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爱新觉罗玄烨
庙号清圣祖
谥号合天弘运文武睿哲
恭俭宽裕孝敬诚信
功德大成
仁皇帝陵墓景陵
政权清朝
在世1654年-1722年
在位1662年-1722年
年号康熙
清圣祖康熙帝,爱新觉罗氏,讳玄烨(1654年5月4日-1722年12月20日),满族,清朝第四位皇帝,也是清军入关以来第二位皇帝,通称康熙皇帝,为中国历史上的明君之一。康熙共有33子,传说33子当中个个都学有所成,没有一个纨绔子弟,由此可见其家教之严和不凡的人格魅力。
康熙于顺治十一年三月十八(1654年5月4日)生于北京紫禁城景仁宫,佟妃(孝康章皇后佟佳氏)之子。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1722年12月20日)崩于北京畅春园清溪书屋。终年六十九岁。在位六十一年(1662年—1722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 1 早期生活
- 2 政绩
- 3 传位的争议
- 4 对外关系
- 5 评价
- 6 电视剧
- 7 家族列表
- 8 注释
- 9 参考书目
|
早期生活
康熙即位时只有八岁,是顺治帝爱新觉罗福临的第三子。顺治接受汤若望的意见因其出过天花具有免疫力而把他选为继承人。康熙六年(1667年)七月初七在太和殿举行登基仪式。在其祖母太皇太后孝庄文皇后的帮助下,在康熙九年(1670年)从顾命大臣鳌拜手中夺回权力,开始真正亲政的阶段。
政绩
1673年,因为康熙在削番问题上处置不当,导致平西王吴三桂起兵反抗清朝政府,其他二藩相继响应,三藩之乱最终在1681年被完全扑灭,但是国家遭受了极大的损失。康熙采纳了大学士李光地的意见,授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在1683年出兵攻克台湾。从1690年至1697年多次击败准噶尔和噶尔丹,史称三征噶尔丹。在雅克萨战役,康熙派遣黑龙江将军萨布素成功驱逐沙俄对黑龙江流域的侵略(此战清兵三千多人,在中国东北与远离后方的俄罗斯数百流浪者作战,然而久战不下,最后以围困战术迫使沙皇同意和谈,一定意义上显示出了清朝在军事科技上与西方的差距),收复了雅克萨城(现俄罗斯联邦斯科沃罗丁诺)和尼布楚城(现俄罗斯联邦涅尔琴斯克,但是同时丢掉了大片土地,史学界认为这应该是清朝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他在京师东北的热河营建了避暑山庄,将其作为蒙古、西藏、哈萨克等部王公贵族觐见的场所,但是也为清朝大规模的修建皇家园林开了先河,增加了人民的痛苦。
康熙帝亲政不久后,便宣布停止圈地,放宽垦荒地的免税年限。他还着手整顿吏治,恢复了京察、大计等考核制度。为了防止被臣下蒙蔽欺骗,爱新觉罗玄烨还亲自出京巡视,了解民情吏治。其中最著名的是六次南巡,此外还有三次东巡、一次西巡,以及数百次巡查京畿和蒙古。他还亲自巡视黄河河道,督察河工,并下令整修永定河河道。
康熙帝重视对汉族知识分子的优遇。他崇尚儒学,尤其是朱熹理学。他曾多次举办博学鸿儒科,创建了南书房制度,并亲临曲阜拜谒孔庙。康熙帝还组织编辑与出版了《康熙字典》、《古今图书集成》、《历象考成》、《数理精蕴》、《康熙永年历法》、《康熙皇舆全览图》等图书、历法和地图。康熙帝还褒封道教白云观方丈王常月,并依于门下。
康熙对西方文化也十分感兴趣,向来华传教士学习代数、几何、天文、医学等方面的知识 ,并颇有着述。对基督教也很有好感,后来卡康熙逐渐发现罗马教廷试图过多的干预清朝的政治,并且皇子皈依基督后以此作为争权夺利的工具,遂开始有所抵制基督教,但是,康熙在推广西方学术上无所作为,且对内部事实残酷的文化思想高压,从而使中国科技远远落后于西方,甚至也落后于明朝后期。 康熙自幼习武,精于骑射 。多伦会盟他开硬弓命中很远的靶子令到场的蒙古王公惊骇不已 ;每每围场狩猎康熙总是所获野兽甚多。头天晚上还在作几何证明题,第二天一早尽兴驰骋以至累垮两三匹马,足见康熙精力旺盛,康熙曾经自称一天打死了三百只兔子,可见其对自身武力的自诩(今天人民也非常怀疑,以弓箭在一天内猎杀如此之多的兔子,是否可能)。
康熙在收复台湾后在名义上开放了海禁但是不久有继续,后来此政策持续了整个清朝历史(利用“文字狱”这种残酷的方式打击了江南一带的文化学者,从而导致中国文化进入了一个很长的黑暗时期。 例如康熙五十年发生过戴名世的南山案文字狱事件。
康熙是清朝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在政绩上,他实际上比不上其子雍正皇帝)。他文武双全,既精通传统文化,又涉猎西方科学;既能上马左右开弓,御驾亲征击退噶尔丹,又能治国安邦善于管理。他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坐镇北京取得了对三藩,沙俄的战争胜利,收复台湾,显示了康熙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另一方面,康熙有着过人的政治眼光和手腕,少年时就挫败了政治对手鳌拜,年老时利用“文字狱”打击江南的国家分裂势力。康熙创立“多伦会盟”取代战争,联络蒙古各部;以条约确保了国家在黑龙江的领土不被侵犯;康熙还特别重视教育,包括自己子女,奠定了持续100多年的“康乾盛世(但是根据现在的观点,此盛世存在的证据不足,因为清朝极其残酷的文字狱的存在,盛世更可能是统治者自我吹嘘而不是历史事实)”。正是由于康熙一人高超的能力使得清朝国家机器高效运转,但是因为其在历史方向上的错误,导致中国向着错误的方向不断前进,最终滑入了深渊,而且明朝在科技文化等方面取得的成就也完全消失 。(关于明朝的科技进步,参考《利玛窦中国札记》这部书)。康熙被清朝称呼为中国封建历史上“千古一帝”,可见其统治之残酷。
传位的争议
康熙十三年(1674年),康熙帝立皇后所生的一岁的皇次子胤礽为太子,但数十年后由于太子本身的素质问题及其在朝中结党而废太子。废太子后众皇子觊觎皇位,矛盾更加尖锐,故太子废而复立,但康熙仍无法容忍其结党,三年后再废太子。最终在康熙六十一年临终时传位于皇四子胤禛。传位给胤禛的理由众说纷纭,有人认为康熙是希望精明干练的胤禛能大力改革康熙末年的宽纵积弊,也有人认为康熙是因为钟爱胤禛之子弘历(未来的乾隆帝)而传位于他,还有传说是顾命大臣隆科多和胤禛矫篡遗诏,故有“传位十四皇子”窜改为“传位于四皇子”之传说,但按清宫秘档分析,遗诏是由满、汉、蒙三种语言并列写成,“传位十四皇子”改为“传位于四皇子”之传说符合汉字书写逻辑,却无法符合满文及蒙文书写逻辑。繁体汉字十和于大相径庭。此为误解
对外关系
评价
有专家指出,清朝中后期国力开始远远落后于西方,这跟康熙晚年的墨守陈规,缺乏创新,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1]史学家史景迁批评康熙有三:一是皇位继位的纠葛有点进退失据;二是康熙虽喜爱西学,任用耶稣会士,并允传教,但对西方并不信任,因而有礼仪之争以及导致雍正的禁教;三是康熙以轻徭薄赋自豪,以此彰显盛世,但其永不加赋的政策按耕地面积缴固定税金,与人口无关,于是人口虽增,亦不加赋,为康熙的继承者造成财政困难。[2]
另外,梁启超、邵力子等人认为,康熙在位时对西方科技很感兴趣并且还掌握了很多,但他却严禁自己之外的人学习,因为他担心先进的西方科技一旦传开,将会极大的动摇以骑射起家的满清的统治[3],据传教士张诚(J. F. Gerbillon)的日记,康熙不准传教士在有汉人和蒙人的衙门里翻译任何科学文献。而此举也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以汉族为代表的中华文明的衰落。梁启超说,康熙的科学是用来打击他人的一个工具,“就算他不是有心窒塞民智,也不能不算他失策”。
历史小说家高阳则说康熙有两大缺点,一是在传位问题上,始终犹豫不决;二是“好名”,而且好与臣下争名。
电视剧
康熙的生平多次被改编成电视剧,如《康熙微服私访记》(台湾播出时改名为康熙传奇)、《康熙王朝》、《鹿鼎记》、《纳兰与康熙》等。
康熙练字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