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仁宝 他,是一个坚定的理想主义者,带领华西村民集体致富是他一生的执著追求;他,又是一个勇于创新求变的实干家,凭着永不言败的精神和顽强拼搏的斗志,带领村民缔造了“天下第一村”的辉煌传奇。
吴仁宝 - 人物简介
姓名:吴仁宝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28年11月
政治面貌:党员
民族: 汉
职称:高级政工师、高级经济师
参加工作时间:1954年2月
吴仁宝 - 历任职务
历任职务 华西大队党支部书记、江阴县委书记、华西村党委书记、华西村党村企总办主任;江苏省政协常委、全国小康村研究会会长、中国扶贫开发协会副会长、全国“村长”论坛组委会名誉主任
吴仁宝 - 工作简历
1954.02~1957.11 江阴县华士瓠岱乡人民政府财粮委员
1957.11~1961.10 江阴县华士乡23社支部书记、华士公社十七大队党支部书记
1961.11~1974.02 江阴县华士公社华西大队党支部书记
1974.02~1975.04 江阴县委副书记、华西大队党支部书记
1975.04~1981.05 江阴县委书记、华西大队党支部书记
1981.05~1987.04 江阴市人大副主任、华西大队党支部书记
1987.04~2003.07 华西村党总支书记、党委书记,华西农工商实业总公司、江苏华西实业总公司董事兼总经理,江苏华西集团公司董事长
2003.07~ 华西集团公司副董事长兼副总经理,华西村党村企总办主任
吴仁宝 - 媒体关注 吴仁宝缔造“天下第一村”华西村辉煌传奇 他,是一个坚定的理想主义者,带领华西村民集体致富是他一生的执著追求;他,又是一个勇于创新求变的实干家,凭着永不言败的精神和顽强拼搏的斗志,带领村民缔造了“天下第一村”的辉煌传奇。
说起华西村,就一定要提它的老书记——吴仁宝。他是华西村的灵魂人物。
当先进不难,难得是一辈子当先进。四十多年来,吴仁宝和华西村凭借着创造出的一个又一个骄人业绩,站在了每一个时代的潮头浪尖上,始终引领农村经济发展新潮流,永葆集体致富这面大旗鲜艳如初。
采访前,我记住了一组数字——2007年,华西村实现销售收入400多亿元,上交利税30多亿元。“天下第一村”的经济实力着实令人赞叹。
集体致富不动摇 集体经济,一度是在中国大地上经济繁荣的重要载体,乡镇企业,也一度在苏南这个地域板块上结束了累累硕果。但随着时间的流转,昔日的集体企业或名存实亡,或被重组兼并,或实行转制,黯然变色,更多的则在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法则中渐渐地走向衰亡。
华西村的经济发展何以长盛不衰?集体致富之路如何保持蓬勃活力?
2008年6月下旬,带着探秘的新奇与兴奋,记者走进了惹人羡慕的天下第一村——华西。
这是一个完全城市化了的村庄,整齐的街道两旁商店林立,银行、饭店、公园、旅行社等样样齐全。山南,鳞次栉比的工厂是钱庄;山后,良田万顷,各类作物浓绿茂盛,长势喜人,是粮仓;中间,满眼的绿地绿树中坐落着一座座精美典雅的欧式别墅,山清水秀,鸟语花香,是华西人居住的天堂。
当天上午,恰巧老书记吴仁宝在村中的民族宫礼堂为前来参观学习的人们作报告,台上,年已80岁的吴仁宝乡音浓重,但声音洪亮、风趣幽默,依稀可见其年轻时快人快语、坚韧顽强的做事风格。
的确,吴仁宝身上凝聚着太多的人格魅力,完美的理想、执著的信念、拼搏的精神、不断的创新,让他成为了一个任何困难吓不到,任何压力压不垮的带头人。他的心里永远装着一个理念——集体致富,从没动摇过。
1961年的华西村,只是地处江阴县的一个贫困村庄,欠债1.5万元,担任村党支部书记的吴仁宝带领村民制定了《华西村15年发展规划》,在艰苦的自然条件下,他带领村民战天斗地,平整农田,兴修水利,几年过去,华西村面貌焕然一新。从1972年开始,华西村因连续6年粮食亩产超万吨而成为了名震全国的农业先进村。进入上个世纪80年代,中央调整农村政策,全国各地掀起了分田到户的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此时的华西村,集体经济已有了相当的规模,除了100多万元的固定资产,还拥有100多万元的现金存款,分还是不分呢?最终,本着对中央“宜统宜分”精神的理解,吴仁宝果断地决定不分,坚持把全村600多亩良田集体承包给村中的30名种田能手,而将剩余的劳动力转移到正在蓬勃兴起的苏南乡镇企业发展中。村办企业很快走上了快速发展之路,1980年,华西成为了中国第一个亿元村。这是吴仁宝的第一次坚持。
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末,为了增加村集体的收入,吴仁宝带领村民偷偷摸摸地办了一个小五金厂,每年为村里创利几十万元。1978年后,改革开放政策实行,华西的村办企业乘势迅速扩张,创办了多家企业,工业产值直线上升。上个世纪9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推进,加之经济形势的转变,不少国企及乡镇企业纷纷开始转制,在这种大的背景下,转制还是不转,考验着吴仁宝和华西村的村民们。当时的华西村办企业中,有效益好的,也有效益不好的。在经过集体的深入讨论后认为,转制的做法显然与华西村共同致富的目标相背离,他们决定不转制。
吴仁宝后来这样解释:“华西村的企业如果跟着别的地方搞的‘转制’风走,由公变私,很可能会出现亿万富翁、千万富翁,但是也可能会出现弱势群体,两手空空。”这是吴仁宝的又一次坚持。
创新求变快发展
“千难万难实事求是最难。”这是吴仁宝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什么是实事求是?他说,就是一切要从实际出发,一定要了解村情、民情,自己,一定要走自己的路。吴仁宝深知,世上没有一成不变的真理。华西也不能遵循一成不变的发展模式,只有不断地创新求变,才能永远不落后。
华西总在变,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经历着脱胎换骨般的变化——先后成为了第一个电话村、彩电村、空调村、汽车村、别墅村。村民居住的别墅也一再更新换代,现在已经住进了第五代住房——价值300多万元的欧式豪华别墅,家家有汽车,村民资产少的100多万,多的1000多万。
有媒体赞叹,每次来华西,吴仁宝都有新想法,新规划,华西也总有新发展、新变化。
华西的发展正是在一步步创新求变中实现。1985年,在华西村集体经济资产取得扎实积累的基础上,吴仁宝和村集体制定了新的发展规划,村里建起了合资企业、商场等经济实体。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华西在吴仁宝的领导下,以调整产业结构为突破口,开始了第二次艰苦创业,先后创办了棉纺厂、炼钢厂等项目,产业规模迅速扩大。这其中,吴仁宝抓住了两次大的机遇,带领华西村的企业迅速跨上新台阶。
1993年3月1日,邓小平同志发表了南巡讲话,解答了改革能否继续,经济能否发展的疑惑。当晚,吴仁宝以一个农民企业家的超常思维,敏锐地意识到,华西村大发展的机会来了。凌晨两点,他通知村党委、正副村长及各厂厂长到会议室开会,做出了动员一切资金、加快经济发展的决定。短短几天内,他们筹来几千万元,购买了上万吨铝锭、钢坯等原材料,投入到生产中。不久,原材料大涨,价格翻了几番。外界盛传“吴仁宝真神,一个会议就赚了一个亿。”正是得益于这次资金集结,为华西村实现经济腾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99年,“中国农村第一股”华西村股票在深圳上市,共筹集资金2.9亿元,再次为华西村的企业发展注入资金实力。
第二次是2003年8月,中央刚刚提出宏观调控的概念,吴仁宝预感到,中央今后的方针政策可能会有保、有压,企业的发展方向会有所调整,他召集华西村领导班子来了一个紧急会议,在会上,他提出了“三车”原则,就是新上项目要急刹车、现有企业要开稳车,已经投入的项目要开快车。按照这个原则,华西钢铁厂不再按原计划扩大规模,另一个正在挣钱的线材厂也要被关闭。当时,吴仁宝对于无法理解的班子成员作了耐心的解释。不到一年的时间,中央宏观调控各项政策陆续出台,由于华西的企业已经及早进行了调整,非但没有受到影响,反而持续保持了高效、健康的发展。当年,全村的销售收入实现超百亿元。
此外,华西企业的快速高效发展还得益于其独特的分配方式,为了实现共同致富的理想,多年来,华西村企业普遍实行的是“少分配多积累,少拿现金多入股”的分配机制,即每年企业的奖金80%入股,厂在股金在,作为风险抵押金,加快资本积累,企业得以实现滚动式发展。
打造三大主力产业链 吴仁宝是一个头脑灵活、目光敏锐且思想超前的企业家,华西从一个原本普通的农村变成了城市化的“天下第一村”与他始终带领村民大力发展工业分不开。
实践中,吴仁宝带领村民创办了一个又一个企业,也积累了独具特色的“三字经”,例如:企业要快速发展的“三好”条件——好项目、好产品、好经营人才;科技兴企“三部曲”——科技出新品、管理增效益、质量占市场;产品要“三真”——说真话、售真货、定真价;企业健康长寿的“三产”——有效生产、安全生产、文明生产。在这些观念的指引下,华西的企业实现了有盈利、无污染、快发展。
吴仁宝不光创办企业,更因地制宜地打造产业链。改革开放后,华西村(5.62,-0.17,-2.94%,吧)创办了一个铝板厂。从办厂伊始,吴仁宝和领导班子成员就及时瞄准市场,充分结合村里的实际情况,不断探索经营企业的独特方式。他们把一些企业关联紧密地生产项目有机地结合起来,采取了“链式经营”的发展模式。他们把铝板生产链向外延伸,创办了铝材厂,生产各种规格的铝材、铝合金制品,再后来,一厂又变成了数个厂,并进一步上了炼钢项目,建立了钢铁厂。钢铁冶炼产生了很多的热量,他们又进一步链接,创办了热电厂,回收利用排出的热能,再回归供应钢铁厂......如此链接滚动发展,企业数量不断增加,产品不断深加工,不仅品种增加,产值也在不断翻番,形成了以冶金为主的第一大产业链。
1989年,华西村创办了毛纺厂,经过几年的发展,又接连开发建成了羊毛衫、毛料、精纺面料、毛料西服等生产线。2003年,华西村再次投入数亿元,新上了30万吨差别化纤维、10万吨棉纱锭等一大批经过技术改造后的延伸项目。经过了20多年的发展壮大,华西迄今已拥有毛纺厂、棉纺厂、洗毛厂、袜厂、毛巾厂等10多家纺织企业,形成了村里的又一个产业链——纺织产业。
随着华西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壮大,名气也越来越大,前来参观学习的人越来越多。于是,华西村又适时创办了旅游服务业。为了满足游客的需求,华西村相继建设了一批饶有创意的景点,扩建了原有的农民公园,修建了世界公园等微缩景点,增建了几座华西金塔,并斥巨资建成了“农业科技示范园”,现已有金塔、桥文化、万米长城等80多个景点。伴随着景点的增加,来华西旅游的人数也在不断增加。2006年,赴华西学习、参观、旅游的人数达100多万,2007年,华西村接待游客200多万人,旅游产业实现收入一个亿。
经济实现规模发展
进入新世纪,华西村又跨上了新的发展台阶。通过实行“一分五统”(一分即村企分开;五统即经济统一管理、干部统一使用、劳动力在同等条件下统一安排、福利统一发放、村建统一规划)组建了大华西村,合并了周边的20个村庄,面积由原来的0.96平方公里增加到35平方公里;人口由原来的近2000人,增加到3.5万人;大华西创造性对周边村庄实施战略合并,在带领大家共同致富的同时也扩大了生产经营规模。“一村富了不算富,全国富了才算富。”秉承共同致富理念的吴仁宝和华西村又投资近千万帮助中西部20多个省市县培训干部1万多名,并在宁夏和黑龙江建立了两个华西村,兴办企业几十家,帮助那里的数万农民脱贫致富。
随着华西村地盘的扩大,人员的增加,华西集团的经济实力不断增长,不仅在北京、上海、河北、西藏、香港先后创办了企业和公司,还与美、日、德、法、意等50多个国家的大公司、大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2002年11月,吴仁宝从一把手的位置上退下(仍担任副职),吴协恩继任华西村党委书记、华西集团公司总经理,在企业经营管理方面,吴协恩显然更加具有创新与拓展能力。华西集团的销售额连续快速上升,2004年达到200亿元,2005年实现300亿元、2006年实现销售收入超400亿元,2007年实现销售收入450亿元,上缴利税超8亿元。
在多元化、跨行业经营企业实体的同时,华西集团开始向资本市场纵深延伸,参股江苏银行、华泰证券、东海证券,控股江阴华西化工码头有限公司、购买江阴诚意75%的股权,在沪宁沿线的城市带,开设典当行和担保公司……
如今的华西村,就像一艘巨型航空母舰,稳健地行驶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它依然承载着勇于开拓的雄心,高举着共同致富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