茹元俊,男,京剧武生。原名绍康。籍贯江苏无锡。出生于1925年,农历乙丑年;逝世于2005年11月13日,农历乙酉年十月十二日,18时50分。享年八十岁。
茹元俊 - 生平
出生于被称作京城“京剧摇篮”的宣南地区。
8岁入富连成元字科,曾名元骏,继承祖艺为茹门四代武生。师从王连平、茹富兰、叶盛兰、孙盛云、高盛麟、张德华。由于家学渊源又得众名师传授,未出科即小有名气。出科后曾以“筱茹富兰”艺名演于沪上,颇受赞誉。1952年由沪返京加入中国京剧院,与众多名家合作演出。1962年拜高盛麟为师再求深造。十年动乱后,中国戏校恢复讲学,因当年茹富兰教武生戏影响很大,史若虚便委派荀令香、李金鸿到中国京剧院找元俊商谈,欲邀他到校执教,史校长亦多次亲自与茹面谈,终因剧院亦恢复传统戏演出脱离不开未能实现。
茹元俊退休后,身患糖尿病及脑血管不足症,多年来多亏贤内助马玉英的精心照料。马玉英原唱老生,艺名马云良,亦擅操琴,常为元俊吊嗓,元俊虽多年不演,仍能唱二黄正工调。虽年过古稀,为振兴京剧,不顾带病的身躯,为培养京剧事业的接班人而奔忙着。不仅在家授艺,还要到戏校执教,有时不辞辛苦奔波于津沪等地,为青年演员说戏排戏,甚至作示范演出。其学生有张学浩、王立军、奚中路、赵福喜、王志刚、崔希庸、松岩、周龙、王旭东等。
其武生艺术中规中矩,人称“小高盛麟”,有茹家风范,有杨派神韵,是元字科有代表性的武生。[1]
茹元俊 - 科班院校
富连成社 元字科 学生
茹元俊 - 活动年表
1962年3月,农历壬寅年:张君秋、高盛麟“走马换将”
由中央文化部主持,以武汉高盛麟和北京张君秋两人为主,各带一个演出小组进行了一次难得的交流演出,当时《人民日报》在报道中将这种演出形式称之为“走马换将”。张君秋为北京京剧团头牌旦角演员,高盛麟则为武汉京剧团武生台柱,论名气,二人在全国京剧舞台皆享有盛誉,可相伯仲和媲美。
其时,张君秋正值盛年,些番南下交流,仅有陈少霖、刘雪涛、李四广、钮荣亮等几人随同,演出班底则为武汉京剧团。他来汉由武汉京剧团作助演,武汉文艺界齐到车站欢迎,演出中一票难求,场场演出爆满,掌声经久不衰。武汉京剧名家高百岁、关正明、王婉华等均配合演出,亦轰动三镇。除了拿手戏《望江亭》、《状元媒》、《诗文会》等代表作外,还演出了《玉堂春》、《凤还巢》、《秦香莲》等剧目。其中与武汉市京剧团联合合演《四郎探母》,关正明、高百岁分饰前后杨四郎,杨菊萍饰萧太后,高维廉饰杨宗保,董少英饰佘太君。联合演出《红鬃烈马》,张君秋与李蔷华、陈瑶华分饰王宝钏,高百岁、郭玉昆、关正明分饰薛平贵,王婉华饰代战公主。此二场戏连团体票也不出售,个人限购2张,最高票价为1元8角。
武汉高盛麟北上赴京演出,仅带倪海天、朱宝康、陈鸿钧、杨正义等人,其余由北京京剧团配演,其中有裘盛戎、
谭元寿、马长礼、张洪祥、
李世济、李毓芳等配合演出。演出一月余,四月中圆满返汉。其间场场暴满,轰动京师,那些挑剔得有些“排外”的北京戏迷也不得不佩服高盛麟的功夫。特别是形成了街谈巷议杨派武生艺术氛围,北京艺术界的名家和理论家还召开了研讨会,对高的武生艺术进行了艺术分析和充分肯定。宗师萧长华老先生亲自为高先生配戏演出赞高的《挑滑车》,称其扑、跌、腾、翻,整场步伐一步不乱。在北京先后演出了《挑华车》、《英雄义》、《铁笼山》、《洗浮山》、《走麦城》、《连环套》、《长坂坡》等戏,颇受好评,特别是《铁笼山》一剧,被杨派专家朱家溍列为榜首。期间周总理、李先念、彭真等都多次观看演出并与高亲切会见,而以萧长华以及侯喜瑞为首的富连成科班在京之喜、连、富、盛、世、元、韵,各科师兄弟场场不拉,京剧武生名家孙毓堃、李少春、张云溪、厉慧良、王金璐等先后或多次到场,台上观摩,台下切磋,交流气氛极为热烈,在京掀起了热议杨派武生艺术的热朝。
高盛麟与北京京剧团联合演出《连环套》,高盛麟饰黄天霸,裘盛戎饰窦尔墩,谷春章饰朱光组(原定其师叶盛章),马长礼饰施公,高宝贤饰彭朋,张洪祥饰梁九公。演于北京展览馆剧场,两天演出的6000多张戏票,两小时一抢而空。演出中,高、裘二人各展所长,工力悉敌,台下观众应接不暇兴奋不已。演出后,观众在场外将他们重重包围,高呼二人之名。氛围热到极至。
高盛麟与北京京剧团联合演出《长坂坡》,高盛麟饰前赵云后关羽,裘盛戎饰曹操,马长礼饰刘备,李毓芳饰糜夫人。李毓芳怕在台上出现差错,尤其是抓披那段,特请任志秋给说的要点,并在任志秋的帮助下反复练习。
高盛麟与北京京剧团联合演出《走麦城》,马盛龙、刘盛通、高宝贤均参加合作饰廖化等,谭元寿则饰高之马童。高的关羽形象,被专家和观众称为有天上关帝威严,有人间英雄气概,各场演出后,总是在暴风雨般掌声中多次谢幕。
高盛麟与萧长华演出的《落马湖》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录音,此剧与前述之《连环套》在20世纪90年代做成音配像。
高在京期间,又由北京文化局在广和剧场组织两次艺术报告会,由高先生作武生艺术的报告,受到文艺界听众和北京各剧团武生演员们、戏校学生们的热烈欢迎。
这次走马换将,文化部还下达二人各自收徒任务。因此,张君秋在武汉收了陈瑶华、王婉华为徒,高盛麟在北京收了杨少春、李可后,茹富兰坚持要高收其子茹元俊为徒,并要茹元俊正式磕头拜师收为高先生的入室弟子,后四团又推荐俞大陆拜高为师。经高推荐,裘盛戎也收陈鸿均为徒。此次张、高二人走马换将时间一个多月,掀起了京剧在京汉两地的高朝,一直在梨园传为佳话。
1962年4月,农历壬寅年:高盛麟收李可为徒
在得知高盛麟收杨少春、茹元俊为徒之后,中国京剧院三团青年武生演员李可在三团的推荐下拜高盛麟为师。
1962年4月,农历壬寅年:高盛麟收俞大陆为徒
在得知高盛麟收杨少春、茹元俊为徒之后,中国京剧院四团青年武生演员俞大陆在四团的推荐下拜高盛麟为师。
1962年4月4日,农历壬寅年二月三十日:高盛麟收茹元俊为徒
本日茹富兰亲自将高盛麟接到家中,同时还请了十几位京剧名家和富连成的师兄弟聚在一起,由茹元俊按过去京剧界老的传统仪式,正式给高盛麟磕头拜师。
早在高盛麟收杨少春为徒消息传开后的4月2日晚,茹富兰曾亲自来到后台对高盛麟说:“师弟,我儿子元俊拜你为师,你一定要收下啊!”高盛麟表示:“您是我的老师,这可不行呀!”茹先生说:“盛麟啊,你就别客气了,我们是诚心诚意的,冲着我的面子,这个徒弟你非收不可!”
1985年1月8日,农历甲子年十一月十八日:喜(富)连成科班创立八十周年纪念演出第一天
喜(富)连成科班创立八十周年纪念演出在北京工人俱乐部举办,叶龙章于开演前在大幕外做简短致词。
演出剧目
《群英会·借东风·华容道》(
袁世海饰曹操,高世寿饰关羽,谭元寿饰鲁肃,马长礼饰孔明,叶少兰,茹元俊,殷元和,张韵斌等)
1990年4月22日,农历庚午年三月廿七日:纪念高盛麟逝世一周年艺术研讨会暨专场演出举行
4月22日至4月25日,为纪念高盛麟逝世一周年,由文化部及武汉市、中国戏曲学院共同举办了“高盛麟表演艺术研讨会”暨专场演出。文化部高钻祥副部长提词:“艺德双馨桃李芳香”。中国剧协副主席郭汉城、中戏院长朱文相、文化厅长龚笑岚及武汉市文化部门等等领导同志及京、沪、鲁、鄂、汉的戏剧专家、学者、文艺界知名人士、高的弟子、学生、亲属200余人出席了会议。
主持者致词后,梁斌和高小麟以高门弟子和家属代表身份向与会各位致欢迎词,表示感谢。
三天的会议由朱文相主持,先后有钮骠、尚长春、苏移、胡金兆、陈国卿、孙毅、蒋锡武等20多人作了发言,刘曾复、刘乃崇、陶雄、蒋健兰、朱文相、苏移、周笑先、赵斐、胡金兆宣读了论文。
这次会议开得十分热烈,众多发言者深切缅怀和充分肯定了高先生的技精功深、艺德双馨一代武生大家的业绩,深入探讨了高先生的独步一时的个性化艺术实践和教学实践,会上还正式提出“高派”武生艺术的概念,许多专家在发言或论文中论述“高(盛麟)派”的形成及个性化特点。受到了会议肯定。也为后来的京剧武生界所接受。会上,许多学者。专家表示,这样的研讨会必将对弘扬京剧艺术事业产生深远影响。这次会上将部分名家发表的论文、回忆、研究文章等,编辑成《高盛麟表演艺术》一书出版。
研讨会上,还播放了高生前表演的多部电影、录象、录音,展览了高先生的舞台表演、教学、艺术活动的图片资料。
三天晚上的专场演出由高门弟子及向高请益过的武生名家参加,演出了高先生生前代表作,在武汉江夏剧院举行,一千多人的剧场场场暴满,受到观众热烈欢迎。
演出剧目
四演《挑华车》(茹元俊,丁震春,郑丹,徐骏)
《战冀州》(丁震春)
《艳阳楼》(钱浩梁,谷春章,刘恒斌)
《走麦城》(高德春)
《连环套》(俞大陆,吴钰璋)
《武松打店》(李景德,刘淇)
《铁笼山》(倪海天)
《霸王别姬》(陈鸿均,王婉华)
《一箭仇》(梁斌)
《闯潼关》(白士林)
《洗浮山》(江长春)
《火烧裴元庆》(刘子蔚)
1999年6月12日,农历己卯年四日,廿九:钮骠、沈世华收杨学锋、顾琰为徒
中国戏曲学院钮骠教授收杨学锋、沈世华教授收顾琰为弟子。
拜师仪式在北京大观园酒店举行,文艺界人士马少波、刘曾复、吴小如、李紫贵、黄宗江、刘乃崇、吴江、于文青;京剧界王金璐、王吟秋、杜近芳、李慧芳、谭元寿、梅葆玖、梅葆玥、
李鸣盛、茹元俊、刘秀荣、杨秋玲、
刘长瑜、
杨春霞、曲素英、梁幼莲、李鸣岩、孙岳、朱秉谦、钱浩梁、张春孝、冯志孝、萧润增、李嘉林、萧润德;昆剧界侯少奎、朱世藕、陈颖、史红梅等140余人到场祝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