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季宝奎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里,其父季连聚双目失明,从小就为父亲外出说书领路,8岁开始跟父母学打花棍,流落异乡卖艺乞讨,17岁到邻村京剧班学唱花脸,后改行“砸牛骨头”,走村穿巷沿街乞讨。由于季宝奎嗓音宏亮,说唱灵巧,25岁时被邻村说书老人收为门徒,从此开始走向了说书的生涯。1918年季宝奎40岁结婚,生有两女,因无力抚养,只好将妻女寄养在岳父家里,自己单身流浪江湖,以说书为生。
季宝奎自幼就为双目失明的父亲外出说书领路,8岁始跟父母学打花棍,11岁时父母相继去世。这期间,他接触过不少说书、唱戏、卖艺之人,逐渐对说唱行当产生兴趣。17岁遂到邻村学唱京剧,一年后流落街头卖艺乞讨。25岁正式拜仁李家村说书艺人张召礼为师,开始了说书生涯。
他说书嗓音宏亮、书词流畅、节奏感强、情感逼真。其说唱方式不同他人之处便在于开始先把要说的主要人物和故事情节作出简要介绍,以引起听众注意,最后于结尾时再加以归纳总结,使听众进一步增强理解,加深印象,从而收到理想效果,受到群众普遍好评和社会广泛赞誉。在胶东一带广为流传的歇后语“季宝奎说书——交待得明白”是群众对其说唱艺术的肯定。
季宝奎从艺50余年,共演唱过《包公案》、《回杯记》、《回龙传》、《呼延庆打擂》等大小200篇书目,先后到过胶东各县、市及河南、河北等省演出,并授徒20余人。1954年当选为平度县曲艺艺人协会会长,1955年当选为山东省曲艺家协会理事。1957年6月,年届79岁高龄,作为特邀代表,参加了山东省首届曲艺会演大会,还当众演出大鼓书《七郎被害》并获奖。1960年病逝。1959年季宝奎患病回乡,1960年7月在社员大会上坚持说唱了一段《黑松林》,于次日晚去世。
季宝奎从艺50余年,共演唱过《包公案》、《回杯记》、《回龙传》、《呼延庆打擂》、《七郎被害》、《黑松林》等大小200篇书目。
1954年当选为平度县曲艺艺人协会会长,1955年当选为山东省曲艺家协会理事。1957年6月,年届79岁高龄,作为特邀代表,参加了山东省首届曲艺会演大会,还当众演出大鼓书《七郎被害》并获奖。
在平度有一句歇后语流传甚广,在胶东地区也有广泛的影响:“季宝奎说书——交代的明白”,说的便是季宝奎。季宝奎是文盲,他说的书之所以能得到社会的广泛赞誉,赢得听众的好评,与他本人刻苦学习所付出的艰辛是分不开的,由于不识字他克服了学艺中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为了增强说书的吸引力和生动感,在背熟台词的前提下,在提纲挈领、声音配合、手眼动作、节奏快慢等方面,进行认真的改进,力求恰如其分,并善于挖掘书中人物的内心世界,真可谓把死人说活了。
季宝奎一生带徒弟20多人,他经常教育徒弟“要说要唱,就要说明说清,说的不明不清,还不如不说不唱”。
流行于山东地域的落子,统称“山东落子”,因其主要伴奏乐器为大钹、竹板,也叫“咣咣书”,或“荷叶吊板”。以其流行地域方言、曲调的不同,形成了三种“口”:一为“南口”,流行于鲁中南、鲁西南,风格最为粗犷。二为“北口”,流行于黄河以北的鲁西北地区。三为流行于济南附近及以东地区的“东口”落子。
“东口”,流行于济南以东的潍坊、平度一带。初亦为慢口,后向长于叙事的平口发展。季宝奎便是后期知名艺人代表。“山东落子”属于“落子”,即长清落子也称“莲花落”、“莲花乐”,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