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穆旦(1918—1977),诗人、翻译家。原名查良铮,与著名作家金庸(查良镛)属于平辈,有亲属关系。曾用笔名梁真。浙江海宁人。1918年出生于天津,少年在南开中学读书时便对文学有浓厚兴趣,开始写诗。1935年考入北平清华大学外文系,抗日战争爆发后,随学校辗转于长沙、昆明等地,并在香港《大公报》副刊和昆明《文聚》上发表大量诗作,成为有名的青年诗人。1940年在西南联大毕业后留校任教。1949年赴美国留学,入芝加哥大学英国文学系学习。1952年获文学硕士学位。1953年回国后,任南开大学外文系副教授。1958年受到不公正对待,调图书馆工作。1977年因心脏病突发去世。穆旦于20世纪40年代出版了《探险者》、《穆旦诗集(1939~1945)》、《旗》三部诗集,将西欧现代主义和中国诗歌传统结合起来,诗风富于象征寓意和心灵思辨,是“九叶诗派”的代表性诗人。
中文名: 穆旦 | 别名: 查良铮 | |
籍贯: 浙江海宁人 | 出生地: 天津 | |
民族: 汉族 | 国籍: 中国 | |
去世日期: 1977年 | 职业: 诗人、翻译家 | |
毕业院校: 清华大学、芝加哥大学 | 代表作品: 《探险者》、《穆旦诗集( 1939~1945)》、《旗》三部诗集 |
中文名: 穆旦 | 性别: 男 | |
别名: 原名查良铮,曾用笔名梁真 | 国籍: 中国 | |
籍贯: 浙江省海宁市 | 出生地: 天津 | |
代表作品: 《探险队》、《穆旦诗集( 1939~1945)》、《旗》 |
主要成就: 在《大公报》上发表诗作 | 人称: “九叶诗人” | |
祖籍: 浙江海宁 |
一九二三年(五岁)
就读于天津市北马路五七三号城隍庙小学。
一九二四年(六岁)
小学二年级已显露文才,作文《不能那样说》刊载于刘清扬、邓颖超等主办的天津《妇女日报》(三月十六日)。
一九二九年(十一岁)
入天津南开大学附属中学。时常给妹妹讲《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等,并给她们画马及各种人物画片。
一九三四年(十六岁)
穆旦在南开大学附属中学读高中二年级,与周珏良合编校友会杂志《南开高中学生》。在该杂志第一期发表短文《关于事业和努力》在第二期发表诗歌《前夕》、《流浪人》和论文《亚洲弱小民族及其独立运动》:在第三期发表诗歌《神秘》、《夏夜》、《两个世界》等,在该杂志发表的杂感《梦》中第一次使用笔名“穆旦”。
一九三五年(十七岁)
在《南开高中学生》第三期发表诗歌《哀国难》,在《南开高中三十周年纪念特刊》上发表诗《一个老木匠》。此时期,在国文教师的指导下写长篇论文《〈诗经〉六十篇文学评鉴》。九月,考入北平(今北京)清华大学地质系。
一九三六年(十八岁)
四月,转入外国文学系英国文学专科,决定了日后一生的方向。喜爱雪莱(she11ey)等英国罗漫派的诗歌。同班中有王佐良。
一九三七年(十九岁)
日华战争开始。清华大学的学生和教职员工撤出北平,与北京大学,天津南开大学一起抵达湖南省长沙,成立国立长沙临时大学。文学院在南岳的衡山圣诗学院重新开课。同行者中有清华大学教授闻一多,朱自清。在南岳,穆旦等学生开始听英国讲师威廉·燕卜荪(Willian Empson)的课。十一月,创作诗歌《野兽》。
一九三八年(二十岁)
二月十五日,长沙陷入危机,三所大学的教员和学生三百余名离开长沙,横断湖南、贵州、云南三省,于四月到达昆明。行期总计六十八天,除去乘船和火车外,步行四十天。在如此严酷的行军条件下,仍有一个学生手不释卷,一页一页地背诵《英汉辞典》,直到把辞典读烂扔掉。这个人就是穆旦。到达昆明后,长沙临时大学改名为西南联合大学。由于校舍缺乏,文法学院在蒙自东门外的原法国银行和法国领事馆暂住了一个学期。英国讲师燕卜荪讲授的是现代英国诗,穆旦由此开始接触英国现代诗歌。
一九三九年(二十一岁)
穆旦夏,文法学院由蒙自迁到昆明。穆旦结识了刚到西南联合大学任教的德国文学专家、诗人冯至。后又选修教授刘洋荣的俄语课程。创作诗歌《CHORUS》。一九四O年(二十二岁)
参加西南联合大学的文学社团冬青文艺社,开始陆续写作文学作品和论文。与董庶,巫宁坤、萧珊(后成为巴金夫人)等结成朋友。二月,创作诗歌《蛇的诱惑》。三月,在香港《大公报》撰文评论诗人艾青的《他死在第二次》。同时期,在香港《大公报》撰文评论诗人卞之琳的《慰劳信集》,同时还在香港杨刚主编的(文艺》副刊上不断发表文章。八月,从西南联合大学毕业,留校任教。十一月,创作诗歌《我》、《还原作用》。日军轰炸机不时空袭昆明,
一九四一年(二十三岁)
一月,发生皖南事变,昆明也阴云密布。这时期,穆旦不断给昆明《文聚》杂志写稿。十一月,创作诗歌《告诉》,十二月,创作《赞美》、《黄昏》。
一九四二年(二十四岁)
二月从军,担任中国缅甸远征军第一路军翻译官。同月,创作《春》、《诗八篇》、《出发》。但是,他们不久便受到日军第五十六师团(龙兵团)和第十八师团(菊兵团)的猛烈攻击,曼德勒失守,密芝那也被日军占领,进而怒江两岸地区为敌控制,返回昆明的退路完全被切断了。在万般无奈的情势之下,穆旦于五月进入缅甸最北部的胡康河谷的密林。这个地区是中国自古以来相传的野人国,荒无人烟。在雨季的暴雨中,在黑暗和死寂中,在传染病、毒蛇猛兽及饥饿的威胁中,穆旦九死一生,于七月逃出密林,到达当时的英属印度。经过三个月的养息,最终回到昆明。十一月,创作《自然的梦》,《幻想的乘客》。读冯至的诗集《十四行集》及卞之琳的诗集《十年诗草》。
一九四三年(二十五岁)
此后数年,为维持父母姐妹们的生计,数易其职,过着经济上极不稳定的生活。三月,创作《祈神二章》。四月,创作《诗》
一九四四年(二十六岁)
六月,创作《赠别》、《裂纹》。八月,创作《寄》。九月,创作《活下去》。
一九四五年(二十七岁)
一月,由昆明《文聚社》出版诗集《探险队》。二月创作《线上》、《被围者》,四月创作《春天的蜜蜂》、《海恋》,五月创作《旗》。八月十五日,日本无条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九月,创作《森林之魑魅》。十二月一日,发生“一二·一”事件。同年闻一多编《现代诗抄》,收入穆旦诗四篇。
一九四六年(二十八岁)
三月,昆明的西南联合大学准备解散。五月,该大学解体,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的教员学生分别回到北京、天津复校。六月,伦敦的《LETTERS》刊载王佐良论穆旦的文章《一个中国新诗人》。七月十五日,闻一多在昆明被暗杀。
一九四七年(二十九岁)
三月,创作诗歌《荒村》。五月,自费出版诗集《穆旦诗集》(沈阳印刷)。七月,北京的《文学杂志》同时转载穆旦的诗《森林之魑魅》和王佐良的评论《一个中国新诗人》。八月,创作诗歌《饥饿的中国》(一九四八年一月发表于《文学杂志》第二卷第八期)。
一九四八年(三十岁)
穆旦一月,在联合国救济局任职,移居南京。二月,由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诗集《旗》。这时期,时有作品在上海的《中国新诗》、《诗创造》,天津的《益世报》上发表。因此,被视为“九叶诗派”的成员。三月,《文学杂志》第二卷第八期发表《牺牲》等诗作两首。五月,赴美国芝加哥大学研究生院留学,专攻英国文学。一九四九年(三十一岁)
这时期,在芝加哥大学研究生院除研究英国文学外,同时学习俄语和俄国文学,当时的芝加哥大学研究生院汇集了一批来自中国的优秀留学生,其中有理科的李政道、杨振宁、周与良,文科的邹谨、卢懿庄、周珏良。十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二月,和周与良结婚。
一九五O年(三十二岁)
六月,朝鲜战争爆发。这时期,穆旦靠勤工俭学维持学业,在邮局打夜工,搬运邮件,每日凌晨三、四点才回家。
一九五一年(三十三岁)
获得硕士学位。笔耕不辍,有几篇诗作在美国发表。这时,从台湾和印度的德里大学传来口信,有意邀请他们夫妇去工作。但他们未接受。
一九五二年(三十四岁)
美国诗人赫伯特·克里克默尔(Her—bertCreekmore)编辑了《世界名诗选》(纽约版),其中收录了中国的何其芳及穆旦的两首诗。十二月,力排周围朋友的劝阻,踏上归国的旅程。
穆旦一九五三年(三十五岁)一月,从香港经深圳、广州到达上海,萧珊出迎。继续北上北京,在京居住期间,着手翻译季摩菲耶夫的《文学原理》。五月,被分配到天津南开大学外国文学系工作。五月,正式上任,职称为副教授。夫人周与良同时被分配在南开大学生物系。十二月,上海平明出版社出版发行季摩菲耶夫《文学概论》和《怎样分析文学作品》。
一九五四年(三十六岁)
二月,平明出版社出版《文学的发展过程》(文学原理的第三部)。迁入南开大学东村七十号新居。译著普希金《波尔塔瓦》、《青铜骑士》由平明出版社分别于三月、四月出版。十月,撰写《(普希金抒情诗集)译后记》o
一九五五年(三十七岁)
平明出版社出版普希金《加甫颂》、《普希金抒情诗集》及季摩菲耶夫《文学原理》合订本。萧珊赠送《拜伦全集》。八月,撰写《序言》。
这时期,穆且早起晚睡,白天讲课,参加各种会议,晚间利用一切空余时间埋头译诗。为了查找注释用的资料,足迹遍布各大学图书馆及北京图书馆。同时,与萧珊就文学问题保持通信。
一九五七年(三十九岁)
五月,在《诗刊》发表《葬歌》.接着在《人民日报》发表诗作《九十九家争鸣记》
六月,反右斗争开始,这两首诗作为大毒草受到批判。此后一直到一九七六年,穆旦失去了创作的自由。十月,《昔希金抒情诗一集》、《普希金抒情诗二集》由上海新文艺出版社付梓。十一月,《拜伦抒情诗选》出版。同期出版的还有普希金《欧根·奥涅金》。穆旦与袁可嘉合译的《布莱克诗选》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发行。在《人民文学》杂志上发表普希金的译诗。
穆旦一九五八年(四十岁)上海新文艺出版社出版普希金的《高加索的俘虏》和《别林斯基文学论》。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雪莱抒情诗选》,济慈著《云雀》及《济慈诗选》。八月,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始。十二月,以历史反革命罪收审,开除公职(当时为南开大学副教授),处以三年劳改徒刑。从此以后直到一九七七年去世为止,大约二十年时间,其作品、翻译、研究论文等被禁止公开发表。
一九六二年(四十四岁)
三年劳改期满获释,降级降薪,被分配到南开大学图书馆工作,接受监督劳动改造,基本的公民权几乎没有得到恢复。每天下班回到家里以后,他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伏案埋头于翻译工作,尽管他知道根本没有发表的机会。拜伦著《唐璜》的翻译是从这一时期开始的。
一九六三年(四十五岁)
一月,河南省《郑州大学学报》第一期发表文章批判穆旦一九五五年出版发行的《普希金抒情诗选集》,大有清算旧帐之势。二月,撰写反驳文章《谈译诗问题》。三月,撰写《译后记》
一九六五年(四十七岁)
基本完成拜伦《唐璜》的翻译工作。
一九六六年(四十八岁)
八月,文化大革命开始。此前一直居住在南开大学东村七十号的家被抄,全家六口人被赶到一间十七平方米的东屋居住。手稿或被抄走或被焚烧。日常用品大多被抢去,家贫如洗。穆旦被押往天津郊区大苏庄农场强制劳动,每周只准回家一次。夫人周与良被遣送到河北省保定地区劳动
一九七O年(五十二岁)
前一年,长子英传初中毕业,因系“黑五类子女”,这一年到内蒙古自治区五原县农村插队落户。
穆旦一九七一年(五十三岁)解除大苏庄农场的强制劳动,重返南开大学图书馆,每晚与次子明传住在学生宿舍楼一层的一间十平方米的宿舍里。他每天除在图书馆工作八小时外,还因是反动人物,另被课以其它劳动,很晚才能回家。在家里吃过饭后,又骑车返回学生宿舍,伏在黑乎乎的饭桌上,在时常停电的昏暗灯光下,一直翻译到深夜。
一九七二年(五十四岁)
八月二日,完成拜伦《唐璜》译稿及《唐璜注释》的第三稿。
一九七三年(五十五岁)
完成《唐璜》的翻译及注释。从着手翻译之日算起已经是第十一个年头。他和出版社联系出版事宜,并将译稿寄去,但如石沉大海。四月二十九日,旧时朋友、已加入美国籍的王宪钟来津访问,提出要见穆旦。穆旦接到南开大学的通知,在当局二人的监视下,由夫人及次女平陪同,前往天津第一饭店赴约。这时期全家已搬回东村七十号,但他每天上班之前都要打扫好图书馆的厕所。
一九七四年(五十六岁)
七月,长女瑷初中毕业,分配到天津塑料厂当工人。
一九七五年(五十七岁)
一月十九日深夜,骑车途中摔倒(由四人帮小爪牙所为),造成股骨和颈骨骨折,不能去医院,只得在家里治疗。
一九七六年(五十八岁)
三月,时隔二十年重又开始创作,写出诗歌《智慧之歌》,此后笔耕不辍。十月六日,四人帮被粉碎,文化大革命结束。是年冬,给出版社写信询问《唐璜》译稿的下落,寒风中柱杖亲往邮局投信。结果杳无回音。十二月,他委托在北京的外甥郭保卫直接去出版社查询,始得知因为译者的政治身份问题,译稿不能出版,仍压在出版社。
一九七七年(五十九岁)
二月,完成普希金《欧根·奥涅金》译稿的修订工作。为翻译这部诗,他每天都倾注十数小时的精力。二月二五日,病情恶化,必须手术而住院。二十六日,手术进行中因心脏病发作而死亡。是年夏,夫人周与良由长女瑷和外甥郭保卫陪同,在北京图书馆查找穆旦的著作,竟一册无存。
一九七九年
穆旦年初,外甥郭保卫在香港购得并带回影印的穆旦诗集三册(《探险队》、《穆且诗集》、《旗》)。这些书在内地已经绝迹。二月二十七日,香港《新晚报》刊载杜运燮《忆穆旦》一文。此后,香港的《大公报》,天津的《新港》、《天津日报》等陆续刊载穆旦的作品和评论文章。是年,南开大学开始复查穆旦(查良铮)的问题,一九八O年
二月,《诗刊》以“穆旦遗作选”为题,发表诗歌。七月,拜伦《唐璜》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一九八一年
七月,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包括穆旦在内的九名诗人的作品选集《九叶集》。十一月二十七日,南开大学通过复查,在穆旦死后第四年,终于宣布为他平反。在天津烈士陵园举行了盛大的追悼会,校长亲自献了花圈。
一九八二年
二月,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拜伦诗选》。四月,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普希金抒情诗选集》上下册。
一九八三年
十月,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欧根·奥涅金》(修订本)。
一九八四年
香港三联书店出版包括穆旦在内的七名诗人的作品选集《八叶集》
一九八五年
外国文学出版社出版发行穆旦二十二年前寄来的译稿《丘特切夫诗选》.五月二十八日,迁葬北京西郊香山脚下的万安公墓,拜伦的《唐璜》译本与他的骨灰一起安葬。墓碑上铭刻着:诗人穆旦之墓。
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穆旦译《英国现代诗选》,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普希金叙事诗选集》。
一九八六年
一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穆旦诗选》。
一九八七年
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普希金抒情诗选》(精装本二册)。十一月,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一个民族已经站起来——怀念诗人、翻译家穆旦》(杜运燮,袁可嘉、周与良编)。
遗憾的是自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穆旦就停止了诗歌的创作而倾毕生之力从事翻译,有人对此的看法是他是江郎才尽,13岁时穆旦就已经开始了诗歌的写作。当然这也不能不说是一种明哲保身之举,因为那时的政治气候所致。穆旦完成了一个独立诗人所能做的,他理应被授予中国最独立的诗人!
《爱情》、《理想》、《友谊》、《春》、《流吧,长江的水》、《赞美》、《理智和感情》、 《停电之后》、《智慧之歌》、《哀悼》、《玫瑰之歌》、 《奉献》、《童年》、 《春天和蜜蜂》、《听说我老了》、《春底降临》、 《在寒冷的腊月的夜里》、《五月》、《黄昏》、《冬夜》、《玫瑰的故事》、《我》、《秋》(断章)、《秋》、《自己》、《两个世界》、《发现》、《我歌颂肉体》、《我看》、《诗八章》、 《园》、《出发》、《在旷野上》、《感恩节——可耻的债》、《自然底梦》、《他们死去了》、《夏》、《赠别》、《还原作用》、《面包》、《牺牲》、《我的叔父死了》、《森林之魅 ——祭胡康河上的白骨》、《裂纹》、《哀国难》、《诗》、《有别》、《三门峡水利工程有感》、《悲观论者的画像》、《野兽》、《更夫》、《活下去》、《苍蝇》、《轰炸东京》、《寄后方的朋友》、《诗二章》、《通货膨胀》、《老年的梦呓》、《神魔之争(长诗) ——赠董庶》、《被围者》、《打出去》《诗四首》、《隐现(长诗) 让我们看见吧,我…》、《农民兵》、《 不幸的人们 》、《先导》、《蛇的诱惑 ——小资产阶级的手势之一 》、《华参先生的疲倦》
1934年查良铮将“查”姓上下拆分,“木”与“穆”谐音,得“穆旦”(最初写作“慕旦”)之名。
穆旦的救亡意识非常浓烈,“有一次,社会上抵制日货,穆旦就不让母亲买海带、海蜇皮吃,因为当时这类海鲜大多是从日本进口的。要是买来,他不仅一口也不吃,到头来还把它倒掉。因此连大家庭中的伯父们也议论穆旦是赤色分子,让他三分。”
“有一分光,发一分热”,从青年时代起,鲁迅的这句话成了穆旦最喜欢的名言。
“一个人到世界上来总要留下足迹”,据说这是穆旦自己经常对人对己说的话。
南开大学原图书馆馆长冯承柏教授告诉记者:“1962年,我在南开大学历史系工作。当时美国史研究需要翻译人员,我从图书馆把穆旦请到历史系帮忙。在短短的2个月中,穆旦给我们讲述了很多知识。穆旦对我们年轻人特别好,我们有问题请教,他总是耐心解答,从不摆长者的架子。可惜,由于条件的限制,我们没能请他给我们多讲一些诗歌创作。”
1947年至1953年,穆旦留学美国。仿佛是有了预感,也仿佛是上天为了给他将来的坎坷命运提供一些慰藉,穆旦在芝加哥读书的时候并没有把太多的时间花在专业上,而是孜孜不倦地学习俄语。当他回国并受到打击的时候,俄语以及他早就驾轻就熟的英语成了他惟一的寄托。他翻译了普希金的数百首抒情诗和丘特切夫诗选、拜伦诗选、雪莱诗选、济慈诗选、英国现代诗选等,晚年还完成了拜伦的巨著《唐璜》———一部被王佐良誉为不逊于原文的完美长诗。
穆旦在晚年翻译的一本儿童文学《罗宾汉传奇》有点偶然性,也带有苦涩味。《罗宾汉传奇》有两点引人注意。一是英国妇孺皆知的绿林好汉罗宾汉的老故事,用少年儿童喜闻乐见的方式叙说;二是这个译本是著名诗人、翻译家穆旦所译的第25本译著,也是最后一本译著。穆旦是专为帮助其长女(当时初中刚毕业)学习英语而翻译此书的。
1974年,他仍在接受“管制劳动”,其爱女小瑗(查瑗)被分配到天津第13塑料厂当工人,他辅导她业余学习英语,只希望女儿日后或许能“做个翻译”。最初以《林肯传》做教材,后来又随手翻译这本罗宾汉故事作为辅导材料。他只初译了全书26章中的15章,后因忙于其他事情而未能译完。1977年2月,穆旦因突患心肌梗塞,抢救无效离世。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