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闵(约生于公元322年左右,卒于公元352年6月1日),汉族,有文献记为“染闵”,字永曾,小字棘奴,魏郡内黄人(今河南内黄西北),是中国古代两晋十六国时期后赵武帝石虎的养孙,官至大将军,武德王。公元350年尽杀石氏后人,建立卫,后改称魏。公元352年与鲜卑作战兵败被俘,同年被斩杀于龙城遏陉山(今辽宁辽阳一带)。
姓名: 冉闵 别名: 石闵、李闵、染闵
民族: 汉族 王朝: 冉魏
谥号: 武悼天王、平皇帝 年号: 永兴
去世年月: 公元352年6月1日 主要成就: 灭亡后赵,建立冉魏政权
出生地: 魏郡内黄(今河南内黄西北) 在位时间: 350年―352年
养息出身
石氏养息
冉闵像
永嘉四年(庚午,公元310年)秋季,七月,汉楚王刘聪、始安王刘曜、石勒和安北大将军赵国,在怀县围攻河内太守裴整,朝廷诏令征虏将军宋抽救援怀县。石勒与平北大将军王桑阻击并杀死宋抽。河内人抓住裴整投降,汉主刘渊让裴整担任尚书左丞。河内郡督将郭默收拾裴整的残余部众,自己担任小城堡主,刘琨任郭默为河内太守。《晋书》记载,“(石)勒破陈午于河内,获瞻,时年十二,命(石)季龙子之。”冉瞻即冉闵的父亲。
年少有为
史书记载:“闵幼而果锐,季龙抚之如孙。及长,身长八尺,善谋策,勇力绝人。拜建节将军,徙封修成侯,历位北中郎将、游击将军。季龙之败于昌黎,闵军独全,由此功名大显。及败梁犊之后,威声弥振,胡夏宿将莫不惮之。”
声名初显
晋成帝咸康四年(戊戌,公元338年),五月,后赵王石虎因为前燕王慕容没有会合后赵的军队攻击段辽,却独自占有掳获的民众和畜产,因而打算讨伐他。太史令赵揽劝谏说:“岁星正当燕国的分野,出师必然无功。”石虎发怒,鞭击他。
五月戊子(初九),后赵军进逼昌黎郡的棘城。前燕王慕容打算离城逃亡,军中将领慕舆根、玄菟太守、河间人刘佩及大臣封弈等人的劝谏下,坚守。后赵军从四面如同蚂蚁一样攀登城墙,慕舆根等昼夜力战十几天,后赵军不能取胜。任辰(十三日),后赵军退却。慕容派儿子慕容恪率领二千骑兵追袭,后赵军大败,斩获首级三万多。后赵各路军队都弃甲溃逃,只有游击将军石闵(即冉闵,下同)带领的一支军队未遭创伤。石虎回到邺,石闵劝石虎秘密除掉大将蒲洪,石虎不应。(石闵时年约14岁,慕容恪17岁)
大败晋兵
咸康五年(己亥,公元339年)八月,后赵王石虎任用夔安为大都督,率同石鉴、石闵、李农、张貉、李菟五位将军,兵众共五万人侵犯荆州和扬州的北部边境,另派二万骑兵进攻邾城。
九月,石闵在沔南打败晋兵,杀死将军蔡怀。夔安、李农攻陷沔南,朱保在白石打败晋兵,杀死郑豹等五位将军。张貉攻下邾城,邾城战死者有六千人。毛宝、樊峻突围出逃,渡江时溺水而死。夔安进据胡亭,侵犯江夏,义阳将军黄冲,义阳太守郑进都投降赵军。夔安前进包围石城,竟陵太守李阳发兵抵抗,战败夔安,斩首五千多级,夔安这才退走,乘势劫掠汉水以东,挟持民众七千多户迁徙到幽州、冀州。
羽翼渐成
参与内斗
永和五年(己酉,公元349年),四月己巳(二十三日),石虎去逝,张豹专权。彭城王石遵行至河内时,听到了父亲病故的丧讯。姚弋仲、蒲洪、刘宁以及征虏将军石闵、武卫将军王鸾等人在讨伐梁犊后的归途中,和石遵在李城相遇。众将劝石遵讨伐张豹。
石遵自李城发兵,掉头直奔邺城。六月丙戌(十一日),石遵的部队驻扎在荡阴,士兵达九万人,石闵为前锋。十五日诛张豹三族,十六日废石世、太后刘氏,不久后,尽杀之。
石遵任武兴公石闵为都督中外诸军事、辅国大将军。
石遵便派武兴公石闵及李农率领精锐士卒十万人讨伐沛王石冲。双方在平棘交战,石冲的军队大败。他本人在元氏县被擒。石遵赐他自杀,并活埋了石冲手下的士卒三万多人。
石闵再次进言,要求石遵限制大将蒲洪兵权,石遵听信并罢了蒲洪的都督官职,蒲洪对此感到愤怒,回到枋头后,便派使者前来向东晋投降。
乘乱篡权
石遵在李城起兵时,曾经对武兴公石闵说:“努力干吧!事成以后,让你当太子。”但后来却立石衍为太子。石闵自恃有功,想要专擅朝政,但石遵不听他的。石闵历来英勇善战,屡立战功,四夷和中原久经沙场的老将都害怕他。眼下他既然做了都督,总揽内外兵权,便安抚手下的将士,奏请让他们全都出任殿中员外将军,封爵关外侯。石遵对于石闵的所做所为不加怀疑,反而对这些人题记姓名,品评善恶,加以贬抑,于是众将士都怨恨愤怒。中书令孟准、左卫将军王鸾劝石遵应该逐渐剥夺石闵的兵权,石闵越发心怀不满。孟准等人全都劝说石遵把石闵杀掉。
十一月,石遵召义阳王石鉴、乐平王石苞、汝阴王石琨、淮南王石昭等人入宫,来到郑太后面前进行商议。石遵说:“石闵不忠于君主的迹象已逐渐明显,如今我想把他杀掉,怎么样?”石鉴等人都说:“应当如此!”郑氏说:“当初在李城起兵时,如果没有石闵,岂能有今天?石闵有点居功自傲,应当对他有所宽纵,怎么能急急忙忙把他杀掉呢?”这时石鉴借故外出,派宦官杨环迅速去把这一消息告诉石闵。石闵闻讯后就胁迫了李农及右卫将军王基密谋废黜石遵,派将军苏彦、周成率领披甲士兵三千人在南台把石遵捉拿起来。士兵们来到石遵的住处时,他正和妇人玩弹。他问周成说:“造反的是谁?”周成说:“义阳王石鉴应当立为继承人。”石遵说:“我尚且如此,石鉴又能支撑多长时间!”于是,在琨华殿把石遵杀掉了,同时杀了郑太后、张后、太子石衍、孟准、王鸾以及上光禄张斐。
石鉴即位,实行大赦。任命武兴公石闵为大将军,封为武德王。任命司空李农为大司马,同时统管尚书职事。任命郎为司空,秦州刺史刘群为尚书左仆射,侍中卢谌为中书监。
十二月,后赵国主石鉴派乐平王石苞、中书令李松、殿中将军张才夜里去琨华殿攻打石闵、李农,没有成功,引起了宫中的混乱。石鉴很害怕,装作不知其事的样子,当夜就在西中华门杀掉了李松、张才,并杀了石苞。
新兴王石祗,是石虎的儿子,这时镇守襄国。他与姚弋仲、蒲洪等人联合兵力,四处传递檄文,想一起杀掉石闵、李农。石闵、李农闻讯后,任命汝阴王石琨为大都督,和张举以及侍中呼延盛率领七万步兵、骑兵,分路出发讨伐石祗等人。
中领军石成、侍中石启、以前的河东太守石晖谋划诛杀石闵、李农。石闵、李农把他们都杀掉。龙骧将军孙伏都、刘铢等率领羯族士兵三千人埋伏在宫中叫做胡天的地方,也想诛杀石闵、李农。当时石鉴正在中台,孙伏都率领三十多人想进入中台挟持石鉴一起攻打石闵、李农。石鉴看见孙伏都捣毁了楼阁通道,便上前询问原因。孙伏都说:“李农等人造反,眼下已在东掖门,我想率领卫士讨伐他,特地先来禀告您。”石鉴说:“你是朝廷的功臣,好好为朕出力讨伐。朕在中台上观看,你不必顾虑事成之后没有丰厚的赏赐。”于是孙伏都、刘铢率领兵众攻打石闵、李农,但没有成功,只好屯兵于凤阳门。石闵、李农率领数千兵众捣毁金明门,进入中台。石鉴害怕石闵杀掉自己,急忙招来石闵、李农,开门接纳,对他们说:“孙伏都造反,你们应该迅速去讨伐他。”于是石闵、李农前去攻打,斩杀了孙伏都等一大批人,以至于从凤阳门至琨华殿,横尸遍地,血流成渠。石闵还向内外宣布命令:六夷如果有胆敢拿起武器的,一律斩首!胡人中有的冲破关卡,有的翻越城墙,逃出来的不计其数。
石闵派尚书王简、少府王郁率领数千兵众把石鉴看押在御龙观,用绳子把食品悬吊进去让石鉴吃。石闵还在邺城中颁布命令说:“近日孙伏都、刘铢制造叛逆,他们的亲信党羽已经全都被杀掉,好人没有一个参与其事。从今天以后,凡是和我同心一致的人留下,不同心的人想去哪里悉尊其便。我命令城门不再关闭。”于是方圆百里之内的汉族人全都蜂拥进城,而胡人、羯人则争相离去,以致挤满了城门。石闵知道胡人不会为自己所用,便又在宫廷内外颁布命令:“凡是斩掉一个胡人的脑袋并送到凤阳门的汉人,文官晋升官位三等,武官全都升为牙门将。”命令发布后,一天之中,被斩首的胡人多达数万。石闵亲自率领汉人诛杀胡人、羯人,不论贵贱、男女、老幼,全都斩首,被杀掉的人有二十多万,尸体堆在城外,全让野狗豺狼吃掉了。对于屯戍边疆的胡人、羯人,石闵以书信下达命令,让军队中汉人当将帅的把属下胡人、羯人统统杀掉。以至于长得鼻子高一点、胡须多一点的人,大半都被滥杀而死。
易姓改元
永和六年(庚戌,公元350年)春季,正月,后赵大将军石闵想消除石氏的痕迹,以谶文中有“继赵李”的字样为托辞,便更改国号叫卫,改姓李氏,实行大赦,改年号为青龙。太宰赵庶、太尉张举、中军将军张春、光禄大夫石岳、抚军石宁、武卫将军张季,以及公侯、卿、校、龙腾卫士等一万多人,全都投奔襄国。汝阴王石琨投奔冀州。抚军将军张沈占据着滏口,张贺度占据着石渎,建义将军段勤占据着黎阳,宁南将军杨群占据着桑壁,刘国占据着阳城,段龛占据着陈留,姚弋仲占据着滠头,蒲洪占据着枋头,各有兵众数万,全都不归附石闵。
王朗、麻秋从长安奔赴洛阳。麻秋按照石闵书信中的命令,杀掉了王朗部队中的数千名胡人。王朗投奔襄国。麻秋率领兵众要返回邺城,蒲洪派他的儿子龙骧将军蒲雄迎头攻击,俘获了麻秋,任命他为军师将军。
所向披靡
汝阴王石琨以及张举、王朗率领七万兵众攻打邺城,大将军石闵率领千余骑兵和他们在城北交战。石闵手持双刃矛,策马攻击,所向披靡,斩首三千级,石琨等大败而逃。石闵与李农率领三万骑兵在石渎讨伐张贺度。
闰二月,卫国主石鉴秘密派遣宦官给张沈等人送去书信,让他们乘石闵率兵外出后方空虚前来袭击邺城。送信的宦官却把消息告诉了石闵、李农。石闵、李农急忙返回,废黜石鉴,并把他杀掉,一起被杀的还有后赵国主石虎的二十八个孙子,石氏家族的人全被消灭。姚弋仲的儿子曜武将军姚益、武卫将军姚若率领宫廷卫兵数千人冲破关卡,投奔滠头。姚弋仲率领兵众讨伐石闵,驻扎在混桥。
改朝换代
建立冉魏
司徒申钟等人向石闵进献尊号,石闵要谦让给李农,李农执意推辞,不肯接受。石闵说:“我们原是晋朝的人士,如今晋皇室尚在,我希望和诸君一起分割州郡而治,各自称为牧、守、公、侯,然后上表迎接晋朝天子返回故都洛阳。”尚书胡睦进言说:“陛下的圣德顺应天意,理应登上天子之位。如今晋氏衰败,远逃江南,怎么能驾驭各路英雄,统一四海江山呢!”石闵说:“胡尚书之言,真可谓识时务知天命啊。”于是石闵便即皇帝位,实行大赦,改年号为永兴,立国号为大魏。
再次易姓
三月下旬,魏国主石闵恢复冉姓,尊奉母亲王氏为皇太后,立妻子董氏为皇后,立儿子冉智为皇太子,冉胤、冉明、冉裕三个儿子全都被封为王。任命李农为太宰、兼太尉、录尚书事,并封为齐王,李农的儿子们全都被封为县公。冉闵派遣使者带着作为凭证的符节向驻扎在各地的将领通报任命,他们都不服从。
诛杀李农
夏季,四月,后赵国主石祗派汝阴王石琨统领,十万士兵讨伐魏国。
魏国主冉闵杀掉了李农及他的三个儿子,一起被杀的还有尚书令王谟、侍中王衍、中常侍严震、赵。冉闵派遣使者前往长江畔向东晋朝廷报告说:“叛逆胡人使中原大乱,如今已经诛杀了他们。如果能共同讨伐乱军的话,可以派遣部队来。”东晋朝廷不作回应。
五月,庐江太守袁真攻克魏国的合肥,掳劫那里的民众返回。
六月,后赵国汝阴王石琨进攻占据邯郸,镇南将军刘国从繁阳来与他会师。魏国卫将军王泰攻击石琨,把石琨打得大败,死亡的将士达一万多人。刘国只好返回了繁阳。
鼎盛时期
八月,张驾度、段勤、刘国、靳豚会师于昌城,准备进攻邺城。魏国主冉闵亲自统领军队反击,在苍亭交战,张贺度等大败,死亡二万八千人。冉闵追到阴安,杀了靳豚,将其兵众全部俘虏后返回。冉闵的士兵达三十多万,旌旗、战鼓绵延一百多里,就是石氏最兴盛的时候,也无法与之相比。
人物生平
一战成名
冉闵
冉闵,字永曾,小字棘奴,是后赵武帝石虎的养孙。冉闵的父亲冉良,字弘武,是魏郡内黄(今河南内黄西北)人。其祖先曾任汉朝黎阳骑都督,家族世代担任牙门将。后赵明帝石勒击败陈午,俘获冉良,当时冉闵十二岁,石勒命石虎收他为养子,并改名为石瞻。冉良勇猛多力,攻战无敌。历任左积射将军,封西华侯。
冉闵年幼时就果断敏锐,石虎很宠爱他,如同对待自己孙子们一样抚养他。冉闵成年后,身高八尺,骁勇善战,勇力过人,多计谋。授任建节将军,改封修成侯,历任北中郎将、游击将军。咸康四年(后赵建武四年,338年),石虎在昌黎之战中大败,后赵各路军队都弃甲溃逃,只有冉闵带领的一支军队未遭创伤,由此冉闵威名大显。
石虎回到邺城后,任命刘群为中书令、卢谌为中书侍郎。苻洪因功授任使持节、都督六夷诸军事、冠军大将军,封为西平郡公。冉闵对石虎说:“苻洪才智杰出,得到将士的拼死效力,他的儿子们又都有非凡的才能,而且拥有强兵五万人,驻屯在都城近处,应当秘密地除掉他们,以安定国家。”石虎说:“我正倚仗他们父子攻取东吴和巴蜀,为何要杀死他们!”便没有除掉苻洪,反而给苻洪的待遇愈加优厚。
咸康五年(后赵建武五年,339年)八月,当时东晋征西将军庾亮镇守武昌,派豫州刺史毛宝、西阳太守樊峻戍守邾城。石虎憎恶,任用夔安为大都督,率领石鉴、冉闵、李农、张貉、李菟五位将军,兵众共五万人侵犯荆州和扬州的北部边境,另派二万骑兵进攻邾城。毛宝向庾亮求救,庾亮认为邾城城池坚固,没有及时派兵。九月,冉闵在沔南打败晋军,杀死东晋将军蔡怀。夔安、李农攻陷沔南,朱保在白石打败晋军,杀死东晋郑豹等五位将军。张貉攻下邾城,邾城战死者有六千人。毛宝和樊峻突围出逃,渡江时溺水而死。
冉闵后来打败梁犊,威望更高,胡、汉各族宿将无不畏惧他。
拘杀石遵
永和五年(后赵太宁元年,349年),石虎去世,太子石世即位。石世在位三十三天,石虎第九子石遵废石世自立为帝。
当初,石遵从李城出发时,曾对冉闵说:“努力吧!事情成功后,让你做太子。”不久却立石衍为皇太子,冉闵颇感失望,自认为功高一时,企图掌握朝政,石遵顾忌这一点而不能任用他。冉闵担任都督后,总管内外兵权,便安抚殿中将士和原东宫的高力一万余人,把他们都申报为殿中员外将军,进爵为关外侯,赐给他们宫女,树立自己的恩德。石遵并不惧怕他,而更改了题名及其褒贬评价来抑制冉闵的势力,很多人都产生了怨气。又采取了中书令孟准、左卫将军王鸾的计策,对冉闵有几分疑惧,渐渐夺取他的兵权。冉闵更加流露出不满,孟准等人都劝谏石遵杀掉冉闵。同年(349年)十一月,石遵召石鉴等进宫,在郑太后面前议论此事,都请求杀冉闵。郑太后说:“从李城回师进京,若无冉闵岂能有今日!他略微有些骄纵,不可动辄杀他。”石鉴出宫后,派宦官杨环驰马报告冉闵,冉闵旋即劫持了李农及右卫王基,密谋废黜石遵。指使将军苏亥、周成率领三十名甲士在如意观拘捕石遵,并在琨华殿杀死石遵。
石遵死后,石虎第三子石鉴即位,任命冉闵为大将军、封武德王。当月(349年十一月),石鉴派遣石苞及中书令李松、殿中将军张才等人深夜在琨华殿杀掉冉闵、李农,未能成功,宫中惊扰混乱。石鉴恐怕冉闵叛乱,假装不知此事,连夜在西中华门斩了李松、张才,同时杀了石苞。
此时石虎另一子石祗在襄国,与姚弋仲、苻洪等友好往来,集结了军队传檄诛讨冉闵、李农。石鉴任石琨为大都督,与张举及侍中呼延盛率领七万步骑兵分几路讨伐石祗等人。中领军石成、侍中石启、前河东太守石晖谋划诛杀冉闵、李农,冉闵、李农把他们杀害。
屠胡灭石
当时,龙骧将军孙伏都、刘铢等人集结了三千羯兵暗中埋伏在胡人居住的区域,也想杀掉冉闵等人。当时石鉴正在中台,孙伏都带领三十余人想登台挟持石鉴而发起进攻。石鉴见孙伏都在破坏阁道,询问原因。孙伏都说:“李农等人谋反,已经聚集在东掖门,我带领着卫士,谨先告知你。”石鉴说:“你是功臣,好好为官效力。我从台上观望着你,无须考虑尚未向我报告。”于是孙伏都及刘铢带领士众攻打冉闵和李农,未能获胜,驻兵凤阳门。冉闵、李农带着数千士卒毁坏了金明门而入宫。石鉴害怕冉闵会杀了自己,迅速招来冉闵、李农,打开宫门接纳他们,对他们说:“孙伏都谋反,你们应当立即讨伐他。”冉闵、李农进攻杀了孙伏都等,从凤阳门至琨华殿,横尸遍地,血流成河。冉闵发布命令告知宫廷内外,六夷凡敢动用兵器者一律斩杀。胡人有的攻破城门,有的越墙而出,逃亡者不可胜数。派尚书王简、少府王郁率领数千士卒,在御龙观看守石鉴,食物都悬吊着给他吃。在城内发令称:“与官同心者留下,不同心者听任各自离开。”命城门不再戒严。于是百里之内的赵人都进城来,离城而去的胡羯也堵满了城门。冉闵明白胡人不愿为己所用,颁布命令告知内外赵人,斩一个胡人首级送到凤阳门的,凡文官进位三等,武职都任牙门。一天之内,杀了数万胡人。冉闵亲自率领赵人诛杀胡羯,不论贵贱男女少长一律杀头,死者达二十余万,尸体在城外,全被野犬豺狼所吃。集居在四方的胡人,当地的军队依照冉闵的命令杀了他们,当时外表长得高鼻多须的人有一半因滥杀而死。
永和六年(后赵青龙元年,350年)正月,冉闵想彻底消除石氏,以谶文中有“继赵李”的字样为托辞,便更改国号为卫,改姓李氏,实行大赦,改年号为青龙。
石琨及张举、王朗率领七万士众攻打邺城,冉闵带领千余骑兵,在城北抵抗他们。冉闵手执两刃矛,飞驰进攻,对手应刃而败,斩杀首级三千。
冉闵与李农带领三万骑兵到石渎讨伐张贺度。闰二月,石鉴秘密派遣宦官送信召张沈等,让他们乘虚袭击邺城。宦官把此事报告给冉闵、李农,冉闵、李农驰马速归,废黜石鉴并杀了他,又杀害石虎孙三十八人,把石氏家族全部消灭。
建立冉魏
同年(350年),冉闵杀死石鉴后,司徒申钟、司空郎阗等四十八人尊冉闵为帝,冉闵执意让给李农,李农以死来坚决请求冉闵为帝,于是冉闵于南郊僭登帝位,大赦天下囚犯,改年号为永兴,国号大魏,史称冉魏,并恢复冉姓。追尊祖父冉隆为元皇帝,父亲冉瞻为烈祖高皇帝,尊母亲王氏为皇太后,立其妻董氏为皇后,其子冉智为皇太子。以李农为太宰、兼任太尉、录尚书事,封为齐王,李农诸子都封为县公。封其子冉胤、冉明、冉裕为王。文官武将进三等官位,封爵各有等级。派人持节赦免各地聚众闹事者,都不归从。
石祗听说石鉴已死,便在襄国(今河北邢台)僭位称帝,各夷据守州郡拥有兵力的头领纷纷响应。冉闵派遣使者到长江岸边报告东晋说:“叛逆的胡人扰乱了中原,如今已消灭了他们。如果能共同征伐的话,可以派遣军队前来。”朝廷没有答复。冉闵诛杀李农及其三子,同时被杀的还有尚书令王谟、侍中王衍、中常侍严震、赵升等人。东晋庐江太守袁真攻打合肥,拘捕了南蛮校尉桑坦,把百姓迁离而返回。
大败而回
漫画版冉闵
四月,石祗派其相国石琨带领十万士众攻打邺城,进兵据守邯郸。石祗的镇南将军刘国从繁阳前来与石琨会合。冉闵于邯郸大败石琨,死者数以万计。刘国退驻繁阳。苻健从枋头入关。张贺度、段勤与刘国、靳豚在昌城会合,将要进攻邺城。冉闵派遣尚书左仆射刘群任行台都督,派他的部将王泰、崔通、周成等率领十二万步骑在黄城宿营,冉闵亲自统率精兵八万作为他们的后继,在苍亭展开激战。张贺度等部大败,死者达两万八千,靳豚被追击并斩杀于阴安,冉闵部将悉数俘虏了靳豚的士众,整军而归。冉闵拥有戎卒三十余万,旌旗钟鼓绵延百余里,即使在石氏鼎盛时期也没有这般威势。冉闵自苍亭回到邺宫,行饮至之礼,整顿核定九流,依据才能授予职任,儒学后人多数得到显赫的官职,一时境内安宁和顺,可比作魏、晋之初。
十一月,冉闵带领十万步骑到襄国攻打石祗,任其子太原王冉胤为大单于、骠骑大将军,把一千名归降的胡人分配到他麾下。光禄大夫韦謏呈上言辞激切的谏书,冉闵阅后大怒,杀了韦謏及其子孙。永和七年(冉魏永兴二年,351年)二月,冉闵攻打襄国长达百余日,挖地道、垒土山,建造房屋、翻地耕作。石祗非常恐惧,除去自封的皇帝之号,称为赵王,派出使者到慕容儁、姚弋仲那里请求援军。适逢石琨自冀州前来援救石祗,姚弋仲又遣其子姚襄率领三万八干骑兵自滆头前来,慕容儁派遣将军悦绾率领三万甲卒自龙城赶到,三方强劲的士卒共计十余万。冉闵遣车骑将军胡睦在长芦抵挡姚襄,将军孙威在黄丘防守石琨,都被敌方打败,士卒几乎被消灭尽净,胡睦、孙威单枪匹马逃回。石琨等部即将来到,冉闵打算出兵进击,卫将军王泰劝谏说:“陷于困境之敌顽固,寄希望于外援。眼下强大的救兵四方云集,想引诱我们出兵交战,以便从腹背两个方向攻打我们。我们应该加固营垒不出兵,静观态势而行动,用这种战术挫败他们的计谋。现在陛下亲自临战,一旦没有万全之策,我们的宏业就会丧失。请谨慎勿出,我请求率诸将为陛下去消灭他们。”冉闵想要听从他的谏言,道士法饶进言说:“太白星行经昴宿,当杀胡王,一战百胜,不能失去这个时机。”冉闵捋起衣袖高声宣布:“我出战已定,谁再敢进谏就杀了他!”于是集合起全部士众出战。姚襄、悦绾、石琨等部三面夹击,石祗猛攻其后,冉闵军大败。冉闵潜伏在襄国行宫,舆十余名骑士逃往邺城。投降的胡人栗特康等收捕了冉胤及左仆射刘琦等送给石祗,石祗把他们全都杀了。死者共十余万人,其中包括司空石璞、尚书令徐机、车骑胡睦、侍中李琳、中书监卢谌、少府王郁、尚书刘钦、刘休等及诸将士,一时人尽物绝。贼盗蜂拥而起,司、冀二州饥荒严重,人人相食。自石虎末年起,冉闵已把仓库积储散发净尽,用以树立自己的恩德。此时与羌胡作战,没有一个月不交锋。青、雍、幽、荆各州迁徙百姓及诸氐、羌、胡、蛮共数百余万人,各自归回本土,在道路上相遇,互相杀害劫掠,加之因饥饿、疾病等死亡,能够抵达家乡的仅有十分之二三。中原各地一片混乱,无人再从事农耕。冉闵对此感到懊悔,杀了法饶父子,肢解其尸体,追赠韦诐为大司徒。
焚首叛逃
石祗派刘显带领七万士众攻打邺城。当时冉闵潜还邺城,无人知晓,内外议论纷纷,都以为冉闵已死。射声校尉张艾劝冉闵亲出郊祀,以此安定众心,冉闵听从了这个建议,讹传才止息了。刘显到明光宫,距离邺城二十三里。冉闵心中恐惧,召来卫将军王泰商议此事。王泰怨恨当初冉闵不听从自己的计谋,以患疮不愈而推辞。冉闵亲临探望,王泰执意声称疾病严重。冉闵大怒,返回宫中,对左右的人说:“巴奴,我难道要你救命吗!关键要先灭群胡,退而斩掉王泰。”于是带领全部兵马去作战,大败刘显,追击到阳平,斩首三万余级。刘显畏惧,秘密派出使者请求投降,请求杀了石祗来作为报效,冉闵整顿师旅而返回。适逢有人禀报王泰招集秦人,将逃往关中,冉闵大怒,杀王泰,灭他三族。刘显果然杀了石祗及其太宰赵鹿等十余人,把石祗的首级传送到邺城,送来人质请求冉闵保全生命。骠骑将军石宁逃往柏人。冉闵下令在大路口焚烧石祗首级。
五月(351年),石祗的兖州刺史刘启以鄄城归顺东晋。七月,刘显又率领士众攻打邺城,冉闵击败了他们的进攻。刘显返回襄国称帝。八月,冉闵的徐州刺史周成、兖州刺史魏统、豫州牧冉遇、荆州刺史乐弘都携城堡归顺东晋。平南将军高崇、征虏将军吕护拘捕了洛州刺史郑系,携三河归顺东晋。慕容彪攻陷中山,杀掉冉闵的宁北白同、幽州刺史刘准,向前燕皇帝慕容儁投降。
诛杀刘显
永和八年(冉魏永兴三年,352年),刘显率众攻伐常山,常山太守苏亥向冉闵告难。冉闵留下手下的大将军蒋干等辅佐太子冉智守卫邺城,亲自率领八千骑兵解救常山。刘显委任的大司马、清河人王宁以枣强向冉闵投降,冉闵收编了他们剩余的部众,攻击刘显并打败了他,追击逃兵直至襄国。刘显的大将曹伏驹打开城门接应,冉闵便进入襄国,冉闵诛杀了刘显及其公卿以下百余人;焚烧了襄国的宫室,把当地百姓迁徙到邺城。刘显的领军将军范路带领千余士众,斩关出城逃往枋头。
亡国被杀
同年四月(352年),慕容儁已攻下幽、蓟二州,侵占土地已达到冀州。冉闵带领骑兵抵抗他,与前燕将领慕容恪在魏昌城相遇。冉闵大将军董闰、车骑将军张温对他说:“鲜卑乘胜气势强盛,不可硬抗,请回避一下再增添他们的盛气,然后组织军队进攻他们,便可以取胜。”冉闵生气地说:“我集合起部队出战,将要平定幽州,斩杀慕容儁。如今遇到慕容恪就退避,他们将会小看我。”便与慕容恪交战,十战皆击败了对手。慕容恪就用铁锁把战马连接起来,在善射的鲜卑士兵中挑选了五千名勇敢而不刚愎自用的人,列成方阵前进。冉闵所乘的赤马名叫朱龙,日行千里,冉闵左持双刃矛,右执钩戟,顺风迎击,斩杀三百余名鲜卑兵。顷刻间燕地骑兵蜂拥而至,重重包围住冉闵。冉闵寡不敌众,跃马冲破重围向东逃跑,走了二十余里,马无缘无故地死去,冉闵被慕容恪擒获,与董闰、张温等一起被送到蓟城(今天津蓟县)。慕容儁让冉闵站在面前而问他:“你这个奴仆下人,为何妄自称作天子?”冉闵答道:“天下大乱,你们夷狄之族,人面兽心,尚且意欲篡位谋反。我乃一世英雄,为何不能做帝王呢?”慕容儁大怒,把冉闵鞭打三百下,送至龙城(今辽宁朝阳),告祭祖父慕容廆、父亲慕容皝庙廷。
四月二十五日,慕容儁派遣慕容评率众围攻邺城。刘宁及其弟刘崇率领三千胡骑逃向晋阳,苏亥丢弃常山逃往新兴。邺城城中饥荒,人吃人,石虎时的宫人几乎被吃尽。冉智年龄尚幼,蒋干派侍中缪嵩、詹事刘猗奉表归顺东晋,并到东晋请求援军。东晋濮阳太守戴施自仓垣出发,到棘津,制止住刘猹,不让他继续前进,向他索要传国玺。刘猗随派缪嵩返回邺城报告,蒋干沉吟未决,戴施便率领一百余名壮士进入邺城,协助镇守三台,骗蒋干说:“姑且拿出玺来交给我。眼下凶寇在外,道路不通,不敢去送信。如果得玺,我会驰马去禀告天子。天子听说玺已在我这里,相信你绝对忠诚,一定会派出足够的军粮来接济你们。”蒋干信以为真,便拿出玺交给戴施。戴施宣称派督护何融去迎接军粮,私下命令何融怀揣玺印送往京师。长水校尉马愿、龙骧将军田香打开城门向慕容评投降。戴施、蒋干用绳索悬垂着下了城墙,逃向仓垣。慕容评把冉闵的妻子董氏、太子冉智、太尉申钟、司空条攸、中书监聂熊、司隶校尉籍罴、中书令李垣及诸王公卿士遣送到蓟城。书令王简、左仆射张干、右仆射郎肃自杀。
五月初三日(352年6月1日),冉闵被送到龙城,并在遏陉山将其斩杀,谥号武悼天王。
趣闻轶事
永和八年(352年)五月初三日,慕容儁把冉闵送到龙城,并在遏陉山将其斩杀,山左右七里草木全部枯萎,蝗虫大起,自五月起天旱不雨,直至十二月。慕容儁派使者前往祭祀冉闵,谥号为武悼天王,当天降大雪。
历史评价
吕思勉评冉闵慕容恪:①“冉闵勇而无谋,一夫敌耳!”;②“闵性轻锐。”
房玄龄等《晋书》:①“永曾之诛羯士,亦歼其类。无德不报,斯之谓乎!”;②“闵幼而果锐,季龙抚之如孙。”;③“及长,身长八尺,善谋策,勇力绝人。”
司马光《资治通鉴》:“闵骁勇善战,多策略。虎爱之,比于诸孙。”
张大龄《晋五胡指掌》:①“四月,虎卒,以彭城王遵、燕王斌、张豺等受遗,立太子世。豺等以太后令杀斌逐遵,而石闵等讨贼归,遇彭城王遵于路,说之长驱入京师,斩豺,废太子世,杀刘后而自立。遵许事成之后,舍其子而立闵为太子。至是立子衍,闵乃杀遵及衍,而立义阳王鉴,又杀胡羯二十万人,并杀鉴自立,国号魏,复姓冉氏。又杀赵王虎三十六孙,尽灭石氏。石祗据襄国称帝,冉闵围之。燕王俊与姚弋仲子襄救祗,大败,冉闵几获之,而祗竟为其将刘显所弑,石氏亡。永和八年,燕慕容恪击冉闵,杀之,尽取赵地。”;②“石世龙贫贱羯胡,辱在厮养,当其殍丐负贩,羁旅京邑,顾瞻宫阙,凄然长啸,偿亦有刘、项纵观祖龙之志乎,何王夷甫骇耳而怵心也?九州之地,几有其八,岂曰偶然。顾其人恢廓倜傥,外屈身于祖生,内降心于右侯,而至于责王衍,数王浚,其言侃侃有烈丈夫之风,五胡中俱无此规模矣。一传而歼于虎,是胡运之当然,岂人谋哉!虎也穷凶极暴,天假手于冉氏子,至使羯种二十万人,同饱乌鸢。呜呼!惨矣。然当勒追越柩于苦县时,十万晋兵无一脱者,冉闵竟足以报之。古之建国者,深仁厚泽,累数十世,犹力守臣节,不得已而后取,盖杀一不辜而有天下,所不为,此三代所以长久也。司马氏手刃其主,夺之寡妇之怀,安得不生此凶残以鱼肉之耶!假令宁馨之计得行,杀一勒,生一勒,况徐光辈乃欲阴翦中山以安石氏,不亦愚乎?然而早见预防,不失为人臣子之道矣。”
王夫之《读通鉴论》:“冉闵尽灭羯胡,而曰:‘吾属故晋人,请各称牧守,奉迎天子。’虽非果有效顺之诚,然虑赵人之不忘中国而不戴己,未敢遽僭也。有胡睦者,称闵功德,谓晋人远窜江左而不足戴,然后闵无所复忌而僭以成。呜呼!”
蔡东藩《两晋演义》:“冉闵乘石氏之敝,起灭石氏,扫尽羯胡,僭帝号,复原姓,说者谓其志不忘晋,临江呼助,设晋果招而用之,亦一段匹磾之流亚。吾意不然。段匹磾之害刘琨,吾犹恨其昧公徇私,不能以厌次数言,遂为之恕。彼闵蒙乃父之余廕,受石氏之豢养,予以高官,给以厚禄,大马犹知报主,闵犹人耳,何竟不顾私恩,对宠我荣我者而反噬之?况羯虽异族,远系从同,必欲尽歼无遗,设心何毒?是可忍孰不可忍?而谓其能顾祖国,必无是理。”
范文澜《中国通史》:①“冉闵逞勇残杀,立国三年,死人无数,失败是必然的。但是,他的野蛮行动反映着汉族对羯族匈奴族野蛮统治的反抗情绪,所以他的被杀,获得汉族人的同情。慕容隽致祭赠諡,正是害怕汉族人给予冉闵的同情心。”;②“秦汉魏晋从来没有亡国后自杀的大臣,因亡国而自杀,是从冉闵的魏国开始的,这也说明汉族与非汉族间斗争的极端尖锐。”
范文澜《魏晋南北朝史纲》:“至于冉闵以区区之力驰骋中原,而东晋又只作壁上观,是以亡不旋踵,只成为历史上的悲剧而已”。
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冉闵之百战百胜,颇似项籍、孙策’,与石氏余孽角逐,未必会遽败,而慕容氏加入这场与它本不相关的战争,挟其方兴之势,其气完,其力厚,‘是亦其所遭之不幸也。”
史籍记载
《晋书·卷一百七·载记第七》
《魏书·卷九十五·列传第八十三》
《资治通鉴·卷九十六》
《资治通鉴·卷九十八》
《十六国春秋别本·卷二·后赵录》
家族成员
祖父
冉隆,追尊为元皇帝。
父母
父亲,冉良(冉瞻、石瞻),追尊为烈祖高皇帝。
母亲,太后王氏(王太后)。
后妃
皇后董氏(董皇后)。
仇氏,殿中侍御史仇嵩长女,冉闵死后改嫁卢豚。
儿子
冉智,皇太子。
冉胤,封太原王。
冉明,封彭城王。
冉裕,封武兴王。
冉操。
冉睿,前燕散骑常侍、海冥县侯。
家庭成员
父亲:冉瞻(烈祖高皇帝)
母亲:王太后
妻子:董皇后
儿子:皇太子冉智、太原王冉胤、彭城王冉明、武兴王冉裕[1]
相关史料
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晋纪二十一》:
魏主闵既克襄国,因游食常山、中山诸郡。赵立义将军段勤聚胡、羯万馀人保据绎幕,自称赵帝。夏,四月,甲子,燕王俊遣慕容恪击魏,慕容霸等击勤。
魏主闵将与燕战,大将军董闰、车骑将军张温谏曰:“鲜卑乘胜锋锐,且彼众我寡,请且避之,俟其骄惰,然后益兵以击之,”闵怒曰:“吾欲以此众平幽州,斩慕容俊;今遇恪而避之,人谓我何!”司徒刘茂、特进郎闿相谓曰:“吾君此行,必不还矣,吾等何为坐待戮辱!”皆自杀。
闵军于安喜,慕容恪引兵从之。闵趣常山,恪追之,丙子,及于魏昌之廉台。闵与燕兵十战,燕兵皆不胜。闵素有勇名,所将兵精锐,燕人惮之。慕容恪巡陈,谓将士曰:“冉闵勇而无谋,一夫敌耳!其士卒饥疲,甲兵虽精,其实难用,不足破也!”闵以所将多步卒,而燕皆骑兵,引兵将趣林中。恪参军高开曰:“吾骑兵利平地,若闵得入林,不可复制。宜亟遣轻骑邀之,既合而阳走,诱致平地,然后可击也”。恪从之。魏兵还就平地,恪分军为三部,谓诸将曰:“闵性轻锐,又自以众少,必致死于我。我厚集中军之陈以待之,俟其合战,卿等从旁击之,无不克矣。”乃择鲜卑善射者五千人,以铁锁连其马,为方陈而前。闵所乘骏马曰朱龙,日行千里。闵左操双刃矛,右执钩戟,以击燕兵,斩首三百馀级。望见大幢,知其为中军,直冲之;燕两军从旁夹击,大破之。围闵数重,闵溃围东走二十馀里,朱龙忽毙,为燕兵所执。燕人杀魏仆射刘群,执董闵、张温,及闵皆送于蓟。闵子操奔鲁口。高开被创而卒。慕容恪进屯常山,俊命恪镇中山。
己卯,冉闵至蓟。俊大赦,立闵而责之曰:“汝奴仆下才,何得妄称帝?”闵曰:“天下大乱,尔曹夷狄禽兽之类犹称帝,况我中土英雄,何为不得称帝邪!”俊怒,鞭之三百,送于龙城。
慕容霸军至绎幕,段勤与弟思陪举城降。
甲申,俊遣慕容评及中尉侯龛帅精骑万人攻邺。癸巳,至邺,魏蒋干及太子智闭城拒守。城外皆降于燕,刘宁及弟崇帅胡骑三千奔晋阳。
秦以张遇为征东大将军、豫州牧。
五月,秦主健攻张琚于宜秋,斩之。
邺中大饥,人相食,故赵时宫人被食略尽。蒋干遗侍中缪嵩、詹事刘猗奉表请降,且求救于谢尚。庚寅,燕王俊遣广威将军慕容军、殿中将军慕舆根、右司马皇甫真等帅步骑二万助慕容评攻邺。
辛卯,燕人斩冉闵于龙城。会大旱,蝗,燕王俊谓闵为祟,遣使祀之,谥曰悼武天王。
初,谢尚使戴施据枋头,施闻蒋干求救,乃自仓垣徙屯棘津,止干使者求传国玺。刘猗使缪嵩还邺白干,干疑尚不能救,沈吟未决。六月,施帅壮士百馀人入邺,助守三台,绐之曰:“今燕寇在外,道路不通,玺未敢送也。卿且出以付我,我当驰白天子。天子闻玺在吾所,信卿至诚,必多发兵粮以相救饷。”干以为然,出玺付之。施宣言使督护何融迎粮,阴令怀玺送于枋头。甲子,蒋干帅锐卒五千及晋兵出战,慕容评大破之,斩首四千级,干脱走入城。
甲申,秦主健还长安。
谢尚、姚襄共攻张遇于许昌。秦主健遣丞相东海王雄、卫大将军平昌王菁略地关东,帅步骑二万救之。丁亥,战于颍水之诚桥,尚等大败,死者万五千人。尚奔还淮南,襄弃辎重,送尚于芍陂;尚悉以后事付襄。殷浩闻尚败,退屯寿春。秋,七月,秦丞相雄徙张遇及陈、颍、许、洛之民五万馀户于关中,以右卫将军杨群为豫州刺史,镇许昌。谢尚降,号建威将军。
赵故西中郎将王擢遣使请降;拜擢秦州刺史。
丁酉,以武陵王晞为太宰。
丙辰,燕王俊如中山。
王午闻魏败,时邓恒已死,午自称安国王。八月,戊辰,燕王俊遣慕容恪、封弈、阳骛攻之,午闭城自守,送冉操诣燕军;燕人掠其禾稼而还。
庚午,魏长水校尉马愿等开邺城纳燕兵,戴施、蒋干悬缒而下,奔于仓垣。慕容评送魏后董氏、太子智、太尉申钟、司空条攸等及乘舆服御于蓟。尚书令王简、左仆射张干、右仆射郎肃皆自杀。燕王俊诈云董氏得传国玺献之,赐号奉玺君,赐冉智爵海宾侯。以申钟为大将军右长史。命慕容评镇邺。
晋书
《晋书.载记七.石季龙下》:
“闵字永曾,小字棘奴,季龙之养孙也。父瞻,字弘武,本姓冉,名良,魏郡内黄人也。其先汉黎阳骑都督,累世牙门。勒破陈午,获瞻,时年十二,命季龙子之。骁猛多力,攻战无前。历位左积射将军、西华侯。闵幼而果锐,季龙抚之如孙。及长,身长八尺,善谋策,勇力绝人。拜建节将军,徙封修成侯,历位北中郎将、游击将军。季龙之败于昌黎,闵军独全,由此功名大显。及败梁犊之后,威声弥振,胡夏宿将莫不惮之。
永和六年,杀石鉴,其司徒申钟、司空郎闿等四十八人上尊号于闵,闵固让李农,农以死固请,于是僭即皇帝位于南郊,大赦,改元曰永兴,国号大魏,复姓冉氏。追尊其祖隆元皇帝,考瞻烈祖高皇帝,尊母王氏为皇太后,立妻董氏为皇后,子智为皇太子。以李农为太宰、领太尉、录尚书事,封齐王,农诸子皆封为县公。封其子胤、明、裕皆为王。文武进位三等,封爵有差。遣使者持节赦诸屯结,皆不从。
石祗闻鉴死,僭称尊号于襄国,诸六夷据州郡拥兵者皆应之。闵遣使临江告晋曰:“胡逆乱中原,今已诛之。若能共讨者,可遣军来也。”朝廷不答。闵诛李农及其三子,并尚书令王谟、侍中王衍、中常侍严震、赵升等。晋卢江太守袁真攻其合肥,执南蛮校尉桑坦,迁其百姓而还。
石祗遣其相国石琨率众十万伐邺,进据邯郸。祗镇南刘国自繁阳会琨。闵大败琨于邯郸,死者万余。刘国还屯繁阳。苻健自枋头入关。张贺度、段勤与刘国、靳豚会于昌城,将攻邺。闵遣尚书左仆射刘群为行台都督,使其将王泰、崔通、周成等帅步骑十二万次于黄城,闵躬统精卒八万继之,战于苍亭。贺度等大败,死者二万八千,追斩勒豚于阴安乡,尽俘其众,振旅而归。戎卒三十余万,旌旗钟鼓绵亘百余里,虽石氏之盛无以过之。闵至自苍亭,行饮至之礼,清定九流,准才授任,儒学后门多蒙显进,于时翕然,方之为魏晋之初。
闵率步骑十万攻石祗于襄国,署其子太原王胤为大单于、骠骑大将军。,以降胡一千配为麾下。光禄大夫韦謏启谏甚切,闵览之大怒,诛謏及其子孙。闵攻襄国百余日,为土山地道,筑室反耕。祗大惧,去皇帝之号,称赵王,遣使诣慕容俊、姚弋仲以乞师。会石琨自冀州援祗,弋仲复遣其子襄率骑三万八千至自滆头,俊遣将军悦绾率甲卒三万自龙城,三方劲卒合十余万。闵遣车骑胡睦距襄下场长芦,将军孙威候琨于黄丘,皆为敌所败,士卒略尽,睦、威单骑而还。琨等军且至,闵将出击之,卫将军王泰谏曰:“穷寇固迷,希望外援。今强救云集,欲吾出战,腹背击我。宜固垒勿出,观势而动,以挫其谋。今陛下亲戎,如失万全,大事去矣。请慎无出,臣请率诸将为陛下灭之。”闵将从之,道士法饶进曰:“太白经昴,当杀胡王,一战百克,不可失也。”闵攘袂大言曰:“吾战决矣,敢谏者斩!”于是尽众出战。姚襄、悦绾、石琨等三面攻之,祗冲其后,闵师大败。闵潜于襄国行宫,与十余骑奔邺。降胡栗特康等执冉胤及左仆射刘琦等送于祗,尽杀之。司空石璞、尚书令徐机、车骑胡睦、侍中李琳、中书监卢谌、少府王郁、尚书刘钦、刘休等诸将士死者十余万人,于是人物歼矣。贼盗蜂起,司、冀大饥,人相食。自季龙末年而闵尽散仓库以树私恩。与羌胡相攻,无月不战。青、雍、幽、荆州徙户及诸氐、羌、胡、蛮数百余万,各还本土,道路交错,互相杀掠,且饥疫死亡,其能达者十有二三。诸夏纷乱,无复农者。闵悔之,诛法饶父子,支解之,赠韦謏大司徒。
石祗使刘显帅众七万攻邺。时闵潜还,莫有知者,内外凶凶,皆谓闵已没矣。射声校尉张艾劝闵亲郊,以安众心,闵从之,讹言乃止。刘显次于明光宫,去邺二十三里,闵惧,召卫将军王泰议之。泰恚其谋之不从,辞以疮甚。闵亲临问之,固称疾笃。闵怒,还宫,顾谓左右曰:“巴奴,乃公岂假汝为命邪!要将先灭群胡,却斩王泰。”于是尽众而战,大败显军,追奔及于阳平,斩首三万余级。显惧,密使请降,求杀祗为效,闵振旅而归。会有告王泰招集秦人,将奔关中,闵怒,诛泰,夷其三族。刘显果杀祗及其太宰赵鹿等十余人,传首于邺,送质请命。骠骑石宁奔于柏人。闵命焚祗首于通衢。
闵徐州刺史刘启以鄄城归顺。刘显复率众伐邺,闵击败之。还,称号于襄国。闵徐州刺史周成、兖州刺史魏统、豫州牧冉遇、荆州刺史乐弘皆以城归顺。平南高崇、征虏吕护执洛州刺史郑系,以三河归顺。慕容彪攻陷中山,杀闵宁北白同、幽州刺史刘准,降于慕容俊。时有云黄赤色,起东北,长百余丈,一白鸟从云间西南去,占者恶之。
刘显率众伐常山,太守苏亥告难于闵。闵留其大将军蒋干等辅其太子智守邺,亲率骑八千救之。显所署大司马、清河王宁以枣强降于闵,收其余众,击显,败之,追奔及于襄国。显大将曹伏驹开门为应,遂入襄国,诛显及其公卿已下百余人,焚襄国宫室,迁其百姓于邺。显领军范路率众千余,斩关奔于枋头。
时慕容俊已克幽、蓟,略地至于冀州。闵帅骑距之,与慕容恪相遇于魏昌城。闵大将军董闰、车骑张温言于闵曰:“鲜卑乘胜气劲,不可当也,请避之以溢其气,然后济师以击之,可以捷也。”闵怒曰:“吾成师以出,将平幽州,斩慕容隽。今遇恪而避之,人将侮我矣。”乃与恪遇,十战皆败之。恪乃以铁锁连马,简善射鲜卑勇而无刚者五千,方阵而前。闵所乘赤马曰朱龙,日行千里,左杖双刃矛,右执钩戟,顺风击之,斩鲜卑三百余级。俄而燕骑大至,围之数周。闵众寡不敌,跃马溃围东走,行二十余里,马无故而死,为恪所擒,及董闰、张温等送之于蓟。俊立闵而问之曰:“汝奴仆下才,何自妄称天子?”闵曰:“天下大乱,尔曹夷狄,人面兽心,尚欲篡逆。我一时英雄,何为不可作帝王邪!”俊怒,鞭之三百,送于龙城,告廆、皝庙。
遣慕容评率众围邺。刘宁及弟崇帅胡骑三千奔于晋阳,苏亥弃常山奔于新兴。邺中饥,人相食,季龙时宫人被食略尽。冉智尚幼,蒋干遣侍中缪嵩、詹事刘猗奉表归顺,且乞师于晋。濮阳太守戴施自仓垣次于棘津,止猗,不听进,责其传国玺。猗使嵩还邺复命,干沈吟未决,施乃率壮士百余人入邺,助守三台,谲之曰:“且出玺付我。今凶寇在外,道路不通,未敢送也。须得玺,当驰白天子耳。天子闻玺已在吾处,信卿至诚,必遣军粮厚相救饷。”干以为然,乃出玺付之。施宣言使督护何融迎粮,阴令怀玺送于京师。长水校尉马愿、龙骧田香开门降评。施、融、蒋干悬缒而下,奔于仓垣。评送闵妻董氏、太子智、太尉申钟、司空条攸、中书监聂熊,司隶校尉籍罴、中书令李垣及诸王公卿士于蓟。尚书令王简、左仆射张干、右仆射郎肃自杀。
俊送闵既至龙城,斩于遏陉山。山左右七里草木悉枯,蝗虫大起,五月不雨,至于十二月。俊遣使者祀之,谥曰武悼天王,其日大雪。是岁永和八年也。
史臣曰:夫拯溺救焚,帝王之师也;穷凶骋暴,戎狄之举也。蠢兹杂种,自古为虞,限以塞垣,犹惧侵轶,况乃入居中壤,窥我王政,乘弛紊之机,睹危亡之隙,而莫不啸群鸣镝,汨乱天常者乎! ”
《晋书·穆帝纪》:
六年春正月,帝临朝,以褚裒丧故,悬而不乐。闰月,冉闵弑石鉴,僭称天王,国号魏。鉴弟祗僭帝号于襄国。丁丑,彗星见于亢。己丑,加中军将军殷浩督扬豫徐兖青五州诸军事、假节。氐帅苻洪遣使来降,以为氐王,封广川郡公。假洪子健节,监河北诸军事、右将军,封襄国县公。三月,石季龙故将麻秋鸩杀苻洪于枋头。夏五月,大水。庐江太守袁真攻合肥,克之。六月,石祗遣其弟琨攻冉闵将王泰于邯郸,琨师败绩。秋八月,辅国将军、谯王无忌薨。苻健帅众入关。冬十一月,冉闵围襄国。十二月,免司徒蔡谟为庶人。是岁,大疫。
七年春正月丁酉,日有蚀之。辛丑,鲜卑段龛以青州来降。苻健僭称王,国号秦。二月戊寅,以段龛为镇北将军,封齐公。石祗大败冉闵于襄国。夏四月,梁州刺史司马勋出步骑三万,自汉中入秦川,与苻健战于五丈原,王师败绩。加尚书令顾和开府仪同三司。刘显杀石祗。五月,祗兖州刺史刘启自鄄城来奔。秋七月,尚书令、左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顾和卒。甲辰,涛水入石头,溺死者数百人。八月,冉闵豫州牧张遇以许昌来降,拜镇西将军。九月,峻阳、太阳二陵崩。甲辰,帝素服临于太极殿三日,遣兼太常赵拔修复山陵。冬十月,雷雨,震电。十一月,石祗将姚弋仲、冉闵将魏脱各遣使来降,以弋仲为车骑将军、大单于,封高陵郡公;弋仲子襄为平北将军、都督并州诸军事、并州刺史、平乡县公;脱为安北将军、监冀州诸军事、冀州刺史。十二月辛未,征西大将军桓温帅众北伐,次于武昌而止。时石季龙故将周成屯廪丘,高昌屯野王,乐立屯许昌,李历屯卫国,皆相次来降。
八年春正月辛卯,日有蚀之。刘显僭帝号于襄国,冉闵击破,杀之。苻健僭帝号于长安。二月,峻平、崇阳二陵崩。戊辰,帝临三日,遣殿中都尉王惠如洛阳,以卫五陵。镇西将军张遇反于许昌,使其党上官恩据洛阳。乐弘攻督护戴施于仓垣。三月,使北中郎荀羡镇淮阴。苻健别帅侵顺阳,太守薛珍击破之。夏四月,冉闵为慕容隽所灭。隽僭帝号于中山,称燕。安西将军谢尚帅姚襄与张遇战于许昌之诫桥,王师败绩。苻健使其弟雄袭遇,虏之。秋七月,大雩。石季龙故将王擢遣使请降,拜征西将军、秦州刺史。丁酉,以镇军大将军、武陵王晞为太宰,抚军大将军、会稽王昱为司徒,征西大将军桓温为太尉。八月,平西将军周抚讨萧敬文于涪城,斩之。冉闵子智以邺降,督护戴施获其传国玺,送之,文曰“受天之命,皇帝寿昌”,百僚毕贺。九月,冉智为其将马愿所执,降于慕容恪。中军将军殷浩帅众北伐,次泗口,遣河南太守戴施据石门,荥阳太守刘遂戍仓垣。冬十月,秦州刺史王擢为苻健所逼,奔于凉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