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吧帮助]
进入贴吧  按标题检索  按内容检索  按作者检索
贴吧列表 | 贴吧排名 | 推荐贴吧 | 本吧精华主题 | 本吧最热主题 | 最新主题 | 申请吧主 | 举报 | 登录 | 注册 | 忘记密码
 首页 >张氏家族 > 百忍堂、破锅相  
人气指数:[ 11584 ]     
发表新主题 精华主题 申请斑竹 贴吧帮助 贴吧举报 →免费订阅[张氏家族]贴吧!

如果您想有更多的贴吧功能
请赶快注册

热门话题
    有没有讨厌乒乓球..
    建议把大家姓氏“..
    对王俊凯的表白信
    麻烦取个谐音的英..
    我爱王俊凯
    给王诗龄的信
    我想取个与自己名..
    请不要把我们马姓..
    我是你的粉丝
    爱毛主席爷爷

热门贴吧
    郝氏家族
    邬氏家族
    卜氏家族
    黄氏家族
    尹氏家族
    祁氏家族
    贝氏家族
    伏氏家族
    万氏家族
    管氏家族

本主题共有回帖数 5 篇,   首页 [1] 末页
1 百忍堂、破锅相
    百忍堂请加群85479168群
作者:117.95.205.*         2010/11/9 8:00:55    |  回复此帖子    
     
 
2 回复4楼:
    我也是百忍堂的,我有家谱,我是明字辈的,你呢,qq号2456732746
作者:114.106.19.*         2012/12/21 12:38:39    |  回复此帖子    
     
 
3 回复:百忍堂、破锅相
    张氏寻祖大讲堂,苏北分部欢迎张氏宗亲参与,让我们一起参与,讨论,修谱寻祖,我的QQ:418566602,QQ群:176759279
作者:218.205.181.*         2012/5/18 20:17:01    |  回复此帖子    
     
 
4 回复:百忍堂、破锅相
    你好! 文中提到的寿张县是今天的哪里啊?
作者:113.162.240.*         2012/2/19 18:55:51    |  回复此帖子    
     
 
5 回复:百忍堂、破锅相
    我是张姓(百忍堂)。。。保(宝)---万---桥(乔)---竹(祝)。。。只知道四个字辈,上和下都不知道,求有关联的家谱。有相同或知道的请和我联系 QQ:850110464;先谢谢!
作者:180.126.112.*         2011/6/10 17:54:50    |  回复此帖子    
     
 
6 回复1楼:
    山东武城一带)这个地方,原是轩辕黄帝赐挥公“张”姓后,又把这个地盘给了他,成为挥公制造弓矢的生产基地,故清河自古就有张姓“受姓地”之说。到西汉文帝时,始设清河郡,张歆(西汉初年张良之孙)成为首任郡守。从张挥到张歆,已历八十二世。查《元和姓纂》知:八十世张子房(张良),八十二世张歆,一百一十一世张公艺,一百一十九世张君政,一百二十二世张九龄。在张君政名字后面还有“为韶州别驾,曲江定居”的说明。以《谱》与《元和姓纂》对照,关于张公艺与张君政的辈分,一说二世孙,一说八世孙,有出入。如何看待,此不枝蔓。 “百忍堂”张氏,族人在唐、五代以官宦显,并成为始兴郡望,但就其根本意义上说,是以“礼让齐家,九世同堂”闻名于天下。至唐高宗时,家族人丁兴旺,殷实富足,张公艺又多周济贫人,乐善好施,出资公益,修桥补路,家族各项事业发展到黄金阶段。正是这个时候,高宗“亲幸其宅”,给张家带来绵延千年的荣耀;也正是从这个时候起,张家相继经历了三次变迁,九世同堂的大家族局面历三百余年后,遂告结束。这三次变迁分别是“分食十道”、“乱世逃亡”和“梨园分家”。 一、分食十道。贞观初年,因山河形势之便,将全国分为关内、河南、河东、河北、山南、陇右、淮南、江南、剑南、岭南十道,至开元年间又增至十五道。泰山封禅的第二年,唐高宗在为张家修建“百忍义门”、封张公艺长子张希达为司仪大夫的同时,还有一旨:分食十道。张公艺的父亲张兴生有十男,分别是张温、张良、张惠、张茂、张俭、张艺、张诚、张让、张秀、张严,张公艺行六。《百忍堂张氏行辈名实要略》(以下简称《要略》)记载,为了让天下人都来学习张家“礼让齐家”的美德,高宗降旨让其兄弟十人分食十道。于是,除张公艺守祖茔(留守桥北张)外,其他兄弟九人分赴各道定居,时在乾封年间(666-667年)。从此,这个大家族析居全国各地。迁出的人都不肯忘记祖上恩泽以及兄弟张公艺持家七十多年带来的兴盛与荣耀,难舍难分之情无以言表。为日后相聚有凭,张公艺砸一铁锅为十块,兄弟十人各执其一,盼以后再团聚时拼接。故唐时有一个说法:“铁锅张,遍天下。 二、乱世逃亡。“安史之乱”爆发时,在朝中为官的“金鉴堂”族人有多位。他们商议认为,安禄山清楚张九龄就是“百忍堂”的后人。安禄山自范阳经山东一路直取洛阳,沿途烧杀掳掠无恶不作,唐军一路溃败,应防止安贼叛军祸害寿张族人。于是,他们共推时任右仆射的张抗,从京师长安秘密回到寿张老家,安排故里亲人逃亡事宜。《谱》载:张抗嘱咐所有外逃亲人,都不能暴露“百忍堂”的身份,也不能透露与“金鉴堂”的关系,否则会招来杀身灭族两大危险。于是,桥北张族众惊慌四散,故里几成空巷。这次外逃人员最后的落脚点,基本上以桥北张为中心向四周辐射,最远点距桥北张也不超过四百里,形成了延续至今的散居格局。这些散居点分别属于今天山东的莘县、阳谷、任城、嘉祥、金乡、汶上、梁山、东平、郓城、鄄城,河南的台前、范县,江苏的沛县等3省13县(区)的97个村(街)。清雍正初年,“百忍堂”张氏组织了一次较大规模的认祖归宗续谱联谊活动,当时形成的《张氏同谱录》,大致就是上述这些地方,只是村落数量比现在少。 三、梨园分家。《要略》载,自分食十道、乱世逃亡又七百年后,二十八世张禧张睿兄弟二人,于明正德八年(1513年),由桥北张去今阳谷县张秋镇从师读书。学有所成后,被老师的两个女儿所爱,双双成家,落居于今张秋镇梨园村。由此,带动了桥北张一部分族人迁居梨园,家籍称之为“梨园分家”。张禧张睿卒后葬梨园村南,昭穆坟茔。从此,梨园成为桥北张之外,“百忍堂”张氏的又一个比较集中的聚居地。 四、“百忍堂”张氏在莘县。《要略》载,莘县最初有张大庙、三里营、主簿营、卜庙张庄及韩张店后街等五处张公艺后裔聚居地。到了清雍正初年续谱时,已是十四处,及至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续谱时,则已发展为二十个村(街),具体是:朝城镇西关、十二里庙,张寨乡张庄、尚庄、南杨庄,观城镇东街、岳坊、大吕海,大张家镇东吴庄,古城镇三里营、北丁庄,王庄集乡朱村、罗海、崔庄、韩张店东街与后街,柿子园乡张大庙、张庄、十王庙李行与侯行等。现依《要略》所述,按支系梳理如下。 张大庙支系。为避“安史之乱”,本支先人(名讳失传)由桥北张径投武阳(朝城)城南十八里处一太(泰)山奶奶庙栖身。后依庙定居,子孙繁众,境内遂以张大庙替代奶奶庙为村名。村北有祖茔,宗谱无可考,从四十三世张克敬,始来(桥北张)续谱。四十二世张显贵,于清雍正三年(1725年),由张大庙徙居今王庄集乡韩张店东街,卒后葬村东南,昭穆坟茔。四十二世先人(名讳失传)一人,某年由张大庙徙居今柿子园乡张庄,卒后葬连庄村东南(连庄今已不存),昭穆坟茔。四十五世先人(名讳失传)一人,于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由张大庙徙居今柿子园乡十王庙侯行,卒后葬村北,昭穆坟茔。上诸村,行辈名号与张大庙同。 三里营支系。三十五世张灏,于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由梨园徙居今古城镇三里营。时贫,生子名张有财,到张有财之子张希同,富极,每出行必套八掛马车以夸富,人呼“张八掛”,明崇祯十四年(1641年)有碑刻记其事。明崇祯五年(1632),三十七世先人(名讳失传)兄弟二人,由三里营徙居今朝城镇十二里庙,卒后归葬三里营祖茔,从三十九世开始在十二里庙起茔。 主簿营支系。三十五世先人(名讳失传),与张灏为同辈兄弟,由梨园同来武阳(朝城)。为谋生计,张灏去三里营,本支先人兄弟二人到主簿营定居。主簿营今属张寨乡。据桥北张现任持谱人介绍,因历史上几次续谱活动,主簿营都未派人参加,故《“百忍堂”张氏同谱录》上取消了该村名字。但是,属于主簿营支系的其他几个村庄,“同谱录”上均有其来龙去脉的详细记载,他们是今王庄集乡的朱村、崔庄、罗海和今张寨乡的南杨庄,具体情况是:四十世张自修、张自启兄弟二人,于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由主簿营徙居朱村,卒后葬村西南,昭穆坟茔。四十世先人(名讳失传)一人,于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由主簿营徙居崔庄,从四十五世张其松、张其业兄弟二人始来(桥北张)续谱。四十七世张万兴,于清咸丰九年(1859年),由主簿营徙居罗海,卒后葬村西,昭穆坟茔。四十七世张自曦,于清咸丰七年(1857年),因世乱被害于崔庄(葬崔庄祖茔),其子张敬春时年八岁,孤苦无依,遂投南杨庄胞姐家,在此成年并成家立业,及卒,归葬崔庄父墓旁。张敬春之子张保林,卒后葬南杨庄村东南,张保林子孙繁众。 卜庙张庄支系。卜庙张庄即今张寨乡张庄,是作者的家乡。《要略》载,四十世张锡钦于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由桥北张来此定居,渐成村落。因傍卜氏家庙,人呼为卜庙张庄。卜氏家庙有庙会,先人操持之。卒后葬村西,昭穆坟茔。因年代久远,行辈名号已紊,桥北张抄给二十个行辈用字“兴玉传继广,兆宪庆繁祥,兰秀桂荣茂,逢春生贤良”,取代“廉让家声瑞……”旧的行辈用字。《要略》说,已紊者不咎,从五十五世“宪”字辈起,新起名字一律用新字。“瑞”与新字中的“广”为同辈,依照行辈计算,作者为第五十三世。张锡钦定居卜庙张庄后,生三子:长子张贞,于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徙居今柿子园乡十王庙李行;次子张洁于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徙居今观城镇大吕海;三子张勤守卜庙张庄。四十三世张怀珍,于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由大吕海徙居今观城镇岳坊。四十五世张福,于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由卜庙张庄徙居今观城镇东街,卒葬城西南,昭穆坟茔。四十九世张廉德,于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由大吕海徙居今大张家镇东吴庄。四十九世张三甲,于清光绪四年(1878年),由卜庙张庄徙居今朝城镇西关,及卒,葬于城内,昭穆坟茔。五十一世张坤阳,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由朝城镇西关徙居今张寨乡尚庄,卒后葬村西南,昭穆坟茔。上诸村,行辈名号与卜庙张庄同。 韩张店后街。《要略》载,“某世先人,名讳失传,昔由故里(桥北张)初迁武阳(朝城)南二十里柿子园,后徙主簿营。至明崇祯三年(1630年),三十七世(张)大刚字浩然者,由主簿营徙此,且来(桥北张)续宗谱。卒,葬村西北,昭穆坟茔。”韩张店后街今属王庄集乡。(注:本支先人曾徙居主簿营,但不与上述主簿营支系先人混淆,特此说明) 关于由桥北张、梨园始迁莘县,以及在今莘县境内再次迁徙的各村,其变迁的具体原因,《要略》未详细到每个村去说明。但在序言中,针对三省十三县近百个村庄的不同情况,有一个笼统的概括,可供参考。“序言”说:“避乱逃灾不得已者,官府迁民涉我族者,投亲友者,族人相唤者,彼有肥田可就食者,不睦族而出走者”等等。遥想当年,始迁莘县的先人不过十数百人,而今则已万余,不能不令人生发几多感慨。 五、“百忍堂”张氏在东南亚。二百多年来,由广东、福建、浙江去马来西亚、新加坡及台湾的张姓后人,继承在家乡时的传统,在当地修建宗祠“百忍堂”。对此,洛杉矶《时局分析周刊》创办人、美籍华人张庆松博士,于2006年撰文指出,东南亚一带的张姓约五万人,分清张、张廖、张简三支。“清张”出自清河郡一脉,他们供奉张歆为始祖公,本省(指台湾)主要是清张。在本省,特别在宁静的乡村,座落在阡陌间的红砖农舍,只要留心观察,必然会发现不少人家,在两扇大门上方,恭书“清河郡”的牌子。登堂入室来到正厅,又会看到不少人家高悬“百忍堂”的匾额,还可见到“齐家公艺,治国子房”的联语,有的人家则书“事不三思总有败,人能百忍方无忧”的联语。他们以这种方式向世人顽强地表示:我姓张,来自中国北方的清河地区,我们的始祖有一位叫张公艺,互相容忍互相谅解兴旺起一个九代同堂的大家族,我们将奉行不渝!其实,早些年,有一位竞选成功的台中市市长,就是清张后人,他在各处演讲时,大讲特讲唐朝张公艺的故事,声称自己是“百忍堂”张家的后代,为自己拉了不少选票。他们的虔诚,不可不令我们格外珍视。清张对台中盆地的开发,功不可没。清朝雍正年间,广东“百忍堂”张姓人家,渡海来台,在台中地区开垦。当时,台中是番仔(土著民)的地盘。“百忍张”的代表人物张达京出资开圳(圳:田间水沟,此指兴修水利),番仔则出让土地换取他的水利。不久,张达京娶番仔首领的女儿为妻,成为“番仔驸马”,在台中引起轰动。在张达京的带动影响下,从神冈到丰原、潭子、石冈、东势及新庄一带,迅速出现了大陆移民的聚落。满清乾隆皇帝上台不久,把张达京和番仔首领请到北京,面圣褒扬。 今天,藏于桥北张的张氏族谱上,查不到东南亚张氏的影子。联系到“分食十道”那么大的家族变迁,也许可以这样认为:东南亚地区的“百忍堂”张氏,可能就是“十道”中“九道”之后裔,即“铁锅张”之后裔。所以这样想,源起福建石狮、南平,浙江定海,安徽潜山等地区,都有《百忍堂张氏宗谱》藏于民间,都有“百忍堂”宗祠供奉张公艺,而他们,也同样与桥北张没有联系。当然,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承传关系,这需要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去探索和发现,无论结果如何,都不影响这件事本身的历史与现实意义。因为,无论以前还是现在,我们寻根问祖联宗续谱的目的,都是为了薪火相传,秉承祖志,续写家庭和睦、社会和谐新的华章,而不是别的什么。 还有一个现象需要指出:在我国南方另外一些地方,有许多张姓村落,并不承认或者说并不在乎是否与桥北张有宗亲关系,他们只是喜欢这个九世同居的故事,仰慕张公艺这个历史人物,便将本族祠堂的堂号取名“百忍堂”,湖南的长沙和贵州的贵阳一带,就有这种情况。京剧名家盖叫天(原名张英杰,河北高阳人),一生仰慕张公艺,又从自己坎坷经历中,体悟到“百忍”精神之重要,遂于1936年,通过媒体公开宣布,自己是张公艺后裔,并在杭州家宅的正堂,高悬“百忍堂”匾额。他的故居,如今已是游人如织的好去处。 “百忍”文化现象 中国封建社会两千年间,统治者为什么始终把数代同堂和睦相处,象稀世珍宝一样看待?答案很简单,是为了从礼法合一角度考虑封建道德标准的贯彻实施。至唐,关于家产继承,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固定的习惯方式和律令规定。这些方式和规定,都明显地是为了维护封建道德秩序而存在的。“孝悌忠信”是封建道德的核心内容。为了“孝”,祖父母、父母在世时,不应该分家;为了“悌”,祖父母、父母亡后,诸兄弟也不应该分开。《唐律疏义》中有“诸祖父母、父母在而子孙别籍异财者,徒三年”,是说堂兄弟也必须等祖父母去世后才能分家,否则,要服三年劳役。但“应该”与“实际”是有差距的,“孝悌”的标准要求太高了,一般人家很难做到。北大陈寅恪先生考证后指出,这种律令执行起来很难,因此而实际治罪者并不多。纵观历史,数代同堂的大家庭,南史记载有13户,北史12户,唐书38户,五代2户,宋史50户,元史5户,明史26户,清史稿未做统计。在数代同堂的大家庭中,象张公艺这样达到九代同堂而不分家的,实为天下所罕见,真正是凤毛麟角。因此,不但史书屡屡提及,其他各种艺术形式也不乏表现。国学大师林语堂说:“(中国人)这种忍耐的态度,我想是从大家庭生活学来的。张公艺九代同堂,人口太多,聚在一起若不相容,就无处翻身。在家在国,同一道理。能这样相忍为家者,自然也能相安为国(《中国人的国民性》)。”即使在今天,虽然不再时兴大家庭的大锅饭,但父慈子孝家庭和睦,仍是一个文明社会所必需的。 正是由于这样一个深刻而又简单的原因,自唐以降,张公艺“百忍”治家思想,渐成一种文化现象流布开来。元代吴亮在《忍经》中写到:“处家之道,非一忍字所能尽,然忍固争之友、化之渐也。凡憎嫌之端,初起甚微,结之便深,构之便大,一忍则无事矣。况相效于忍,有不和顺者乎?张公治家,更有规范,然忍字固其得力处也。”清代,徽州一带大家庭分家,皆以契约文书形式认定,开头要写分家的理由,通常是这么一段固定的话:“忠孝千代同堂,今我弟兄浅狭,不能学张公艺九世同居,议由分家诸事,后恐无凭,立此分书。”有趣儿的是,不学张公艺处,亦不忘颂张公艺之德。 “百忍”由最初的治家理念,经过各个朝代各种形式的传播与宣扬,逐渐偏重到了个人修养方面,即由“齐家”偏重到了“修身”。这是极自然的事情,因为,“修身”是“齐家”的前提与准备,儒家自古就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阶段论。就张公艺来说,也是毕其一生精力,以“修身”、“齐家”为己任的。宋代罗大经在其所著《鹤林玉露》书中说:“大智大勇,必能忍小耻小忿。彼其云蒸龙变,欲有所会,岂与琐琐者较乎?东坡论子房,颖滨论刘项,专说一忍字;张公艺九世同居,亦只是得此一字之力,如杜牧云‘包羞忍耻是男儿’。”元代画家李街,有一传世楷书卷轴,现藏宁波天一阁,内容是《张公艺传》,其中说到,“惟公,孰能以忍字前绳祖宗后裕子孙?故上下数十载,独公能九世同居。赞曰:遐哉张氏,九世其昌;家珍一忍,贡诸唐王。桑梓既永,棠棣犹长;田荆谢萼,谁与竞芳?”明代有位叫清虚子的,则直接把“忍”与张公艺的处事能力联系在一起,“能其忍者,惟唐时张公一人而已。公自幼及老,事无论大小,人无论贤愚,莫不处之以从容,过之以平易。在人见之为险阻者,公视之皆坦夷也;在人见之为艰难者,公视之若平易也。”古来许多文章,发一事一议之论,兴一唱一咏之叹,也常拿张公艺“说事儿”,如明代刘基(刘伯温)在其卦爻之书《黄金策》中,有一篇题目就是“一卦和同,张公艺家门雍睦;六爻同击,司马氏骨肉相残”,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近代胡适、梁实秋、陈寅恪、林语堂、周作人等,当代季羡林、余秋雨等,也都有专门文字论及张公艺。他们更多的是从“百忍”说到做人做事的态度和准则。《季羡林谈人生》中,有一段非常平实的话:“至于人与人的关系,我的想法是,对待一切善良的人,不管是家属,还是朋友,都应该有一个两字箴言,一曰真,二曰忍。真者,以真情实意相待。忍者,相互容忍也。唐朝张公艺的‘百忍’是历史上有名的例子。”周作人在《苦茶随笔》中,说得也很直白:“忍之一字,众妙之门;当官处事,尤为先务。若能于‘清、谨、勤’之外,更行一‘忍’字,何事不办?最显著的例子是越王勾践,其次是韩信,再其次是张公艺。”接着,他象品苦茶那样,咀嚼这三个历史人物各自的“忍功”。他认为,尽管张公艺没有惊天动地的伟业,有的只是“鸡毛蒜皮”的家务事,却同样受到上至皇亲国戚下至平头百姓的标榜与爱戴,“真是忍耐包容之心成就的另一种人生,亦可谓天下奇观也。”去年出版的《台湾演讲》中,余秋雨有段话也很精彩:“真正的宁静随处可得,它可以很简单也可以很困难,就看自己的抉择了。只要有纷争,就会有风风雨雨,忍,是一种达到宁静的方法,或者应该说是条件。能够忍受,才能拿得起放得下,昔日张公艺九代同居,就是凭着百忍精神。忍受什么呢?忍受难堪,忍受诱惑,忍受任何可能破坏这个大家庭宁静之水的小石子。” 更为可笑的是,开历史上官府大规模刻书之先河、自号长乐老、历任五代时期后唐、后晋、后汉、契丹及后周五朝宰相的冯道,在早朝时公开宣称,自己一生要以张公艺为榜样。一日,人牵一驴游于街,并书“冯道”二字挂于驴脸,这分明是取笑他了。冯道只装看不见,人再嘲,他回答说,我为什么要生气?天下同姓者不知多少,难道那一个冯道就是我?想是人家拾了驴子,写了失主的名字呢!同僚夸他“忍”得可以,他却说,“张公百忍,吾一忍耳!”所以举这个例子,只是想说明,历史上张公艺产生了多么大的影响。即如明朝有名的和尚云谷法师,改了好几个名字都觉得不妥,最后改叫“百忍头陀(头陀:梵语“抖擞烦恼”之义,泛指行脚乞食的僧人)”,方称心如意;而近代的竺摩长老,把“百忍”刻于禅杖,为的是如影随形,他以“张公艺百忍成金”为题讲经,告诫弟子务要记住他做的一句联语,“退一步自然优雅,让三分何等清高,忍几句无忧自在,耐片刻快乐神仙。”朱子学派学者、南宋大臣真德秀,大书“忍”字于室中一壁,凡遇拂意之事,即散步徘徊于其下,再后来,更将“百忍”二字书于四壁。 《谱》载,元明杂剧有一出叫《九世居》。查阅得知:该剧乃上海涵芬楼珍藏的孤本,剧中讲述了张公艺以忍治家的几个小故事,有的已成神话。此举一折之梗概:玉帝知道了张公艺能忍别人所不能忍的九十九件事,他安排太白金星,如发现张公艺再忍一件别人所不能忍之事,就为他起造“百忍堂”。一日,张家张灯结彩办喜事,忽有一肮脏僧人在门口纠缠,嚷着要吃喜酒。喜事遇僧道之人是不吉的,家人欲斥之,却被张公艺请了进来。僧人喝得酩酊大醉,又提出要留宿,而且非新人洞房不宿,张公艺欣然答应。次日早晨,家人唤僧人用餐,数次呼唤皆不应,启门视之,哪还有什么僧人,床上只有一个金人。张公艺猛然想起,晚间做有一梦,玉帝赐他金手杖,要他起造百忍堂,以忍为德教育后人。《谱》上说,明清时,此剧常演不衰,影响很大。今天,在桥北张一带,仍有“百忍歌”多首,在老年人中传诵。清康熙五十六年编修的《寿张县志•艺文》里,也有两首“百忍歌”,此摘其中两个片断:“百忍歌,歌百忍。忍是大人之气量,忍是君子之根本。能忍夏不热,能忍冬不冷。贵不忍则倾,富不忍则损。不忍小事变大事,不忍善事终成恨。父子不忍失慈孝,兄弟不忍失爱敬。朋友不忍失义气,夫妇不忍多争竞。刘伶败了名,只为酒不忍。陈灵灭了国,只为色不忍。石崇破了家,只为财不忍。项羽送了命,只为气不忍。如今犯罪人,都是不知忍。古来创业人,谁个不是忍”;“百忍歌,歌百忍。仁者忍人所难忍,智者忍人所不忍。思前想后忍之方,装聋作哑忍之准。忍字可以走天下,忍字可以结邻近。忍得淡泊可养神,忍得饥寒可立品。忍得勤苦有余积,忍得荒淫无疾病。忍得骨肉存人伦,忍得口福全物命。忍得语言免是非,忍得争斗消仇恨。忍得人骂不回口,他的恶口自安静。忍得人打不还手,他的毒手自没劲。须知忍让真君子,莫说忍让是愚蠢。忍时人只笑痴呆,忍过人自知修省。就是人笑也要忍,莫听人言便不忍。世间愚人笑话忍,上天神明看重忍。我若不是固要忍,人家不是更要忍。事来之时最要忍,事过之后又要忍。人生不怕百个忍,人生只怕一不忍。不忍百福全雪消,一忍万祸皆灰烬。” 同其他任何事物与现象一样,自唐朝起,对“百忍”治家就有不同的声音。这些声音集中到两点:一是张公艺的“百忍”思想与唐高宗性格中柔懦的一面不谋而合,从而增加了高宗的失误,对武则天一味迁就,终使李唐政权让位于武周。元、明史家有此论,声称李唐丢权,张公有责。平心而论,这已经不是在批评张公艺,而是把他抬到了吓人的高度,因为张公艺不可能有那么大的影响,此论确有矫情之嫌。二是“大有大的难处”,大家庭在事实上有其难以存在的困难,因为大家庭要想艰难地维持,总免不了有不合人情的规定,其结果,每一个人都不属于他自己,而是属于那个大家庭。在武则天、睿宗和玄宗三朝任宰相的姚崇,就看到了这一点。他在临终前,“将家产预为定分,以绝其后争”,把儿子们分了出去,并在《遗令戒子孙文》中嘱咐,不要贪图同居共财的虚荣,当分则分,以防骨肉反目成仇。应当说,这代表了古往今来很多人家的实际想法。 然而,惟张公艺持家之难,才成就了他和他的家族的荣耀,“树至德于生前,流遗爱于身后”。无论世道如何变化,从古到今,人性、人情总是相通的。千百年来,没有人怀疑,张公艺的“忍”,源于他对人、对家人、对家族乃至所有生命的博大深沉的爱。这种爱使他获得了一种超越时代的人格魅力,其“百忍”治家思想也成为一种历史文化现象,给后人留下了无限思考的空间。风雨沧桑,我们必须与时俱进;然和睦和谐,乃治家治国不变之追求。 行文至此,读报获悉:2006年7月,位于武汉市的中南民族大学,在广泛征集的基础上,对该校区主干道及校园景观进行命名。其中,自校门口经校医院直达教工宿舍区的干道,命名为“百忍路”,并在道旁提示栏中,介绍张公艺九世同堂的故事,希望教工宿舍区这个大家庭的所有成员,能够互相包容和睦相处。这,就是历史给予今天的馈赠。诗曰: 一人能服千人心,一家赢得万家尊。 齐家有术亦有别,张氏百代说百忍。
作者:114.239.219.*         2010/11/15 17:27:35    |  回复此帖子    
     
 
本主题共有回帖数 5 篇,   首页 [1] 末页 加入收藏夹
回复帖子
标  题: *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左对齐 居中 右对齐 超级连接 email连接 插入图片 插入代码 引用内容 背景音乐 flash动画 Real Player视频文件 Media Player视频文件 QuickTime视频文件
内  容: *
图  片: 教您外部贴图
验证码: 请在左边输入看不清,双击一下
3.138.134.107  登录 | 注册 | 忘记密码
页面执行时间:68,854,310.000毫秒
  ©2006 Uname.cn 设逸名网为首页 贴吧协议  意见建议  鄂ICP备050157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