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
王羲之(303年-361年),字逸少,号澹斋,原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中国东晋书法家,有书圣之称。为南迁琅琊王氏士族贵胄,后官拜右军将军,人称王右军。师承卫夫人、钟繇。著有《兰亭集序》。
书法
祖父王正为尚书郎。父王旷为淮南太守。王羲之七岁时跟书法家卫铄学习书法,庾翼在荆州见时人竞习王羲之书体,不以为然说:“小儿辈乃贱家鸡,爱野鹜,皆学 (王)逸少书,须吾还,当比之。”
相传王羲之住处附近有一小池,王羲之练完书法均在此洗笔,每日习字,久之,池水为之变黑,竟能直接蘸取充墨之用。当年王羲之在温州担任永嘉郡守之际,曾在今温州墨池坊挥洒文墨,故于温州旧鹿城区市政府前有一墨池。
王羲之在南渡后,好山水与交友,“时人目王右军,飘如游云,矫若惊龙”,永和九年(353年)三月三日,与孙绰、许询、谢尚、支遁等宴集于山阴之兰亭。《兰亭集序》写成后两年,因不受朝廷重用,即“称病去郡”。终老嵊县金庭。许询得知王氏隐居金庭,特从萧山赶来与之为邻。卒葬于孝嘉乡济度寺。
羲之的书法实践,变当时流行的章草、八分为今草、行书、楷书,是书体转换时期平地而起的高峰。其书法尺牍散见于唐临诸法帖、十七帖、日本的丧乱、孔侍中等名品。其子王献之亦为书法家。羲之曾指导陈郡谢氏的谢安,谢安书法亦成一格。
现存作品(含刻本、摹本)列表
快雪时晴帖二谢帖
唐太宗时,王羲之的书法有3000多卷,到宋太宗时只有160余件,今天全世界存世的王羲之摹本仅有20件。
- 快雪时晴帖(唐代摹本,和中秋帖及伯远帖合称“三希”,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藏)
- 兰亭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颜真卿之祭侄文稿为“第二”,苏轼之黄州寒食诗帖为“第三”),神龙本,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 黄庭经(亦名《换鹅帖》,宋拓本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 平安帖、何如帖、奉橘帖(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藏)
- 乐毅论(梁拓本)
- 丧乱、二谢、得示帖(唐摹本,日本皇室藏)
- 忧悬帖
- 寒切帖(又名《廿七帖》/《谢司马帖》,藏于天津市艺术博物馆)
- 孔侍中帖和频有哀祸帖(二帖连为一纸,藏于日本前田育德会)
- 远宦帖(亦名《省别帖》,十七帖中的一封书信,藏于国立故宫博物院)
- 姨母帖(《唐摹万岁通天帖》之一,藏于辽宁省博物馆)
- 初月帖(《唐摹万岁通天帖》之二,藏于辽宁省博物馆)
- 行穰帖(藏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美术馆)
- 七月都下帖(唐摹本,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藏)
- 上虞帖(唐摹本藏于上海博物馆)
- 游目帖(藏日本,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毁于广岛原子弹爆炸事件)
- 大道帖(又名《一笔书》,藏于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
- 其书贴
- 妹至帖(唐摹本,藏于日本私人处)
- 东方朔像赞(唐临本,藏于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
- 孝女曹娥碑
- 兴福寺断碑
- 淳化阁帖(丛帖,经双钩描摹后,刻在石版或木版上,再拓印装订成帖。共10卷,第6、7、8是王羲之之作,共有160多帖。藏于上海博物馆)
- 澄清堂帖(集帖,集王羲之的字重刻而成)
- 大唐三藏圣教序(由唐朝比丘怀仁,集王羲之字而成)
行书《兰亭序》
历代评论
- 梁武帝萧衍评其书曰:“王羲之书,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
- 唐太宗李世民赞道:“详察古今,研精篆素,尽善尽美,其唯王逸少乎!观其点曳之工,裁成之妙,烟霏露结,壮若断而还连;凤翥龙蟠,势如斜而反直。玩之不觉为倦,览之莫识其端。心摹手追,此人而已,其余区区之类,何足论哉!”
- 唐李白有诗《王右军》曰:“右军本清真,潇洒出风尘。山阴过羽客,爱此好鹅宾。扫素写道经,笔精妙入神。书罢笼鹅去,何曾别主人。”
轶事
颐和园长廊的右军题扇绘画故事颐和园长廊的羲之爱鹅绘画
- 郗鉴派门生往王府选婿,王府子弟均刻意保持矜持,唯独王羲之在东床上袒腹卧着。郗鉴便认为他是适合的人选,便决定将女儿郗浚嫁给他。女婿因此而称为“东床”,于是“东床坦腹”或是“东床快婿”变成为称赞有女之家嫁得好归宿的代名词。
- 王羲之爱鹅成癖,传说是因为他喜欢观察鹅游水时鹅掌的动作,从中学习,以提高自己的书法用腕技巧。山阴有一道士,希望王羲之能为他抄写一部《黄庭经》,但是又不敢贸然提出。他精心饲养白鹅,与之相赠,并提出写经的请求,王羲之答应他,抄写一部《黄庭经》送给他。后来这部《黄庭经》被称作右军正书第二,又被称作《换鹅帖》。该帖的宋拓本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李白诗“镜湖流水漾清波,狂客归舟逸兴多。山阴道士如相见,应写黄庭换白鹅。”。
家庭
王羲之“东床快婿”娶郗鉴之女郗浚为妻,与妻子共生育有七子,《晋书.王羲之传》称:“有七子,知名者五人”。
- 长子王玄之,早殇。
- 次子王凝之,字叔平,妻子为谢道韫。
- 三子王涣之,生卒不祥。
- 四子王肃之,字幼恭。
- 五子王徽之,字子猷。
- 六子王操之,字子重,曾做过东晋的侍中、尚书、豫章太守。
- 七子王献之,字子敬,人称“小圣”,和王羲之合称“二王”。
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