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真,男,1957年9月出生。湖南长沙人。198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1988年获湖南师范大学文学硕士学位。同年8月赴加拿大留学,在圣约翰大学社会系学习。1992年回国。现为中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副院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基本信息
中文名: 阎真 |
| 出生地: 长沙 |
民族: 汉 |
| 职业: 教育 教授 文学 作家 |
代表作品: 《曾在天涯》《沧浪之水》 |
|
|
中文名: 阎真 |
| 性别: 男 |
国籍: 中国 |
| 出生地: 湖南长沙 |
毕业院校: 北京大学中文系 |
| 代表作品: 《曾在天涯》、《沧浪之水》 |
成长经历/阎真 编辑
阎真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母都是湖南师范学院(今湖南师范大学)的教师。知识分子家庭的熏陶,让小小年纪的阎真十分热爱学习。
初中时代,因为一个女同学,阎真开始走进了文学的多彩天地,“因为这个女生的语文成绩特别好,写的作文经常被老师当成范文在班里读,我很不服气,下决心要超过她。”阎真就此与文学结下了
作家阎真缘份。
1973年,阎真高中毕业。因为家庭出身不好,没有机会被推荐上大学,只好在社会上到处打零工。
1975年,湘潭电机厂技校招生,阎真在那里学了两年铣工后,被分配到株洲拖拉机厂,如愿以偿当了一名工人。工作闲暇,阎真依然会手捧书本,在安静的角落里孤单地学习。
1979年8月的一天,阎真偶然看到《湘江文艺》上面一则“建国30周年全省青年文学竞赛”的启事,他心中一动,用几个晚上的时间写出了短篇小说《菊妹子》。文章投过去,没想到竟得了奖。作品获奖大大鼓舞了阎真的信心,也在无意间改变了他的人生方向。
1980年,阎真被北京大学中文系录取,4年后,阎真以小说作为毕业论文,由此完成了自己的大学学业。
1984年大学毕业后,阎真为了有宽松的空间和时间来坚持自己的文学爱好,选择了回湖南当一名老师。
1988年,阎真和许多知识分子一样,带着各种各样的目的踏上异国的土地——加拿大。但是在众多“海漂”期盼的绿卡变成现实的时候,阎真却放弃这个机会。原因非常简单——对中国文化的依恋。
回国后,阎真继续在高校教书,继续文学创作。
1996年,阎真出版了反映留学生活的小说《曾在天涯》, 之后,阎真构思两三年,开始写《沧浪之水》,并于2001年出版。《沧浪之水》因描述了当今社会权力和金钱对知识分子价值观念的冲击,得到广大读者的青睐,并获得《当代》2001年度奖、《小说选刊》奖等。
获得荣誉/阎真 编辑
湖南省最高文学作品奖--第二届毛泽东文学奖获长篇小说奖。在当代文学研究会、南方日报报业集团、《中华文学选刊》等单位联合举办的“2002年度中华文学人物”评选中,阎真当选为“进作家阎真步最大的作家”。
他的长篇小说《曾在天涯》(海外版名《白雪红尘》)1995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沧浪之水》是他第二部长篇小说,获《当代》2001年度文学大奖。
代表作品/阎真 编辑
沧浪之水短篇小说《菊妹子》,获湖南省建国30周年青年文学竞赛奖。
中篇小说《佳佳呀,佳佳》等以及论文多篇。
长篇小说:
《曾在天涯》,199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沧浪之水》,2001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因为女人》,2007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其中前两部小说均被译成外文在海外出版发行。
作品简介/阎真 编辑
《因为女人》《因为女人》讲述了一位女大学生,为了心中美好的爱情,陷入了一场与一位有妇之夫的感情纠葛。在经历了这场没有结果的爱情马拉松后,她被所爱的人推向了一场平淡的婚姻。所有的期望所有的美好梦想,在这场由一个平淡的男人和平庸的家庭生活构成的婚姻中被撕得粉碎。
《沧浪之水》,作者以娓娓而谈的文笔和行云流水般的故事,写出医学研究生池大为空怀壮志、无职无权的苦,时来运转、有名有利的难;在真切地展示他的人生旅程的同时,也把困扰他的人生难题一一解开。读者在不知不觉中被深深吸引,似在欣赏小说,又似在体验现实。
《曾在天涯》,写的是一个大陆的青年讲师(高力伟),为了和留学在海外的妻子(林思文)团聚,万里迢迢来到加拿大,以及他们到加拿大后在生活事业感情上遇到的种种挫折失意,最终选择归故里的故事。书里的人物经历,虽不能概括数以万记的“洋插队”大军所经历的各种心路历程,却也能引发我们看到我们这一代为各种原因移居海外的人们在适应新环境的过程中所承受的困惑和痛苦。
作品简评/阎真 编辑
《曾在天涯》:真实反映海外留学知识分子生活生存的作品。
《沧浪之水》:人只有一辈子......就这样过一生吗?无数年轻人最喜爱的一本书。
《因为女人》:传神的写出年轻知识女性的苦与悲,女大学生入学必读!
当物欲横流,人们变得越来越现实、越来越现世之时,情为何物?情感何为?这一伴随着人类共生共存了几千年的话题又日益凸现且越来越严重。在二十一世纪,女性究竟该怎样做女性?异性究竟当如何相处?这或许就是《因为女人》着力在思考在探究的话题。
——潘凯雄(人民文学出版社副社长)
如果说《沧浪之水》是写给那些尝到了世态炎凉滋味的男人的,那么《因为女人》似乎是专门写给容易受到情感困扰的女人的。然而,《因为女人》与其说是一部女人的书,不如说是一部男人的书。《因为女人》写的不是女人,而是男人心目中的女人。
——肖严(中国人民大学博士)
他要把自己内心感受到的震撼传达给读者、把自己反复思考的问题传达给读者。这些问题尖锐、刺痛,但又必须面对、无法回避。其实,换个角度看,女性的困境难道不是男人的困境吗?如果人世间不知情为何物,遭遇不幸的就不仅仅是女人。
——杨柳(《因为女人》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