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新中国成立后,毛岸青曾在中宣部马列著作编译所从事翻译工作。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至六十年代处,毛岸青因儿时大脑被打伤,和哥哥毛岸英牺牲的刺激等缘故,在大连疗养。岸青与邵华于1960年在大连结婚。毛岸青的妻子邵华1938年生,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军事科学院少将。毛岸青与邵华之子毛新宇,1970年生,系毛主席之孙。1992年在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本科毕业,1995年在中央党校理论部学习,获硕士学位。
1936年,兄弟俩被张学良部下李杜带到巴黎,后来再被带到莫斯科,进入莫尼诺第二国际儿童院。1947年返回中国后,在大连养病。返国后挂阶中校,在军事科学院从事研究工作。1960年毛岸青和邵华在大连结婚,1970年育有一子毛新宇。
毛岸青曾在中宣部马列著作编译所从事翻译工作,俄罗斯驻中国大使罗高寿向为苏联卫国战争做出贡献的27名中国人,毛岸青获授卫国战争纪念章。
1923年11月13日,毛岸青生于长沙东乡板仓的外婆家中。两个月前,父亲毛泽东随中共中央机关由广州迁往上海,住在闸北区三曾里。9月16日,他遵照中共中央的决定并受国民党本部总务部副部长林伯渠的委托,从上海回到长沙,在湖南筹建国民党。28日,毛泽东以“毛石山”的名义致信林伯渠,商谈了在湖南筹建国民党事宜,并在十月初建立了国民党长沙支部,并建立了湖南总支部。就是在这个时候,毛岸青出生了。可是等到儿子刚刚满月,毛泽东又奉命离开长沙去上海,准备赴广州参加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临行前,毛泽东作词《贺新郎·别友》,表达了离妻别子的忧伤与惆怅。此后的日子,毛泽东与杨开慧分分合合,一家人团聚在一起的时间少得可怜。岸青和哥哥岸英、弟弟岸龙不能像平常人家的孩子那样得到更多的父爱。岸青四岁那年秋天,奉命发动秋收起义的毛泽东匆匆告别妻儿,挥手而去,从此天各一方,直到二十年后,父子才得重逢。
长到七岁时,母亲杨开慧被国民党湖南省省长何键逮捕杀害。岸青兄弟三人东躲西藏,为逃避反动派的搜捕迫害,最后在叔叔毛泽民的帮助下,由外婆和舅妈送到上海。但由于形势变化,兄弟三人历尽人间苦难,小弟岸龙不幸病死。岸青则因惨遭特务巡捕的毒打,两耳失聪,留下了脑震荡的毛病。这病根好像一团阴云一直笼罩着毛岸青的人生,影响和干扰着他正常的思维和生活。
1937年初,岸青和哥哥岸英在党组织的秘密安排下到达了苏联,十四岁的他结束了人间地狱般的流浪生活。不久,兄弟俩和父亲毛泽东中断多年的音讯终于联系上了,他们不断地给父亲写信,表达自己的思念,汇报离别后的生活、学习情况。父亲每次收到来信,心情都非常激动,并尽可能在百忙之中抽空给他们回信,给兄弟俩鼓劲加油,还多次寄去哲学、文学等各种书籍,让兄弟俩和他们的“小同志”们在异国他乡不忘加强学习祖国的文化知识。毛泽东对两个儿子的成长进步感到由衷地喜悦。当他第一次在延安看到岸英岸青兄弟俩的照片,正在生病的毛泽东激动地捧着儿子的照片在室内不停地来回走动。左看看右看看,那份发自心底的挂牵和惦念,好像花儿正在慢慢地绽放,绽放……凝视着儿子,毛泽东心潮澎湃,多少往事如泉涌心头.那艰难的岁月,那难忘的里程,那恩仇的往事,那爱憎的心情,毛泽东一半是欣喜,一半是内疚。尤其对曾遭毒打,头部受过伤的岸青,他既心疼心痛,又怜悯同情。直到解放初期,他还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我很同情岸青,他很小就和岸英流落在上海街头,受尽了苦难,几次被警察打过,对他的刺激很大。”
晚年的毛岸青关心国家大事,关注祖国统一,拥护改革开放,热心支持老少边穷地区建设,多次和夫人邵华、儿子毛新宇重走长征路,到革命老区、到工厂、到农村调研,并以多种形式帮助失学儿童,支持创办了多个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毛岸青爱好广泛,多才多艺,坚持读书、作词、谱曲。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始终保持顽强的毅力、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他会说一口地道的俄语。在苏联长期的学习和回国后的工作使他养成了用俄语思维问题的习惯。与人交谈时,找不到词就冒出一句俄语来,弄得对方不知所措。这次在京山游览空山洞,县里请他题字,他用流利的俄文写下了“我热爱京山人民。”然后用中文签了自己的名字。
岸青平时在家休息,翻译就成了他的一种消遣,他常翻译点小东西,由刘松林(摘者注:刘是岸英的夫人,岸青的嫂子)负责找资料。不仅如此,他在音乐上也颇有造诣,会作曲,常在家编编曲子,如果出去听一次音乐会,回家他就能在钢琴上把主旋律弹下来。他在家喜欢下象棋,中国象棋他有时下不过妻子邵华,但国际象棋,他在家里所向披靡,谁也不是对手。
毛岸青同志翻译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实践为我们做好这项工作树立了榜样,留下了宝贵经验。翻译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一项严肃而艰巨的工作。要做好这项工作,必须以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全面了解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透彻理解原文的含义,真正弄通原著的理论内涵,还要用规范的汉语准确地表达原著的内容。恩格斯说过,翻译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一项真正老老实实的科学工作。这项工作要求译者在原意把握、史实考订和语言表达三个层面反复斟酌,反复推敲,决不能有丝毫的随意和疏忽。毛岸青同志正是这样做的。他对党的理论事业有高度负责的精神,有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同时又有很高的俄文造诣。他参与翻译的列宁和斯大林著作是高水平、高质量的。这些著作后来稍经修改被收入《列宁全集》和《斯大林文集》。毛岸青同志的翻译经验是留给我们的重要精神财富,值得我们永远学习和发扬。
毛岸青同志作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翻译战线的前辈,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怀念。凡是与毛岸青同志一起工作过的人,无不赞赏他的学风和人品。他在《斯大林全集》翻译室工作期间,风华正茂,才思敏捷,俄语水平高,翻译能力强,备受人们敬重。但他并不因此骄傲自满,而是谦虚谨慎,埋头苦干。毛泽东主席对毛岸青的工作非常关心,要求他努力学习祖国的语言文字,以便能够准确翻译马列著作。毛岸青同志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为了弥补自己汉语功底不够深厚的弱点,他刻苦学习,虚心向同事求教。在工作中,他严谨求实,精益求精,对自己的译稿总是字斟句酌,一再修改,使译文质量不断提高。毛岸青同志为人忠厚,平易近人,与大家同吃同住同工作,在朝夕相处、团结协作中结下了深厚友谊,赢得同志们的广泛赞誉。毛岸青同志还是一位多才多艺的学者。离开经典著作翻译岗位之后,他仍然坚持学习和研究理论,同时创作理论电视片、电视剧、诗歌、散文等,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精神财富。
毛岸青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爱国奉献的一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生。他对党和人民无限忠诚,对革命事业矢志不渝,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和崇高的政治品德;他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坚决拥护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和行动上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具有高尚的思想品质和道德情操;他始终牢记父亲毛泽东的谆谆教导,发扬革命先辈的优良传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风朴实,克己奉公,艰苦朴素,家风严格,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尊敬和爱戴。毛岸青同志是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和热忱的爱国主义者,他无时无刻不在关心国家的建设和发展,无时无刻不在关心祖国的统一大业,积极拥护改革开放。他无愧是毛泽东和杨开慧同志的好儿子,无愧是党和人民的忠诚战士。他的崇高品德和朴实形象,将永远铭刻在人民心中。[1]
毛主席写给的信件
亲爱的岸英、岸青:
时常想念你们,知道你们情形尚好,有进步,并接到了你们的照片,十分的欢喜。现因有便,托致此信,也希望你们写信给我,我是盼望你们来信啊!我的情形还好,以后有机会再写信给你们。祝你们健康、愉快与进步!毛泽东三月四日
事隔一个月,毛泽东又托人捎信,并随带自己的照片。信的一开头就询问:“早一月给你们的信收到没有?收到了,写点回信给我……”一种盼儿心切,急不可待之情跃然纸上。
从此之后,父子之间“鸿雁传书”,频频往来。
1939年8月26日,毛泽东又有一信:
这一时期,毛岸英担任国际儿童院共青团支部书记和伊万诺夫市列宁区团区委委员,为配合战争这个中心任务而开展工作。在战争最艰苦的时刻,1942年5月,他用流利的俄文给斯大林写了一封信:“我是一名普通的中国青年,我在您领导下的苏联学习了五年。我爱苏联就像爱中国一样,我不能眼看德国法西斯的铁蹄蹂躏您的领土,我要替千千万万被杀害的苏联人民报仇。我坚决要求上战场,请你一定批准我的请求!”落款写上“谢廖沙”和“毛泽东的儿子毛岸英”。信发出后十天无音讯,他又写了第二、第三封信,都石沉大海。
正当他万般焦急之时,苏共驻共产国际的代表曼努意尔斯基将军来了。毛岸英因同他有过一面之交,就主动缠住他,最后将军同意他进学校学军事。于是,毛岸英先后来到苏雅士官学校快速班,莫斯科列宁军政学校和伏龙芝军事学校学习,并于1943年1月加入全联盟共产党(布)(1947年回国后转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军校毕业后,毛岸英获中尉军衔,被任命为坦克连的党代表,参加了苏军的大反攻。千里长驱,英勇击敌,穿越了波兰等好几个东欧国家,在毛岸英回国前夕,斯大林接见了他,送给他一支手枪,作为他参加苏联卫国战争的一次最高奖赏。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