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五宝,原名张淑筠,1923年生于天津,著名梅花大鼓表演艺术家,全国第二届金唱片奖获得者,天津市表演艺术家咨询委员会委员。花五宝13岁登台,18岁成名,20岁誉满京津。从舞台上退下后,花五宝没有停下她的艺术脚步,她写书、教徒,为梅花大鼓艺术的发展作出自己最大的努力。
基本信息
中文名: 花五宝 |
| 别名: 张淑筠 |
国籍: 中国 |
| 职业: 演艺 梅花大鼓艺人 |
代表作品: 梅花大鼓《杜十娘》、《秋江》、《昭君请行》等 |
|
|
简介/花五宝 编辑
花五宝
花五宝(1923- ),天津人,著名梅花大鼓表演艺术家,全国第二届金唱片奖获得者。
5岁时,花五宝被过继给姑母张庞氏。花五宝与大她8岁的姑母养女花四宝情同姐妹,深受对方影响。
花五宝13岁登台,曾与相声演员“小蘑菇”常宝堃同场演出。
花五宝20岁舞台正当红时退出,嫁为人妇,丈夫名叫罗新和。婚后第二年丈夫失业。
1948年,花五宝生下第三个孩子后再次回到舞台。与弦师卢成科合作,在天津小梨园演出,声名再起。期间被侯宝林约到北京演出。
新中国成立后,花五宝进入天津市曲艺团,跟团演出辗转大半个中国。
1986年,中国北方曲艺学校成立,花五宝被聘为学校兼职教师。
1987年,天津市表演艺术咨询委员会成立,花五宝与马三立、骆玉笙、常宝霆、王毓宝等离开曲艺团,到咨询委。
1991年,花五宝与弟子杨云在第七届“津门曲荟”上用英语演唱了梅花大鼓《游西湖》《拷红》受到外国友人称赞。
1995年,花五宝的第一本书记录花四宝生平历史的《梅花歌后》出版。
2003年,花五宝的第二本书《情系梅花》出版。[1]
生平/花五宝 编辑
“梅花歌后”的妹妹
提起梅花大鼓,不能不说到“梅花歌后”花四宝。30年代初,梅花大鼓女演员花四宝与著名弦师卢成科合作,形成了具有“悲、媚、脆”特点的花派梅花大鼓。
花五宝3岁的时候,过继给姑母张庞氏,花四宝是张庞氏的养女,就成了花五宝的“四姐”。花四宝比花五宝大8岁,两人一起长大,情同姐妹。
花五宝回忆,在她8岁的时候,花四宝已成名。每当她唱《老妈上京》这段戏时,园子里一定是满座,叫好声不绝。“攒底”是指演出压轴节目,这是一个演员的最大殊荣。“以前,没有过梅花大鼓攒底的,花四宝开了先河。”
跟随着花四宝,花五宝对各种曲艺耳濡目染。“那时总是跟着四姐一起上剧场”,花五宝回忆说。不过,小花五宝并没有想过自己有一天会唱梅花大鼓,“旧社会,曲艺艺人没有地位,让人瞧不起。”但生活所迫,花五宝13岁的时候,登上舞台,开始以艺养家,肩负家里十几口人的生活,“开始是在电台唱,后来出名了,就去园子唱。那时候与‘小蘑菇’常宝堃同场演出,到处赶场。”
新一代梅花大鼓歌后
花五宝13岁的时候,正式登台唱梅花大鼓。花五宝回忆:“那时候学段子很难,老师没有文化,没有唱词,一切凭口传心授,一字一教,一字一学,一字一背,一字一记。我利用赶场时间,在路上背诵唱词、唱腔,争取多学段子,提高演唱水平。我在花四宝的艺术上,结合自己的长处,有所发挥,在梅花大鼓中增加了拖长腔。”同时,花五宝还精心琢磨,借鉴了京韵大鼓、坠子等曲艺艺术,把它们的精髓融合到自己的梅花大鼓表演艺术中。
花五宝的嗓音条件好,挺拔脆亮、音域宽广,行腔圆润婉转、舒展自如、刚柔并济,她擅长以悠扬徐缓、起伏跌宕的长拖腔烘托意境、抒发感情。当她20岁的时候,也开始“攒底”了,唱时,底下观众都是满座。在与“梅花鼓王”金万昌同台演出时,金万昌也对她赞赏有加!
舞台上正红时退出
旧社会艺人没有社会地位,一代“梅花歌后”花四宝身世悲惨,仅活了26岁。花四宝的悲惨遭遇,让花五宝开始思考自己的未来,“我绝不会像四姐那样,委曲求全。要结婚就找一个年轻有为,可以托付终身,靠得住的人。我不图虚名,更不图金钱,只要情投意合,生活再苦我也心甘情愿。”1943年,在花五宝整整20岁时,也正是她在舞台上正当红时,她退出了舞台,嫁给罗新和,安安静静地做一对平凡夫妻。
然而,在结婚的第二年,丈夫就失业了。在缺衣少食、分文没有的日子里,花五宝不改初衷,矢志不渝。她说:“只要夫妻感情好,再苦也不苦。”
5年后复出声名再起
花五宝26岁的时候,她的第三个孩子出生了。丈夫失业,家里3个孩子,日子过得很惨淡。为了生活,她再次回到舞台。
一次,花五宝走在路上碰见了一位老邻居,被看出近况窘迫,接着就有报纸登出她要“复出”的小道消息。随后,花五宝接到一封由丈夫的堂哥写来的信,“他在信中说:为什么女艺人一结婚,就不能积极振作起来,去创造生活呢?……用自己的本事去挣钱养家,是正大光明的事。”这封信给了花五宝重新生活的勇气和力量。
1948年,花五宝重返舞台,她找到弦师卢成科,两人一起合作在小梨园演出。时隔5年,花五宝人气不减,都是满座,外面经常买不到票。“先开始是倒数第二演,后来就是我‘攒底’了。”随后,花五宝又被侯宝林约到北京演出。”
改革梅花大鼓艺术
新中国成立后,花五宝进入了天津市曲艺团,经常跟随曲艺团外出演出,“在演出中,我跟着团走了大半个中国的地界。”老人回忆说。正因为这些演出,让花五宝意识到梅花大鼓需要改革:“在其它地方演出的时候,有的观众听不懂。评价说这曲调挺好听,但是接受不了。”
花五宝开始了对梅花大鼓的改革。20世纪50年代,她演唱了《劳动女英雄》,词的内容是新的,但是期曲调和唱腔完全是旧的,演出后,效果很不理想。“我就自己琢磨:外出演出中,为什么快板、相声比较受观众欢迎呢?原因是它有笑料,还能‘数’,几句话介绍出来,大家都懂。”花五宝说,“梅花大鼓文学性强,我就改了一些,先头两句按照梅花大鼓传统唱法,唱长腔,唱出它的味道,后面几句就数出来。如此这样,《傻大姐泄机》这段经过改革的梅花大鼓就很受欢迎。”在梅花大鼓《秋江》中,花五宝借鉴了京剧,加入曲牌和散板,并依照戏曲中的表演,增强了舞台效果,这个段子也很成功。
花五宝既是一位杰出的演唱家,又是一位颇有成就的梅花大鼓音乐改革家。 她着手对梅花大鼓的改革,演唱了一大批新的曲目,同时还发展了梅花大鼓演唱形式,编演了齐唱、对唱等梅花大鼓曲目。为了把梅花大鼓的艺术推向了世界,花五宝还排练了英语梅花大鼓、日语梅花大鼓片段。1991年,在第七届“津门曲荟”上,她与弟子杨云用英语演唱了《游西湖》、《拷红》,获得外国友人的称赞。
发展梅花大鼓艺术
花五宝说,“梅花大鼓不能失传。一个曲种期的延续,必须有好的演员来继承。”花五宝一方面坚持对曲校学生教授梅花大鼓;一方面个人收徒,传授梅花大鼓的演唱技艺。
花五宝爱护学生,也赢得了学生们的爱戴。她的弟子们大多都活跃在梅花大鼓的曲坛上,徒弟中如安冰、籍薇、杨菲等,都是大家熟悉的优秀梅花大鼓演员,并且在全国曲艺大赛中都有精彩表现。今年,安冰凭借一曲《草船惊梦》获得曲艺牡丹奖,安冰说:“没有张老师就没有我今天。”弟子赵席佐、赵席佑是小学音乐教师。花五宝因材施教,把自己60年代改编的梅花大鼓曲目《沁园春·雪》教给她们,而这个唱段内容正好结合小学生教学内容,在第七届“津门曲荟”和首届中国曲艺节(天津)闭幕式的演出中,该节目获得好评。
此外,花五宝还是“老年艺术剧团”、“民族艺术剧团”的发起人。她关注小学生中的曲艺教学工作,1995年,第九届“津门曲荟”上“少儿曲艺专场”的成功上演,她功不可没。
著书立说留资料
1986年,中国北方曲艺学校建立,花五宝被聘为学校的兼职教师。1987年,天津市表演艺术咨询委员会成立,她与马三立、骆玉笙、常宝霆、王毓宝等离开曲艺团,到了咨询委。
离开舞台后,她潜心著书。1995年,花五宝的第一本书记录花四宝生平历史的《梅花歌后》出版;2003年,第二本书关于她自己生活经历的《情系梅花》出版。花五宝说,她想总结几十年来所走过的艺术道路和生活经历,给后代人留下一些资料,给梅花大鼓留下一段笔墨历史。
为了写书,花五宝不辞辛苦,四处奔波。学生杨云回忆说,1988年夏天的一个下午,她曾与老师顶着烈日去建德坊小巷当年花四宝居住的地方采访。由于写书,花五宝长时间沉浸在回忆中,常常因为悲痛而写不下去。她文化水平并不高,但她勤奋好学以勤补拙。因为丈夫的文化底子较好,便经常向他求教。写书时,她拿本词典在旁边,《梅花歌后》的书稿完成后,那本词典也已经让她翻得掉了不少页。
艺术特点/花五宝 编辑
花五宝嗓音挺拔脆亮,音域宽广,行腔圆润婉转,舒展自如,刚柔并济。吐字清晰有力,字腔相协,“喷、崩”得法,擅长以悠扬徐缓,起伏跌宕的长拖腔烘托意境,抒发感情。曾借鉴金万昌、白凤岩的唱法和声腔,同时吸收了姐妹艺术的某些精华,结合个人条件进行创新,形成了以华丽、委婉、妩媚为特色的个人演唱风格。
代表作品/花五宝 编辑
花五宝既是一位杰出的演唱家,又是一位颇有成就的梅花大鼓音乐改革家。在她六十年的演唱生涯中,演唱了大量曲目, 有代表性的约六十余段, 如《杜十娘》、《秋江》、《昭君请行》等。在这些曲目中,除传统曲目外,大部分新编曲目的唱腔,都是她自己设计的。每段新编曲目,她都能塑造活生生的人物形象、绘声绘色地描画场景、渲染气氛,以情感人,对唱腔音乐精心布局,刻意求新,精雕细琢,别有神韵。在慢板长拖腔中创造性地增加了许多小腔,使慢板韵味无穷。花五宝对梅花大鼓的板式也有所突破。 她还用转调手法,拓宽了唱腔的表现力。 她设计一些曲目中的反调已形成了慢板、二六板、快板和摇板等一系列反调形式,使梅花大鼓的抒情色彩更加浓愈,特别是用于表达低沉悲伤的情感,则更显哀婉动人。
花五宝还发展了梅花大鼓演唱形式,编演了齐唱、对唱等梅花大鼓曲目。为使梅花大鼓走向世界,这位老人在首届中国曲艺节上演出了英语梅花大鼓曲目。她大胆而执着的开拓、改革、创新精神令人叹服。 [2]
荣誉奖项/花五宝 编辑
2010年10月23日,第六届曲艺牡丹奖颁奖晚会在宁举行,花五宝生获得终身成就奖。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