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乾隆帝 | ||
---|---|---|
在位期间:1735年-1795年 | ||
首都 | 北京 | |
皇宫 | 紫禁城 | |
讳 | 弘历 | |
封爵 | 宝亲王 | |
出生 | 1711年 | |
逝世 | 1799年 | |
北京 | ||
庙号 | 清高宗 | |
谥号 | 法天隆运至诚先觉 体元立极敷文奋武 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 | |
陵墓 | 裕陵 | |
父亲 | 雍正帝 | |
母亲 | 孝圣宪皇后钮祜禄氏 | |
皇后 | 孝贤纯皇后富察氏 继皇后乌喇纳喇氏 孝仪纯皇后 | |
皇贵妃 | 慧贤皇贵妃高佳氏 纯惠皇贵妃苏氏 庆恭皇贵妃陆氏 哲悯皇贵妃富察氏 淑嘉皇贵妃金佳氏 | |
贵妃 | 婉贵妃陈氏 颖贵妃巴林氏 忻贵妃戴佳氏 愉贵妃珂里叶特氏 循贵妃伊尔根觉罗氏 | |
妃 | 晋妃富察氏 容妃和卓氏 舒妃叶赫那拉氏 惇妃汪氏 | |
贵人 | 顺贵人钮祜禄氏 贵人西林觉氏 贵人柏氏 | |
皇子 | 定安亲王永璜(母哲悯皇贵妃) 端慧太子永琏(母孝贤纯皇后) 循郡王永璋(母纯惠皇贵妃) 履端亲王永珹[1](母淑嘉皇贵妃) 荣纯亲王永琪(母愉贵妃) 质庄亲王永瑢[2](母纯惠皇贵妃) 哲亲王永琮(母孝贤纯皇后) 仪慎亲王永璇(母淑嘉皇贵妃) 皇九子(早殇,母淑嘉皇贵妃) 皇十子(早殇,母舒妃) 成哲亲王永瑆(母淑嘉皇贵妃) 贝勒永璂(母继皇后) 永璟(早殇,母继皇后) 永璐(早殇。母孝仪纯皇后) 嘉庆帝永琰(母孝仪纯皇后) 皇十六子(早殇,母孝仪纯皇后) 庆僖亲王永璘(母孝仪纯皇后) | |
皇女 | 皇长女(早殇,母孝贤纯皇后) 皇二女(早殇,母哲悯皇贵妃) 固伦和敬公主(母孝贤纯皇后) 和硕和嘉公主(母纯惠皇贵妃) 皇五女(早殇,母继皇后) 皇六女(早殇,母忻贵妃) 固伦和静公主(母孝仪纯皇后) 皇八女(早殇,母忻贵妃) 和硕和恪公主(母孝仪纯皇后) 固伦和孝公主(母惇妃) | |
养女 | 和硕和婉公主(父弘昼,母福晋乌札库氏) |
清高宗乾隆(1711年9月25日-1799年2月7日),姓爱新觉罗,讳弘历,是雍正帝第四子。生于康熙五十年八月十三日(中研院两千年中西历转换系统)(子时出生),卒于嘉庆四年。于雍正十三年即位,乾隆六十年(1795年),因继位之时有在位时间不越祖父康熙帝之誓言,故而禅位于子颙琰,即为年号嘉庆的清仁宗。此时的乾隆虽为太上皇,但依然“训政”,在宫内仍然沿用乾隆年号,为实际上的最高统治者,直至嘉庆四年(1799年)驾崩,成为中国历史上实际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共计六十四年),而其祖父康熙帝的在位时间为六十一年。同时,他也是中国历史上最长寿的皇帝。
|
乾隆乃雍正第四子,即位前为宝亲王。雍正临终前把位传予弘历,是为乾隆帝。乾隆一生喜文喜诗,作诗曾多达四万首,但其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除数量外,毫无文学意义可言。乾隆自认为擅长军事,因此自称文治武功十全老人。
乾隆即位后,以“宽猛相济”理念施政,先后平定新疆、蒙古,还使四川、贵州等地继续改土归流,人口不断增加,突破了三亿大关,约占当时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统治期间与康熙、雍正三朝合称“康雍乾盛世”(或称康乾盛世)。 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下令编纂《四库全书》,历时9年成书,是当时世界上最为庞大的百科全书。然这也是乾隆为加强对汉人的思想控制,大兴文字狱,并借此焚书箝制汉人反清思想的传播。
自晚年以降乾隆逐渐好大喜功,不但大兴土木,又六下江南,耗用国家人力物力,整个清王朝亦在乾隆末期由盛转衰。而乾隆的宠臣,既为后人所熟知的贪官和珅,在嘉庆四年正月初八,嘉庆帝下谕宣布将其革职,下狱问罪之后,抄没的家产相当于当时清王朝国库十年收入,是中国历史上有史可考的第一巨贪。
乾隆于乾隆六十年(1795年)传位予十五子颙琰(嘉庆帝),自称太上皇,至嘉庆四年崩(1799年)。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