哲学》第二十辑“郭店楚简研究”
5、孟之间──郭店楚简中的儒家心性说
--《中国社会科学》1998年第5期
--《中国哲学》第二十辑“郭店楚简研究”
6、家的玄思和先民的纺轮
--《跨文化对话》第1期,上海文化出版社
7、店楚简:终于揭开一个谜──访庞朴
--记者马宝珠,《光明日报》1998年10月29日二版
1999
1、语丛》臆说
--《中国哲学》第二十辑“郭店楚简研究”
2、心曰辟
--《中国哲学》第二十辑“郭店楚简研究”
3、手触摸一下历史──漫说郭店楚简之一
--《寻根》1999年第1期
4、《五行》篇与思孟五行说
--台湾《哲学与文化月刊》第300期,1999年5月,第26卷第5期
5、宙生成新说──漫说郭店楚简之二
--《寻根》1999年第2期,1999年4月20日出版
6、惊世界学术界的地下文献(与王博对话)
--《跨文化对话》第2期,1999年6月
7、“太一生水”说
--《东方文化》1999年第5期,1999年9月10日
--《中国哲学》第21辑,2000年1月
8、“使由使知”解
--《文史知识》1999年第9期,1999年9月13日
--《光明日报》理论周刊第88期,1999年10月22日第五版
9、世最早的《道德经》 ─漫说郭店楚简之三
--《寻根》1999年第3期,1999年6月20日
10、另有一种五行──漫说郭店楚简之四
--《寻根》1999年第4期,1999年8月20日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