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显祖(1550年9月24日 - 1616年7月29日),中国明代末期戏曲剧作家、文学家。字义仍,号海若、清远道人,晚年号若士、茧翁,江西临川人。
汤显祖出生于书香门第,从小便饱读诗书,性格刚正不阿。万历五年(1577年)汤显祖进京赶考,因不肯接受首辅张居正的拉拢,结果两次落第。直到万历十一年(1583年)他33岁时,即张居正死后次年,才考中进士。汤显祖中了进士后,仍不肯趋附新任首辅申时行,故仅能在南京任虚职。在职期间,与东林党人交往甚密。万历十九年(1591年),他又写了《论辅臣科臣疏》,揭发时政积弊,抨击朝廷,弹劾大臣,因而触怒了神宗皇帝。之后被谪迁广东。后又调任浙江遂昌知县。汤显祖在地方为官清廉,体恤民情,深得民心,但最终还是因不满朝政腐败,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弃官回乡,在临川建了一座闲居,号“玉茗堂”,从此致力于戏剧和文学创作活动,终其一生。
汤显祖著有《紫箫记》(后改为《紫钗记》)、《牡丹亭》(又名还魂记)、《南柯记》、《邯郸记》,诗文《玉茗堂四梦》、《玉茗堂文集》、《玉茗堂尺牍》、《红泉逸草》、《问棘邮草》,小说《续虞初新志》等。因为牡丹亭、紫钗记、南柯记、邯郸记这四部戏都与“梦”有关,所以被合称为“临川四梦”,都以“爱情”为主题。这四部戏中最出色的是《牡丹亭》,写一个女孩因情而死,又因情而复生的故事。在《牡丹亭》之前,中国最具影响的爱情题材戏剧作品是《西厢记》。而《牡丹亭》一问世,便令《西厢记》减色不少。
汤显祖与英国的莎士比亚同时期,所以也被现代人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汤显祖的作品代表着一种典型的东方戏剧风格。
主要作品
戏剧
- 《紫箫记》,大约创作于1577年,却因被认为影射时政而辍笔。十年后又改为《紫钗记》。
- 1598年弃官返乡后作《还魂记》,即《牡丹亭》,描写了少女杜丽娘与年轻书生柳梦梅在梦中相爱,醒后寻梦不得,抑郁而终。其后柳梦梅掘坟开棺,杜丽娘复活,与书生成婚。
- 1600年?作《南柯记》。
- 1601年?作《邯郸记》。
诗文
- 《感事》
- 《闻都城渴雨时苦摊税》
- 《玉茗堂四梦》
- 《玉茗堂文集》
- 《玉茗堂尺牍》
- 《红泉逸草》
- 《问棘邮草》
小说
汤显祖在现代人的心目中,是明代的大剧作家,是《牡丹亭》的作者,是写出“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这样美丽凄迷情境的文豪。这种简略的认识,虽说粗浅,基本上倒是正确的。尤其是放进二十一世纪全球化过程中,不同民族传统都对本土文化资源进行“后现代”象征符号化与经典化之际,汤显祖当然是中国文化孕育出来的伟大戏剧家,堪与英国的莎士比亚相匹敌。 许多人称汤显祖为“中国的莎士比亚”,固然主要是因为各自在戏剧创作上都有伟大成就,可以媲美,但学者们同时提醒我们,还有个历史的巧合,两人都逝世于公元一六一六年。同年逝世,与他们各自在文学艺术上的贡献与地位,似乎是不相干的,但突出年代巧合,把“同年”象征化,转为文化遗产的时间符号,确实有助于巩固经典化的地位。 有趣的是,青木正儿在《中国近世戏曲史》中说,显祖死在一六一七年,晚于莎士比亚一年而卒,却仍然强调“东西戏坛伟人,同出其时,亦一奇也。”其实,汤显祖卒于万历四十四年六月十六日亥时,换作公历是一六一六年七月二十九日深夜,文献可证,青木正儿显然说错了。但是,青木正儿真正关注的是“同年”的象征意义,是东西方戏剧“同时”出了两位伟人,则是其他学者也都认可的现象。 赵景深在一九四六年写过一篇《汤显祖与莎士比亚》,指出两人有五个相同之点:一是生卒年相同,二是同在戏曲界占有最高的地位,三是创作内容都善于取材他人著作,四是不守戏剧创作的清规戒律,五是剧作最能哀怨动人。徐朔方在一九六 四年也写过一篇《汤显祖与莎士比亚》(一九七八年才发表),指出汤显祖与莎士比亚时代相同,但具体的戏剧创作传统不同,前者依谱按律填写诗句曲词,后者则以话剧的开放形式施展生花妙笔,认为汤显祖的创作空间与难度更大。到了一九八六及八七年,徐朔方又接连两次探讨了汤显祖与莎士比亚,联系剧作家与中西历史文化发展的关系,指出汤显祖生活的明代社会,比起莎士比亚的伊丽莎白时代而言,要封闭落后得多,因此,汤显祖塑造出《牡丹亭》里杜丽娘这样敢于追求自身幸福的人物,更是难能可贵。 近年来,还有许多人在“汤显祖与莎士比亚”这个题目上大作文章,甚至对比分析《牡丹亭》与《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文字技巧与剧情结构,当作比较文学专题研究。其实,说来说去,也不外乎田汉在一九五九年到江西临川拜访“汤家玉茗堂碑”所赋的诗:“杜丽如何朱丽叶,情深真已到梅根。何当丽句锁池馆,不让莎翁在故村。”也就是说,汤显祖与莎士比亚旗鼓相当,杜丽娘与朱丽叶不遑相让。
相关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