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民族英雄徐名鸿
1935年8月1日,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和中国共产党发表了《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八一宣言)》,文中提到“福建人民政府接受红军提议联合抗日,罗登贤、徐名鸿、吉鸿昌……等民族英雄为救国而捐躯”。徐名鸿为一位著名的抗日民族英雄。投笔从戎
徐名鸿,1897年3月2日生于丰顺县汤坑镇埔河村,10岁就读于本村东海学堂。1912年其父徐简庵受旅省人士推荐为丰顺代表议士出席省议会任参议员,徐名鸿即随父到广州在广东师范专科学校附中求学。然后他又随父往北平,20岁考入北平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北京师范大学前身),毕业后留校任国文系助教兼附中主任。后来又随梁漱溟到山东创办曹州高级中学。他在求学和教学中,受到著名思想家、哲学家、进步人士梁漱溟的赏识和培养,接受进步思想的熏陶,认真关注新文化运动,阅读马列主义等进步书刊杂志,探索救国救民道路,参加进步社团——工学会,积极参加“五四”运动,成为当时北师大学生爱国运动的领袖人物。
1926年1月,国共合作,国民革命军北伐得到了全国人民的热烈响应,纷纷报名参军。当时在曹州高级中学任教的徐名鸿,目睹南方的革命洪流汹涌澎湃,投笔从戎,遂于1926年春与梁漱溟校长一起辞去曹州中学教职,双双南下来广州参加大革命运动。徐名鸿参加了国民革命军,任第四军第十师政治部主任。徐名鸿与师长陈铭枢相互配合,共同指挥战斗,在北伐中,先后于8月19日在平江战役消灭北洋军阀吴佩孚一个旅,占领了平江城。27日又攻下汀泗桥,占领咸宁城。10月10日和叶挺独立团等友军互相配合,攻克了武昌,完成了第一期作战任务。武汉人民为了鼓励有功,特给第四军以“铁军”的光荣称号。1927年1月北伐部队进行了扩充,原第十师扩编为第十一军。叶挺出任副军长,徐名鸿任政治部主任。后来,由于蒋介石在1927年4月12日发动“四一二事变”,在此紧急关头,徐名鸿与叶挺领导的十一军,响应南昌起义前敌委员会书记周恩来的号召,参加了举世闻名的南昌起义,攻占潮州时,他出任汕头海关秘书长。汤坑战役失利后,徐名鸿回到丰顺县埔河乡故里。
再从军杀倭敌
1928年,徐名鸿受广东省立一中(广雅中学)校长梁漱溟的聘请,在该校任校务委员会主任兼授语文课。他认真改革教学,成绩突出。1931年“九·一八”事变,十九路军调沪卫戍京沪铁路。在蔡廷锴将军恳请下,他以国事为重,毅然再次投笔从军,到十九路军总部任秘书长。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爆发,他随同蔡廷锴等指挥员,奔赴前线,巡视部队,激励官兵以“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况军人乎,誓以全力抗敌御侮,置个人生死以度外,倘为国牺牲,虽死犹荣”的豪迈口号激励全军官兵为抗日而奋斗。他经常撰写檄文,收集战况。他还兼任《抗日战争》和军内《改造》、《挺进》等刊物的编辑工作,鼓励前线官兵英勇杀敌。还通过《申报》发表“淞沪之战”消息,把十九路军抗日功绩宣告中外,尽到了政治部主任的职责。
十九路军在淞沪抗战中,徐名鸿与全体指战员均顽强拼搏战斗,参加了闸北、吴淞、江弯、庙行的保卫战,打退了日军三次的进攻。后来,日军又以陆军大臣白川大将为司令官,增派菱刈隆为副司令官,于2月29日发起向我八字桥、天通庵等地进攻,在决战中,于3月5日,国际联盟开会决定,要中日双方停止战争。到5月5日,国民党政府与日寇签订了“淞沪停战协定”。从5月9日起,日军从浏河、嘉定、南翔等地撤兵。徐名鸿也随十九路军调离原第二道线,开往福建闽西一带。
十九路军后奉蒋介石命令在福建闽西等地率部与红军作战,屡吃败仗。蔡廷锴、徐名鸿等领导人决定联共反蒋抗日。1932年10月26日,由潘汉年代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及工农红军,徐名鸿代表十九路军,签订了《反日反蒋初步协定》。谈判取得成功,十九路军遂联合一部分反蒋势力于11月20日发动“福建事变”,成立以李济深为主席的“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亦称福建人民政府),公开宣布抗日反蒋。此时,徐名鸿被任命十九路军政治部主任、龙汀省副省长。
福建人民政府成立,蒋介石召集嫡系部队20万人迅速入闽围攻十九路军和人民政府。其时由于中共中央存在“左”倾错误,没有及时支援十九路军。十九路军终于1934年1月失败。失败后,徐名鸿回乡在路经广东省大埔县时,被陈济棠部队逮捕,经密电蒋介石,回电指示,以“背叛党国”罪着令枪决。徐名鸿于是年2月25日被处决。就义前写有遗书“人权宣言未能实现,今日以身殉,以报十九路军和同胞”。
1955年5月3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务部批复丰顺县人民政府:“对徐名鸿烈士遗体予以安葬,徐名鸿烈士家属享受烈属待遇。”1956年进行安葬。丰顺县人民政府于1983年1月再次修建徐名鸿烈士墓,烈士墓坐落于丰顺县革命烈士纪念碑前。丰顺县人民政府把纪念碑列为革命文物保护单位,丰顺县关工委把纪念碑列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