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吧帮助]
进入贴吧  按标题检索  按内容检索  按作者检索
贴吧列表 | 贴吧排名 | 推荐贴吧 | 本吧精华主题 | 本吧最热主题 | 最新主题 | 申请吧主 | 举报 | 登录 | 注册 | 忘记密码
 首页 >赖氏家族 > 希望有志之士共同整理赖氏网站  
人气指数:[ 18202 ]     
发表新主题 精华主题 申请斑竹 贴吧帮助 贴吧举报 →免费订阅[赖氏家族]贴吧!

如果您想有更多的贴吧功能
请赶快注册

热门话题
    有没有讨厌乒乓球..
    建议把大家姓氏“..
    对王俊凯的表白信
    麻烦取个谐音的英..
    我爱王俊凯
    给王诗龄的信
    我想取个与自己名..
    请不要把我们马姓..
    我是你的粉丝
    爱毛主席爷爷

热门贴吧
    郝氏家族
    邬氏家族
    卜氏家族
    黄氏家族
    尹氏家族
    祁氏家族
    贝氏家族
    伏氏家族
    万氏家族
    管氏家族

本主题共有回帖数 87 篇,   首页 [1] [2] 下一页末页
1 希望有志之士共同整理赖氏网站
    希望有志之士共同整理赖氏网站起名<<颍川在线>>--赖氏族谱

可以的话就加我的QQ:143737
加是注明赖氏便可
作者:uname         2007/9/5 15:19:45    |  回复此帖子    
     
 
2 回复:希望有志之士共同整理赖氏网站
    广东罗定路话赖氏249939810
作者:113.85.176.*         2012/11/6 22:00:30    |  回复此帖子    
     
 
3 回复:希望有志之士共同整理赖氏网站
    我河南的我们当地很有名的【赖八庄奥】当然并不是只有8个村啊,代表性而已,其他还有几个姓赖的村 有意识的加群【赖氏同宗】这是群名qq群号是191924018 本人qq号102268339
作者:116.7.54.*         2011/11/20 20:22:18    |  回复此帖子    
     
 
4 回复1楼:
    好的
作者:122.240.19.*         2010/10/18 17:50:23    |  回复此帖子    
     
 
5 回复2楼:
    用韩文写出百家姓,中韩文字对照:1李 리 2王 왕 3 张 장 4刘 류 5陈 천 6杨 양 7赵 조 8黄 황 9周 주 10吴 오 11徐 서 12孙 손 13胡 호 14朱 주 15高 고 16林 림 17何 하 18郭 곽 19马 마 20罗 라 21梁 량 22宋 송 23郑 정 24谢 사 25韩 한 26唐 당 27冯 봉 28于 우 29董 동 30萧 소 31程 성 32曹 조 33袁 원 34邓 등 35许 서 36傅 부 37沈 심 38曾 증 39彭 봉 40吕 려 41苏 소 42卢 로 43蒋 장 44蔡 체 45贾 가 46丁 정 47魏 위 48薛 회 49叶 옆 50阎 염 51余 여 52潘 반 53杜 두 杜埔 두보 54戴 대 55夏 하 56钟 종 57汪 왕 58田 전 59任 임 60姜 강 61范 범 62方 방 63石 석 64姚 요 65谭 단 66廖 료 67邹 추 68熊 웅 69金 김 70陆 륙 71郝 하 72孔 공 73白 백 74崔 최 75康 강 76毛 모 77邱 구 78秦 진 79江 강 80史 사 81顾 고 82侯 후 83邵 소 84孟 맹 85龙 룡 86万 만 87段 단 88曹 조 89钱 전 90汤 당 91尹 윤 92黎 려 93易 의 94常 상 95武 무 96乔 교 97贺 하 98赖 라 99龚 룽 100文 문
作者:119.138.51.*         2010/4/29 17:22:13    |  回复此帖子    
     
 
6 回复2楼:
    百家姓《赖》韩文翻译 赖:뢰 .
作者:119.138.51.*         2010/4/29 17:16:13    |  回复此帖子    
     
 
7 回复2楼:
    中国最倒霉的10个姓氏和最好听的10个姓氏74.14.114.* 1楼 中国最倒霉的10个姓氏和最好听的10个姓氏 中国最倒霉的10个姓氏:      1、吴   因为跟“无”同音,无论你的名字起得多么好听,寓意多么美好,一套上这个姓氏“无”,就完了。      2、贾   因为跟“假”同音,无论你的名字起得多么好听,寓意多么美好,一套上这个姓氏“假”,就全都变成假的了。      3、傅   因为跟“副”同音,不管你当什么官,处长、局长、科长什么的,本来是正的,一套上这个姓氏“副”,就变成副的了。      4、赖   姓赖的,本来就是骂人的话      5、胡   你说话,别人说是“胡”说,你做事,别人说是“糊里糊涂”、“胡作非为”。      6、朱   因为跟“猪”同音,难免总有一些不怀好意的人故意把你的姓氏写成“猪”也。      7、史   因为跟“死”读音相近,难免总有一些不怀好意的人故意把你的姓氏写成“死”也。      8、阎   无论你为人如何温柔厚道,“阎王爷”这个绰号看来还是逃不了的了。      9、魏   就怪这个字笔划太多了,一碰到“按姓氏笔划排序”的场合,老大你就不得不屈居榜尾也。      10、秦   都怪岳王庙前那个无聊文人,写了一句“人从宋后羞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害得秦姓弟兄数百年来抬不起头来也。         中国最好听的十个姓氏      1、钱   现在是市场经济时代,自然是这个“钱”字最最好听了。      2、官   一听就觉得是应该当官的。      3、龙   是不是姓龙的都会腾云驾雾啊。      4、郝   因为跟“好”同音,你的名字很好听,再套上个姓氏“好”,就好上加好了。      5、甄   因为跟“真”同音,你的名字很好听,再套上个姓氏“真”,假的都变成真的了。      6、郑   因为跟“正”同音,不管你当什么官,处长、局长、科长什么的,本来是副的,一套上这个姓氏“正”,就变成正的了。      7、金   现在的社会,还是多金的人最受欢迎啊。      8、高   无论如何,高高在上的感觉还真是不错的。      9、丁   最大的好处,就是一碰到“按姓氏笔划排序”的场合,老兄你就不得不高居榜首也。      10、孔   一碰到姓孔的,就觉得孔夫子的后人,应该都是书堆里熬出来的。
作者:119.138.51.*         2010/4/29 16:47:04    |  回复此帖子    
     
 
8 回复2楼:
    王姓是我国第一大姓,有9288.1万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7.25%。 全国第二大姓是李,有9207.4万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7.19%。第三位是张姓,有8750.2万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6.83%。
作者:119.138.51.*         2010/4/29 16:22:57    |  回复此帖子    
     
 
9 回复2楼:
    《百家姓》以“赵”姓打头,并非因为“赵”为天下第一大姓,而是因为它是宋代钱塘儒生所作。宋代的皇帝是赵氏,“赵:自然成为“天下第一姓”;不排在首位,就有“欺君之罪”,会引祸上身。又宋时吴越王的后裔居浙江,所以,“钱”姓便排列第二,钱的妃子姓孙,借钱氏之威势,“孙”又排在第三。“李”姓排在第四,大约是因为南唐皇族为李氏之故。
作者:119.138.51.*         2010/4/29 15:49:10    |  回复此帖子    
     
 
10 回复7楼:
    请问中国的简体字是从什么时候出现的?谁发明的呢? 不是那个人发明的 现在大陆通行的简化字是1956年1月28日审订通过的,以后虽根据使用情况而略有改变,但一直使用到今天,成为中国大陆的用字标准。1977年,曾公布《第二批汉字简化方案》,在报刊上试用很短的一段时间后就宣布废除了。
作者:119.138.51.*         2010/4/29 15:38:07    |  回复此帖子    
     
 
11 回复31楼:
    为什么台湾用的是繁体字而我们用的是简体? 1955年,新中国成立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下设“拼音方案委员会”,制订拉丁字母的汉语拼音方案,1958年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公布。而台湾当局没有与此保持同步。 1958年归纳文字改革为 3项任务:简化汉字,推广普通话,制订和推行汉语拼音方案。这些任务,有的已经部分完成,有的是长期工作。 台湾省不谈文字改革,但是由于实际需要,做了不少工作。首先是推行“国语”(不称普通话),已经基本成功。
作者:119.138.51.*         2010/4/29 15:33:33    |  回复此帖子    
     
 
12 回复7楼:
    汉字是在什么时候改成简体的? 新中国成立以来文字改革的发展历程 文字改革是一项巨大的社会改革,需要一定的社会政治条件。在战争年代,文字改革没有正常开展的可能。在解放战争时期,军事和政治斗争压倒了一切,文字改革运动基本上处于停顿状态。新的人民政权的建立,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开展创造了优越的条件,文字改革也随之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 第一节 文字改革的序幕 (1949―1955年) 1949年至1955年,新中国成立后头六年,是新中国文字改革的研究准备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建立机构,确定方针,制定实施方案。 一、新中国第一个全国性文改革组织——中国文字改革协会诞生 1949年初,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即将在全国取得最后胜利。中国共产党筹备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邀请全国各界爱国、进步人士到北平,共商新中国建国大事。在这一新形势下,全国各地的语文专家、文字改革工作者纷纷写文章、出书刊,互相联络,呼吁团结合作,希望在新的政治环境下恢复一度沉寂的文字改革事业。 1949年初,国语罗马字的创始人之一黎锦熙给吴玉章写信并当面交换对文字改革的见解。 1949年8月28日,吴玉章等在华北大学举行了文字改革协会第三次发起人会议,新增胡乔木、聂真为发起人。 1949年9月1日,毛泽东主席指定吴玉章、成仿吾、范文澜、马叙伦、郭沫若、沈雁冰等共同组织中国文字改革协会。 1949年10月10日,中国文字改革协会在北京正式成立。 10月20日,协会举行了第一次理事会议,决定把研究拼音文字作为主要任务。 12月4日,中国文字改革协会召开了第一次常务理事会,推选吴玉章为常务理事会主席兼拼音方案研究委员会主任;推选黎锦熙、胡乔木为副主席兼拼音方案研究委员会副主任。 中国文字改革协会从1949年10月到1952年2月,主要工作是组织对拉丁化汉语拼音文字方案的研究;“协会”成立不到半年,就收到了几百种汉语新文字方案。 二、新中国第一个主管文字改革工作的国家研究机构——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成立 1950年7月,教育部邀请在京的语文研究工作者30多人座谈,提出了组织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的建议。 1951年12月26日,周恩来总理指示,在中央人民**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下设立一个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 1952年2月5日,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召开成立大会,由马叙伦主持。 根据毛泽东主席关于制定民族形式的汉语拼音文字方案的指示,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从1952年3月开始了以制定汉字笔画式拼音方案为主的研究工作。 1952年8月,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召开第二次全体委员会议。 10月,拼音方案组召开会议,通过一个汉语拼音字母表,其中声母24个,韵母37个。 1953年初,毛泽东对拼音方案组拟出的中国拼音文字字母草稿提出意见。拼音方案组根据毛主席的指示,决定分人拟出几套草案。拼音方法以双拼为主。 6月,拼音方案组拟出5种草案,后议定以吴玉章的方案为基础,深入探讨。 1954年7月,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召开第四次全体委员会议,对拼音方案组提出的5种民族形式的拼音方案草案进行讨论,但始终无法从中确立出一个令人满意的方案。 在试制民族形式的汉语拼音方案前后,1950年到1955年,全国各地工农兵、机关干部、学校师生和海外华侨共633人寄来了655个汉语拼音文字方案。 三、设立中共中央文字问题委员会,指导文改工作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为了加强对文字改革工作的指导,于1953年10月1日在党中央成立了中央文字问题委员会。 1953年11月21日,中央文字问题委员会召开第二次会议,研究了整理和简化汉字问题;根据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一年多来研究所得的材料,向中央写了请示报告,提出了可以首先实行的4项初步改革办法。即:1.推行简体字。2.统一异体字。3.确定常用字,并对非常用字加注音。4.极少数汉字改用拼音字母。 四、国务院直属机构——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建立 1954年10月,周恩来总理提议设立“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作为国务院直属机构,并指示:拼音方案可以采用拉丁化,但是要能标出四声。10月8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批准设立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作为国务院直属机构。 1954年11月20日,国务院任命吴玉章为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主任,胡愈之为副主任;吴玉章、胡愈之、韦悫、丁西林、叶恭绰为常务委员,并进行成立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的筹备工作。 1954年12月23日,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正式成立并举行第一次全体会议。 会议最后通过了修正后的《汉字简化方案(初稿)》和《一九五五年工作计划大纲(草案)》。 在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成立大会上,提出了1955年的工作任务,这就是做好三项准备工作: 1.制定《汉字简化方案》; 2.制定《汉语拼音方案》; 3.研究和推行标准音(普通话)的教学。 五、召开全国文字改革会议 为了总结新中国建立以来的文字改革工作,研究文字改革的方针,促进文字改革工作的全面发展,教育部和文改会于1955年10月15日至23日,联合召开了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参加会议的有来自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和中央一级有关机关、人民团体和部队的代表207人。 会议代表讨论并一致通过了《汉字简化方案修正草案》和《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草案》。 这次会议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全面地讨论文字改革问题的会议。它标志着新中国文字改革工作研究准备阶段的完成而进入了全面实施的阶段。 六、召开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 从全国文字改革会议结束的第二天开始,1955年10月25日至31日,中国科学院在北京召开了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会议听取和讨论了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所长罗常培、副所长吕叔湘作的报告《现代汉语规范化问题》。会议于10月31日下午闭幕。 第二节 文字改革的高潮 (1956―1965年) 全国文字改革会议以后,文字改革工作进入全面开展阶段。根据工作进展情况,又可大致分为以下四个时期。 一、确定方针,公布方案(1956―1958年) 新中国的文字改革工作经过六年多的摸索和努力,到1956年各方面准备已经基本就绪,各种工作已经逐步展开。这个时期主要是批准和确定文字改革的方针、任务,发布推广普通话的指示,公布《汉字简化方案》和《汉语拼音方案》等。 (一)中共中央批准文字改革的方针。 1956年1月27日,中共中央《关于文字改革工作问题的指示》,批转了1955年11月23日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党组和教育部党组《关于全国文字改革会议的情况和目前文字改革工作的请示报告》。《指示》所批准的文字改革方针是:“汉字必须改革,汉字改革要走世界文字共同的拼音方向,而在实现拼音化以前,必须简化汉字,以利目前的应用,同时积极进行拼音化的各项工作。” 这个方针是按照毛主席的指示规定的,包括文字改革的目标和步骤,目标是拼音化方向,步骤是首先简化汉字,同时进行拼音化的准备工作。准备工作主要有两项,一是推广普通话,一是制定汉语拼音方案。 (二)公布《汉字简化方案》。 《汉字简化方案修正草案》经全国文字改革会议通过以后,1956年1月28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23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公布〈汉字简化方案〉的决议》。1月31日,《人民日报》发表了国务院的《决议》和《汉字简化方案》。 这个简化方案最突出的特点是采用社会上长期广泛流行的、约定俗成的简化汉字,所以推行起来比较顺利。 (三)全国报刊实行横排。 这个时期还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是从1956年1月1日起,全国报刊实行了横排横写。 (四)成立中央推广普通话工作委员会,国务院发布《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 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1956年1月28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23次会议决定成立中央推广普通话工作委员会。 1956年2月6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 1956年1月31日,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成立了普通话审音委员会,开始审订普通话异读词的读音。 1956年3月20日,教育部和高等教育部发出《关于汉语方言普查的联合指示》,各省、市开始进行方言普查。 (五)公布《汉语拼音方案》。 1956年1月20日,中共中央召开知识分子问题会议。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主任吴玉章在会上作了关于文字改革的发言。接着毛泽东主席讲话,在讲话中,表明了他放弃汉语拼音采用民族形式自创字母的主张,而转回到了他曾经赞成过的采用拉丁字母的态度。 1956年2月12日,《人民日报》发表了《汉语拼音方案(草案)》和《关于拟订汉语拼音方案(草案)的几点说明》,向全国人民征求意见。 根据各方面的意见,文改会拼音方案委员会于1956年4月到1957年10月召开了10次会议,对《汉语拼音方案(草案)》进行修订。 制定汉语拼音方案是关系到全国人民的大事,为了把方案审核修订好,1956年10月10日,国务院批准成立了汉语拼音方案审订委员会,任命郭沫若为主任,张奚若、胡乔木为副主任,有委员16人。 经过反复讨论和磋商,审订委员会于1957年10月提出《汉语拼音方案修正草案》,接着,10月25日,政协全国常委会扩大会议同意《汉语拼音方案草案》(即修正草案);11月1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60次会议通过《关于公布汉语拼音方案草案的决议》。 在12月的国务院全体会议上,通过了《汉语拼音方案草案宣传工作计划要点》,拟定从1957年12月11日至1958年1月11日为汉语拼音方案宣传月。 1958年1月10日,政协全国委员会举行报告会。 1958年1月27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开始讨论《汉语拼音方案草案》。2月3日,吴玉章在第一届第五次会议上作《关于当前文字改革工作和汉语拼音方案的报告》。经过讨论后,2月11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正式批准《汉语拼音方案》,并通过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关于汉语拼音方案的决议》。 酝酿已久的《汉语拼音方案》终于诞生了! (六)周恩来总理作《当前文字改革的任务》的报告。 1958年1月10日,政协全国委员会举行报告会,周恩来总理在会上作了《当前文字改革的任务》的重要报告,他在报告中对文字改革的三大任务“简化汉字,推广普通话,制定和推行汉语拼音方案”做了明确透彻阐述。 (七)文字改革宣传工作逐步加强。 在文字改革的黄金时期,文字改革的宣传工作也逐渐得到加强。1956年6月,文字改革出版社成立,这是专门出版文字改革和语言文字书刊的出版社。 二、努力贯彻,形成高潮(1958―1960年) 周恩来总理的报告《当前文字改革的任务》发表以后,全国掀起执行三项任务的高潮。1958年5月5日,刘少奇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作中央委员会的工作报告时提出:“积极地进行汉字的改革。”这个指示是中共中央对全国人民的号召,把正在掀起的文字改革进一步推向前进。 (一)推行《汉字简化方案》,继续征集新简化字。 根据国务院决议,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分四批推行简化字,共推行517个简化字。 1960年6月4日,教育部、文化部、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联合发出《关于征集新简化字的通知》。 (二)树立推普典型,举行观摩会,基本完成方言普查。 在前两年的基础上,推广普通话工作从学校走向社会,到1958年在全国范围内形成高潮。3月20日,中央推广普通话工作委员会向各省市发出《一九五八年推广普通话工作计划纲要》。 在推广普通话的高潮中,中央推广普通话工作委员会和教育部于1958年7月25日在北京联合举行了第一次全国普通话教学成绩观摩会。 (三)汉语拼音广泛应用,注音识字颇见成效。 《汉语拼音方案》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后,立即在全国推行。新闻、出版、广播、工商、交通、科技等各方面都开始广泛应用,特别是在小学拼音教学和注音扫盲工作中,更显示了良好的效益,推行工作得到迅速的发展。 1959年12月27日,山西省教育厅在万荣县召开了全省推行注音扫盲现场会议。 1960年4月22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推广注音识字的指示》。 1960年5月11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总结了注音识字的优越性。 (四)吴玉章深入实际视察,走遍半个中国。 1958年5月到1959年5月,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主任吴玉章先后视察了河北、黑龙江、吉林、辽宁、上海、江苏、山东、河南、湖北、陕西、四川、广东、山西等13个省市。 他视察后,立即把他所看到的和想到的写了出来,并于1959年3月20日在《人民日报》上发表。 三、调整、巩固,稳步前进(1961―1962年) 1959年到1961年,中国国民经济发生严重困难。1961年起,开始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文字改革工作也进行了调整。 (一)修订《汉字简化方案》,征求各方意见。 1962年9月6日,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举行第八次全体会议,决定成立《汉字简化方案》修订小组,推举丁西林委员主持小组工作。修订小组成立后,随即采取座谈、通信、访问等方式,广泛征求意见。 (二)搞好普通话教学,继续异读词审音工作。 (三)改进汉语拼音教学法,《人民日报》实行难字注音。 1961至1962年期间,汉语拼音方案的推行工作由于受到国民经济困难的影响,也放慢了步伐。 在1958年全国开始教学汉语拼音时,一般都是以《汉语拼音方案》为教材,教学声母、韵母、声调和拼写规则。后来发现要求初入学的儿童和文盲掌握各种拼写规则有困难,所以开始了拼音教学法的改革。 四、总结成绩,促进改革(1963―1965年) 国民经济经过调整以后得到恢复,1963年,文字改革工作也开始复苏。 (一)郭沫若的《日本的汉字改革和文字机械化》。 为了继续促进文字改革工作,《人民日报》1964年5月3日发表了郭沫若的文章《日本的汉字改革和文字机械化》。 (二)吴玉章的《汉语拼音方案在各方面的应用》。 1964年2月17日,《人民日报》发表了吴玉章的《汉语拼音方案在各方面的应用》一文。这篇文章是对汉语拼音方案公布后六年来各方面应用情况的总结,同时也促进了此后汉语拼音方案的推行工作。 (三)明确推普重点,总结八年经验。 1963年7月12日,中央推广普通话工作委员会、教育部和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发出《关于转发〈一九六三年上海市推广普通话工作纲要〉的联合通知》。 1963年8月1日到13日,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在北京召开了部分省市推广普通话工作会议。 1964年8月17日,第四次全国普通话教学成绩观摩会在西安召开,这是中断了四年以后举行的一次盛会,标志着推普工作又再次活跃起来。 (四)汉字简化和整理工作取得新进展。 这个时期,在汉字的简化和整理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主要是: 1.完成了《简化字总表》的编印。 2.完成了《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的编印。 3.更改地名生僻字工作的进展。 4.整理汉字查字法工作的进展。 第三节 文字改革在低潮中 (1966―1976年) 一、前五年工作完全停顿(1966―1971年) 从1966年6月起,“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运动席卷中国大地,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被迫停止工作,多数委员和专家受到迫害。语言文字的应用在社会上出现了混乱局面。从1966年6月2日起《人民日报》报头取消了汉语拼音,其他报纸、期刊也先后不用汉语拼音拼注报刊名称;7月,《文字改革》杂志和上海《汉语拼音小报》停刊,8月,《光明日报》的《文字改革》专栏停刊。 二、后五年工作有所恢复(1972―1976年) 1972年春,根据周恩来总理的指示,郭沫若找了从五·七干校回北京探亲的文改会副主任叶籁士谈话,决定从干校调回部分干部,开始恢复文字改革工作。 (一)拟订《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 1975年5月,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提出《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报送国务院审阅。根据周恩来总理的指示,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对《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进行调整修订,再次在有关部门和地区征求意见,1977年5月拟出修订稿,正式报国务院审批。 (二)推广普通话工作重新恢复。 1972年,各地开始恢复推广普通话工作。 (三)进行汉语拼音基本式教学试验,举办汉语拼音广播讲座。 1974年3月15日到4月3日,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联合举办了汉语拼音广播讲座。 (四)汉语拼音在中国地名罗马字拼写法上有了可喜进展。 汉语拼音方案的推广应用,首先在中国地名罗马字拼写法的工作中也取得了明显的进展。 (五)宣传工作有所恢复。 1973年3月,毛泽东、周恩来在《文字改革简报》副刊第2期上批示同意恢复《光明日报》的《文字改革》专刊。 十年动乱后期,文字改革工作有所恢复,但是仍受到政治运动的不断冲击,在左倾思想的干扰下,步履蹒跚。 第四节 文字改革的复兴 (1977―1985年) 一、文字改革工作的恢复(1977―1979年) 粉碎“四人帮”以后,文字改革工作得到进一步的恢复。 (一)试用《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 1977年5月20日,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将《关于〈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的请示报告》送国务院审批。10月31日,国务院将这个报告批转各省、市、自治区和国务院各部委、解放军总政治部。 1978年3月2日,教育部发出《关于学校试用简化字的通知》,决定全国统编的中小学各科教材,自1978年秋季起一律试用《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第一表的简化字。 (二)教育部重申推普方针,召开第五次全国普通话观摩会。 1978年8月26日,教育部发出《关于加强学校普通话和汉语拼音教学的通知》,重申必须继续贯彻“大力提倡,重点推行,逐步普及”的推普方针。 1979年4月22日至28日,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和教育部在杭州市联合召开了全国推广普通话工作汇报会。 1979年8月11日至20日,教育部、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共青团中央在北京联合召开了第五次全国普通话教学成绩观摩会。 (三)开始汉字编码的研究工作。 汉字编码是电子计算机对汉字信息进行处理时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70年代以后,这一课题在中国很急迫地提上研究日程,电子计算机界希望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参与这项研究工作。 1978年12月5日至14日,在青岛举行的全国汉字编码学术交流会上,有17个省市的65个单位84位代表出席了会议,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也派人到会。 二、文字改革工作的发展(1980―1985年) (一)文字改革领导机构的充实和调整。 1980年3月25日,国务院发出《关于充实和加强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的通知》。 充实和加强后的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于1980年5月20日召开了第一次全体会议。 (二)胡乔木就文改问题发表重要讲话。 1982年1月23日,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委员胡乔木就文字改革问题发表了重要讲话。 (三)修订《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拟订《统一汉字部首表》。 (四)继续努力推广话。 1.召开全国学校推普工作会议。 2.推广普通话写入宪法,15个单位发出《大家都来说普通话倡议书》。 3.召开商业系统推普座谈会。 4.各地加强推普工作。 5.加强对学校推普工作的领导。 6.修订《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 (五)进一步推行和完善《汉语拼音方案》。 1.汉语拼音成为拼写汉语的国际标准。 2.纪念《汉语拼音方案》公布二十五周年。 3.拟订《汉语拼音正词法规则》。 4.研究汉语拼音标调法。 5.规定有关汉语拼音字母的读法和写法。 (六)开展文字改革的教学和科研,全国高等院校文字改革学会成立。 1979年5月6日在上海市举行了高等院校文字改革教材编写协作会议的第二次会议。 1979年9月,由曹余章、许宝华、颜逸明、杨春霖、张静等57人发起,胡愈之、吕叔湘、王力、叶籁士等14人赞助,提出了“成立高等院校文字改革研究会倡议书”。 经过两年的积极筹备,全国高等院校文字改革学会于1981年7月13至20日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举行成立大会。 (七)宣传工作的恢复和发展。 随着文字改革工作的恢复,各地的宣传工作有强。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主办的《汉语拼音》小报于1977年7月试版,内部发行,1978年开始正式出版。 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的机关刊物《文字改革》在停刊16年后,1981年7月复刊。 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于1977年创办的《汉语拼音》小报,到1981年改名为《PINYINBAO》,由语文出版社编辑出版。 (八)进行小学语文“注音识字,提前读写”教学实验。 全国高等学校文字改革学会成立后,将“注音识字,提前读写”教学实验列为重要的研究课题,并支持黑龙江省进行这一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实验。 1984年5月,教育部和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联合发出《关于小学“注音识字,提前读写”实验的几个问题的通知》。 1984年6月,教育部部长何东昌视察上海杨浦区第四中心小学,看了一年级实验班学生的汇报课,听取了学校领导的汇报。 1984年7月21日至30日,教育部、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在黑龙江省佳木斯市举办“注音识字,提前读写”教学研究班,有19个省、市的小学教师代表和有关教育行政部门、教育科研单位的同志共330多人参加。 1984年7月1日至5日,黑龙江省在佳木斯市召开全省“注音识字,提前读写”实验工作汇报会,检阅成绩,总结交流经验。 1984年10月,倪海曙到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吉首民族师范学校附属小学的实验班视察后,写了一篇十分感人的报道。这是少数民族地区的第一个实验点。1983年12月才开始学习黑龙江省的经验,进行实验。首先学好汉语拼音后,大量阅读拼音和注音读物,通过造句、听写、仿写、记述、命题作文和写信、记日记、办板报等方式练习写作,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实验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特别是在拼音学话和注音识字方面成绩最好。 语言文字工作的新时期 第一节 新时期,新特点 随着社会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整个中国的面貌都逐步更新,中国的语文生活自然也会出现一些前所未有的变化。 一、汉字研究整理的新课题 1985年,是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和有关方面合作,对汉字进行研究统计取得累累硕果的一年。这一年年初,《姓氏、人名用字统计分析》课题完成并通过鉴定。12月9日,《汉字属性字典》的鉴定会也召开了,与会者高度评价了这项研究成果。 社会发展的明显变化,科技发展的明显变化,促使国家语言文字职能机关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的领导和从事汉字整理简化工作的人员,对中国今后整理研究工作的宏观规划,以及如何根据新的形势,对往日研究整理汉字的出发点、原则、所拟定的课题加以调整等问题,开始更深入的思索。 二、推广普通话工作的新形势 1984至1985年间,随着中国对外开放、对内搞活政策的进一步贯彻落实,更多的经济特区开辟了,商品流通的渠道更加畅通,第三产业勃兴,大批农村劳力涌向城市。因此推广普通话的工作变得更加紧迫。 这一阶段出现的一系列新情况,新特点,都向人们表明:推广普通话的工作正逢一个良好的环境,要不失时机地扩展这方面的工作。 三、汉语拼音应用的新天地 1985年10月21日至25日,国家教育委员会和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在北京联合召开小学“注音识字,提前读写”实验教学座谈会。 1984年至1985年形势发展的现实,使人们认识到:电子计算机等现代化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的普及,为《汉语拼音方案》作用的发挥开辟了一个应用的新天地。而汉语拼音方案也只有日臻完善,更适应于现代化技术的要求,才足以更好地反映自身存在的价值,永葆其活力。 第二节 新时期的里程碑 一、筹备全国语言文字工作会议 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于1984年年底,召开了文字改革工作座谈会。经过充分讨论,会议认为:在新的形势下,文字改革诸项任务中推广普通话的工作应该提到首位。会议还明确指出: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汉字将在中国语文生活中继续发挥重要的作用,它将与汉语拼音相辅相成,共同为现代化建设服务。 1985年初,国务院同意了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关于文字改革工作座谈会情况的报告》。 二、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改名为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 1985年12月16日,国务院决定将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改名为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简称“国家语委”)。 三、全国语言文字工作会议胜利召开
作者:119.138.51.*         2010/4/29 15:16:06    |  回复此帖子    
     
 
13 回复3楼:
    汉字的读音是谁发明规定出来的? 一直很好奇每个字的读音是谁规定出来的,比如说"我"字为什么就要念"WO"这个音,而不是发"你"字的音,真的很奇怪,是谁第一个发明字的读音的,比如最原始的人们发明了"火",那么他们是谁规定这个字就读"huo"这个音呢? 汉语拼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汉字拉丁化方案,于1955年—1957年文字改革时被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汉语拼音方案委员会研究制定。该拼音方案主要用于汉语普通话读音的标注,作为汉字的一种普通话音标。1958年2月11日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公布该方案。汉语拼音方案最早可以追溯到1906年朱文熊的《江苏新字母》和1908年刘孟扬的《中国音标字书》,还有1926年的国语罗马字和1931年的拉丁化中国字。所有这些汉字拉丁化方案都为汉语拼音的制定提供了基础。 1949年,吴玉章给毛泽东写信,提出为了有效的扫除文盲,需要迅速进行文字改革。毛泽东把信批复给郭沫若、茅盾等人研究,于1949年10月成立中国文字改革协会,其中一项任务就是研究汉语拼音方案。
作者:119.138.51.*         2010/4/29 15:09:29    |  回复此帖子    
     
 
14 回复4楼:
    为什么当初要把繁体改为简体 汉字? 简体字的演化有一个历史原因,50年代为了提高全民的文化水平,大力扫盲,那个时期在工厂、街道、农村到处都组建了扫盲班,识字和学文化是那一时期的热潮,但是遇到困难,繁体字笔画多,难写难认,扫盲的对象是大批的大字不识一个的成年人,为了这一需要才根据群众中的一些书写习惯形成了简化字,这为全社会的扫盲和全民文化水平的提高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目前大陆使用的简化字是1956年1月28日审订通过的,以后虽根据使用情况而略有改变,但一直使用到今天,成为中国大陆的用字标准。1977年,曾公布《第二批汉字简化方案》,在报刊上试用很短的一段时间后宣布废除。 汉字简化的原则和方法: 汉字简化的原则是:“述而不作”、“约定俗成,稳步前进”,也就是说尽量采用已经在民间长期流行的简体字,只作收集整理和必要的修改,不擅自造字。那种“简体字是共产党发明的”、“简体字是郭沫若等人造出来的”的笑谈,不过是国民党的宣传。是谁把汉字分为简体和繁体的? 确切的说简体字不是建国后才出现的,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有人提出了简化汉字的计划,而后周有光改革了简化汉字的方案,从建国后开始使用简体字以及推广普通话。 应该说汉字简化有政治上的原因,但更主要的是中国文化发展的需要,在当时的大陆统一之后的中国,南北方人见面甚至不能用汉语交流而只能用英语对话,这是件很可笑的事,因为方言口音差别大,而且即使是汉字,广东人现在还保留着用繁体字的习惯,南北的融合、文化的发展需要一种统一的文字,能被所有中国人认可和认识的文字,所以简化汉字是必然的。
作者:119.138.51.*         2010/4/29 14:55:26    |  回复此帖子    
     
 
15 回复12楼:
    汉字改革:汉字改革内容之一。它包括减省汉字笔画、减少汉字字数两种含义。前者指把笔画繁复的字,变成笔画少的字;后者指一个字原来可能有几种写法,包括正体、俗体、异体等,经过简化后,确定一个为正体,其余均废除。被简化了的汉字称为简化字。早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就有简体字,也就是说,汉字简化工作和简化字,从中国殷商时代就开始了。以后几乎在不同历史时期都做了汉字简化工作,都产生过相应的简化字 。如 ,从六国文字到秦统一后的小篆,秦始皇下令的“书同文”,可以看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由官方做的汉字简化工作,小篆对六国文字说来,就是规范字、简化字。以后从小篆到隶书,从隶书到楷书,每一次书体变革,都是一次汉字简化工作。楷书定型以后,还有对楷体字的正体、俗体、讹体的甄别工作。现代汉字简化工作是从20世纪初开始的,钱玄同、陆基、黎锦熙等人做了很多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成立了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和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于1956年公布《汉字简化方案》。1964年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编辑出版了《简化字总表》。1986年,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重新发表《简化字总表》,同时废止1977年发表的《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简化字总表》所列简化字是通行汉字的正体 汉语拼音是什么时候有的? 我国原来没有拼音字母,采用直音或反切的方法来给汉字注音。 直音,就是用同音字注明汉字的读音。 反切,就是用两个汉字来给另一个汉字注音,用两个汉字注出一个汉字的读音。是一种传统的注音方式,也是中国古代对汉字字音结构的分析。第一个字为反切上字,表示被切字的声母;第二个字为反切下字,表示韵母和读音。
作者:119.138.51.*         2010/4/29 14:52:30    |  回复此帖子    
     
 
16 回复24楼:
    中国字是象形文字吗? 是的 中国的汉字就是象形文字 希腊埃及的文字是楔形文字 那些“鸟语”是拼音文字. 汉字一直在进化 但还是象形的 而且是现在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象形文字.
作者:119.138.51.*         2010/4/29 14:44:26    |  回复此帖子    
     
 
17 回复5楼:
    为什么中华香烟盒子上面写的是chunghwa而不是中华的拼音写法?有些人在购买中华烟时看到烟盒上的拼音跟汉语拼音不一样,于是便产生了疑虑,认为中华烟商标是不是拼错了,事实上中华香烟商标拼音“CHUNGHWA”是威妥玛式拼音,根本没有拼错。 从有中华烟这个品牌开始,一直就用这个拼音,已经有五十多年的历史了。国家对商标进行整顿规范时,考虑到中华香烟商标“CHUNGHWA”在国外市场已经形成了品牌,为了避免改变商标给国外烟民造成不便,就没有改过来。 国家语言文字委员会的工作人员对此解释到,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威妥玛是英国驻华使馆中文秘书,威妥玛式拼音是他为了便于外国人学习汉语,于1868年发明的。后来,威妥玛式拼音在国内外影响很大,很多中国地名和人名以及商标品名都采用了这种拼写方式。 国家商标局有关工作人员解释到,1958年我国现代汉语拼音方案颁布后,国家便要求使用规范的汉语拼音。但部分老字号、驰名品牌,因一直沿用不规范拼音,国家同意维持现状,中华烟“CHUNGHWA”商标就属此列。
作者:119.138.51.*         2010/4/29 14:38:04    |  回复此帖子    
     
 
18 回复3楼:
    中国文字发展过程?中国人使用的汉字,是使用时间最长的文字。在中国历史上,汉字加强了中国人的凝聚力,保存了世界第一的文献。中国的文字经历过程: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到书法逐渐成为艺术,出现了楷书,草书,行书 .
作者:119.138.51.*         2010/4/29 14:31:26    |  回复此帖子    
     
 
19 回复6楼:
    中国建国后在科技,文化,经济,等方面的飞速发展资料: 1950年 土地改革运动开始 镇压反革命运动开始 10月 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 1951年 西藏和平解放 1952年 土地改革完成 1953年 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行 抗美援朝战争结束 1954年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颁布 1956年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我国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1957年 中国共产党进行整风,反右派斗争开始 1958年 “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 1959年 “反右倾”斗争 1964年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6年 “文化大革命”开始 1971年 林彪反革命集团被粉碎 联合国恢复我国合法席位 1972年 中美、中日关系开始正常化 1976年 四五运动 江青反革命集团被粉碎,“文化大革命”结束 1978年底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1982年 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1987年 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1992年 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1997年7月1日 香港回归,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 9月 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1999年12月20日 澳门回归,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
作者:119.138.51.*         2010/4/29 14:24:24    |  回复此帖子    
     
 
20 回复19楼:
    中国人光写拼音不行吗? 当拉丁字母. 当然不可以了。 那样的话中国文化就断了。 现在中国文化是世界上唯一一个上下5000年,都没有断过的文化,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化。文字是文化传承的保证。
作者:119.138.51.*         2010/4/29 14:17:46    |  回复此帖子    
     
 
21 回复4楼:
    现在有些中国文字被篡改这是好是坏? 文字本来就是在不断的发展进化之中,传统的东西不一定就是好东西,文字停止发展才是可悲的。 现在的简体字大部分都是几千来遗留下的,是民间广泛使用的文字,有些字比繁体字的历史还久,所以不能说是被篡改。 近代以来,汉语文经历了翻天覆地的重大改革,被称为现代汉语运动,这一运动包括三个组成部分: 1、白话文运动:文言文是由于历史的局限性所产生的一种汉语书面语法形式,随着书写材质的改进和书写速度的加快,越来越不能满足历史发展的要求,尤其是现代教育推广和科技发展中对文字表达的要求。白话文起源于唐宋,进入近代随着标点符号的引入,白话文在更多的场合被应用。五四之后,白话文完全成日常交流与文学创作的主流,民国**也以略带文言的白话文作为官方用语。 2、国语/普通话运动:汉语语音体系庞杂,方言众多,严重影响了,国民间的交流,清末官方开始着手制定通用的汉语标准音,称为官话,民国时进一步完善并推广开来,命名为国语,新中国成立后,国语被进一步标准化,尤其是汉语拼音的发明,使汉语有了标准音的统一规范,普通话逐步成为汉语使用者的标准音。 3、汉字简化运动:汉字部首繁多,书写学习都很困难,民间广泛使用简化的通俗汉字,民国时曾制定过一套简化字表,但是由于政治原因未能推广开来,新中国成立,简化汉字重新提上日程,现在简体字已经成立汉字的标准字体成广泛应用,成为学习和使用汉语的重要工具,极大的促进了汉语文的发展。
作者:119.138.51.*         2010/4/29 14:13:24    |  回复此帖子    
     
 
22 回复5楼:
    日本语的五十音图表是做什么用的?是相当于中国的汉语拼音么还是偏旁部首还是其他? 日语字母共有46个假名。假名的书写有两种,一种叫平假名,线条流畅、柔和,一般的书写用平假名;一种叫片假名,笔划简练而工整,主要用于外来语和一些特殊的场合。日语一般采用汉字、假名和罗马字三种文字的混写。 下面是五十音图也就是日语的字母表,准确的说是日语清音字母表。由于现代日语中有6个重复音,另外加上一个特殊发音——拔音,故实际上五十音图中只有46个假名、45个音。在五十音图中,あ行的5个假名为元音,や行和わ行为复元音,其余的行为清音,清音由辅音与あ行元音相拼而成。 あ行中五个元音发音时的注意事项: あ(a)大致相当于汉语的‘啊’,但口的开度略小。 い(i )与汉语的‘衣’相近,但音较短,口型较松。 う(u)按汉语的‘乌’音发音,但嘴角不要用力前突,音较短且轻柔。 え(e)和汉语的‘唉(ei)’的前半部分发音相似,但部位略靠前,口的开度在あ与い之间。 お(o)和汉语拼音‘喔(o)’相近,但部位略靠前,口型介于あ与う之间。
作者:119.138.51.*         2010/4/29 14:07:39    |  回复此帖子    
     
 
23 回复4楼:
    中国有人主张汉语拼音化,你支持还是反对? 现在这个命题早在建国初就提过,但是由于现在的电脑的发展,使得汉字又重新获得生命,由于汉字独特的发音和字形,使得汉字是现在计算机最适合的语言,不管是输入速度还是字符数量,汉字都是最便捷的。拼音化的文字在电脑的面前,效率很低。经常是输入很多字符,却表达一个单词的意思,而汉语,几个汉字就能够表达很多的意思。电脑化的时代,汉字生命力会更强。 汉字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到现在看是生命力最强的文字。拼音文字反而显得罗索,繁琐,不利于用于电脑的输入。
作者:119.138.51.*         2010/4/29 14:03:12    |  回复此帖子    
     
 
24 回复4楼:
    听说有人曾经试图将汉字彻底拼音化. 结果没有成功,于是改用字母做为"汉语拼音". 请问为什么会有人试图这样做? 这样做的好处是什么?汉字不好么? 另外, 汉字简化运动虽然成功了,现代中国用的也是简体文字了. 但是,似乎最初的目的并不是为了书写方便, 似乎起初只是想摒弃传统. 所以,请问,汉字简化最初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谈汉字的简化 大家现在起名所用的汉字和历史上记载用的文字是有区别的,也就是所谓的“中文简体”可是我们用来作为起名笔画参考的《康熙字典》却是繁体的,那么他们之间有什么区别与联系?“简体中文”又是在什么历史条件下如何形成的呢?这个有趣的问题我们不妨来探讨一下: 中国文字的简化,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在周恩来总理的直接主持关心下,结合了上百名专家,对数千个常用的中国文字进行了一次系统的简化工作。当时的出发点,应该说是分析了中国的国情。中国经历了上百年的内忧外患,国弱民穷,百废待兴。中国又是一个几千年的农业国,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人口在农村,而当时中国一半以上的人口是文盲和半文盲,而要在这样的基础上发展文化,建设国家,识字扫盲就成了一个至关重要的历史任务。简化文字,当时的目的,就是为了让数以亿计的人民大众,能够尽早尽快地识字认字,提高使用文字的速度,提升文化水平,方便学生在校学习,以此为最基本的基础,才有可能学习科技,建立一个富强的国家。
作者:119.138.51.*         2010/4/29 14:00:03    |  回复此帖子    
     
 
25 回复4楼:
    中国文字是否会被字母文字所取代?请给出相关理由。不可能的 汉字是世界上唯一沿用下来的古文字,而古巴比伦、古印度和古埃及的文字都被废弃了,这说明汉字不是会被时间淘汰的。虽然经过好几次简化、变体,但是汉字音意结合的特性始终都被保存下来了 在汉语拼音方案刚实施不久的时候曾经有建议说要和西方接轨,提议用汉语拼音代替汉字,结果还是无法施行 .
作者:119.138.51.*         2010/4/29 13:54:37    |  回复此帖子    
     
 
26 回复3楼:
    鲜世宗450年以后的1896年,中国清朝被日本击败,二十世纪中国清朝被欧美列强瓜分,已经自身难保的中华文明古国自然不再是被朝鲜、日本尊敬的国家,甚至成为日本欺侮的对象……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中国的文化和文字也就自然而然的在朝鲜走下神坛,被降格为朝鲜“谚文”的二流文字了,朝鲜世宗十五世纪苦心创造的韩文在使用汉字的母国中国强大之时得不到实质性的应用,却在中国衰败,朝鲜被日本人占领之时得以通行,曾经的二流拼音文字却成为朝鲜一流的官方文字,实在是讽刺啊。 朝鲜半岛在1945年被苏联、美国分割成为两个国家:朝鲜和韩国,所以世宗450年前创造的拼音文字在朝鲜被称为“朝鲜文”,在韩国被称为“韩文”,其实都是一样的。区别是:韩国的“韩文”至今还允许少量夹用汉字;而“朝鲜文”在1948年和1954年两次‘废除’汉字,不允许夹用汉字,现在的朝鲜文已经是纯朝鲜文了,而且中国东北吉林省的朝鲜族自治区的学校也使用纯朝鲜文。
作者:119.138.51.*         2010/4/29 13:45:34    |  回复此帖子    
     
 
27 回复2楼:
    韩国、朝鲜人使用中国汉字有1000多年的历史,绝对是中华文化的后裔,可是为什么后来废除了中国汉字呢?首先因为朝鲜的语言属于阿尔泰语系,与中国的汉藏语系不太一样,但是古代朝鲜文化落后,一直没有发明自己的文字,所以只能沿用中国汉字。但是汉字还是无法充分的表现韩语的发音和朝鲜民众的思想感情,普通朝鲜平民根本不识汉字,只有朝鲜贵族、官员会使用汉字,称为“吏读文字”,而普通朝鲜平民只能以口头方式进行文化交流,他们的生活知识和年积月累的农业耕种经验和农耕方法也都无法长久的流传下去。
作者:119.138.51.*         2010/4/29 13:43:02    |  回复此帖子    
     
 
28 回复23楼:
    最早的文字应该是古埃及楔形文字,距今约5100年。中国的甲骨文是商朝时期的文字,距今约3500年-4000年,与古希腊文字同一时代,但比非尼基文字要晚。 最近又在古巴比伦遗址地下6米处发现美苏尔文字,如果能证实的话,就比古埃及文字还要早,大约在8000年-1万年之间。 传统的说法是:因为贸易的关系,早期的古埃及人将文字带到非尼基,开始只有三十多个字母,分别代表不同的货物,渐渐形成早期的非尼基文字。非尼基文字后来向西传到古希腊最终成为拼音文字,即拉丁文字。拉丁文(罗马文字)是现在欧洲所有文字的鼻祖。非尼基文字来向东传,形成象形文字,包括阿拉伯文字,阿尔泰文字,朝鲜文字,蒙古文字。
作者:119.138.51.*         2010/4/29 13:39:14    |  回复此帖子    
     
 
29 回复3楼:
    从仓颉造字的古老传说到100多年前甲骨文的发现,历代中国学者一直致力于揭开汉字起源之谜。 关于汉字的起源,中国古代文献上有种种说法,如“结绳”、“八卦”、“图画”、“书契”等,古书上还普遍记载有黄帝史官仓颉造字的传说。现代学者认为,成系统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个人创造出来,仓颉如果确有其人,应该是文字整理者或颁布者。
作者:119.138.51.*         2010/4/29 13:36:22    |  回复此帖子    
     
 
30 回复3楼:
    但在过去的近百年里,世界潮流曾缩小了“汉字文化圈”,就连毛泽东、鲁迅等也曾主张废除汉字,认为汉字终将改为世界通用的表音文字,但事实并非如此。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文字改革———实施拼音文字的作用只不过是充当了学习汉字的辅助工具。韩国在文字政策上曾先后经历了汉字时代和“韩文专用”时代。许多韩国专家指出,抛弃汉字使韩国社会出现了知识、哲学和思想的贫困,今天的经济危机,就是韩国半世纪以来推行韩文专用所带来的必然结果,因为它导致韩国社会出现大量文盲。所以,韩国开始反思,并于1991年11月和1994年9月在汉城先后两次举行了“汉字优于拼音文字”的国际汉字学术研讨会,并且成立了“国际汉字振兴协议会”。日本也是如此,它曾减少了可识的汉字字数,但现在又增加了。
作者:119.138.51.*         2010/4/29 13:34:10    |  回复此帖子    
     
 
31 回复3楼:
    在民国时期,很多中国人丧失了对中国文明的希望。认为中国必须完全西华,才能生存。而中国文明的最大载体是中国文字(繁体字),因此,消灭中国文字是西华的最佳途径。这就是汉字拼音化的又来 于是很多支持西华的学者纷纷创造字母文字。后来,他们联合起来,作出了汉字拼音化的途径。 汉字拼音化有先例,那就是日本。日本早在古代就发明了假名来表示部分汉字。明治维新后,日本**规定,只允许使用2000个常用汉字,其他汉字必须用假名表示。 朝鲜、越南,古代也把汉字当作通用文字和官方文字。但二战后,他们都受汉字拼音化的影响,大刀阔斧的废除了汉字,使用了拼音文字。 我党是国际主义者,深受俄罗斯等西方国家影响,看到日本、朝鲜、越南在使用拼音文字时没有什么障碍,因此非常支持汉字拼音化。 于是,在解放后,我党出面,组织主张汉字拼音化的专家来策划汉字拼音化。但中国文明底蕴深厚,废除汉字不是那么容易。这些专家们想出一个办法,就是逐步简化汉字,把同音的汉字尽量简化为同样的字型,之后逐步变为拼音文字。 在专家的计划中,汉字拼音化的步骤为:繁体字-简化字-二简字-同音同型的简化字-拼音文字。 在50年代中期,我党推广简化字,虽然受到很多阻挠,但通过各种途径,基本推行。成功的割断了汉字和中华文明之间的主要联系。达到了会简化字但看不懂中国古籍的目的。 在60年代,我党推行二简字,却受到了各方面的阻碍,造成了非常大的混乱。 改革开放后,我党不得不废除二简字,汉字拼音化的途径中断!汉语拼音仅仅作为学习汉字的辅助工具而已。 可以看出,汉字简化的最终目的是废除汉字。至于简化字的好处,笔划少,容易学等,都是次要的。现在用电脑输入汉字,根本不在乎笔划多少。而简化字的害处却很大,最大的害处就是割裂了现代文明与古代文明的联系,中华文明也许会因此断绝。
作者:119.138.51.*         2010/4/29 13:27:21    |  回复此帖子    
     
 
32 回复3楼:
    仓颉的字都是依照万物的形状造出来的。譬如:日字是照着太阳红圆红圆的模样勾的;月字是仿着月牙儿的形状描的;人字是端详着人的侧影画的……仓颉首创文字的事后来被黄帝知道了,他大为感动,乃赐仓姓。其意是君上一人,人上一君。再后来,上天知道了这件事,下了一场谷子雨奖励仓颉。这便是人间谷雨节的由来。 从白水县城出发,沿渭(南)清(涧)公路下洛河,然后再改走白(水)洛(川)公路。吉普车在高原的沟岔间跑了一个小时左右,才来到了仓颉庙所在的史官村。这座已有1800余年历史的仓颉庙已被国务院正式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仓颉陵在吴村西侧,与仓颉庙西东相望,是一个高五米的大土丘。陵墓以下有仰韶至龙山时期的古文化遗存。陵前翁仲,石狮俱存,并建有石坊,上书“仓颉”二字。仓颉庙,始建年代不详。据庙内现存碑刻记载,“历汉唐以来,未尝稍替”。如今看到的仓颉庙是明清时的建筑,占地约两千七百平方米,座北朝南,有石望柱一对,雕刻精美雅致;山门、二门皆为硬山式建筑,拜殿、正殿和寝阁大方美观。还有明代名人篆额题联和仓颉夫妇的石雕。庙内碑刻林立,松柏苍翠,杨柳依依,楼台亭阁鳞次栉比,整个建筑雄伟壮观
作者:119.138.51.*         2010/4/29 13:22:40    |  回复此帖子    
     
 
33 回复2楼:
    汉字是中华文明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不但承载了我们几千年的历史,而且也是从古到今人们进行沟通的重要手段。由汉字衍生出来的书法艺术,更是中华文明的瑰宝。但是,汉字,是怎么造出来的? 研究汉字的起源问题,在国内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了。 先秦传说造字者为仓颉,《旬子·解蔽》记载:“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壹也。”《吕氏春秋》记载:“奚仲作车,仓颉作书”。相传仓颉是黄帝的史官,是古代整理文字的一个代表人。《说文解字》记载:仓颉是黄帝时期造字的史官,被尊为“造字圣人”。史学家徐旭认为,文字的出现,应与仓颉有关。那时制定历法需要文字记载,制定神谕也需要行文,因此,仓颉应是颛顼部族人。他“生于斯,葬于斯”,故造书台北有仓颉陵墓。他所处的年代约为公元前26世纪。据此推测,四、五千年前,我国的文字就比较成熟了。
作者:119.138.51.*         2010/4/29 13:20:15    |  回复此帖子    
     
 
34 回复3楼:
    我国原来没有拼音字母,采用直音或反切的方法来给汉字注音。 直音,就是用同音字注明汉字的读音。 反切,就是用两个汉字来给另一个汉字注音,用两个汉字注出一个汉字的读音。是一种传统的注音方式,也是中国古代对汉字字音结构的分析。第一个字为反切上字,表示被切字的声母;第二个字为反切下字,表示韵母和读音。 中国人自己的汉语拼音运动是从清朝末年的切音字运动开始的。 鸦片战争以后,一些爱国知识分子提出了教育救国的主张,梁启超、沈学、卢戆章、王照都一致指出,汉字的繁难是教育不能普及的原因,因此,掀起了一场“切音字运动”。 在切音字运动中提出的拼音字母方案是多种多样、琳琅满目的,大致可以归纳为三大系: ① 假名系:模仿日文假名,采用汉字部首作为拼音符号。1892年卢戆章的《一目了然初阶》一书中提出的“中国切音新字”,1901年王照的“官话合声字母”等都属于假名系。 ② 速记系:采用速记符号作为拼音符号。1896年到1897年两年间出版的蔡锡勇的《传音快字》、沈学的《盛世元音》、王炳耀的《拼音字谱》等书中提出的方案都属于速记系。 ③ 拉丁系:采用拉丁字母作为拼音符号。1906 年朱文熊的《江苏新字母》、1908年刘孟扬的《中国音标字母》和江亢虎的《通字》、1909 年黄虚白的《拉丁文臆解》等书中提出的方案都属于拉丁系。 1913年2月,读音统一会在北京召开,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审定一切字的国音发音”和“采定字母”。会议开了三个多月。在这次会议上,审定了6500个汉字的读音,用各省代表投票的方法确定了“标准国音”;拟定了一套注音字母,共39个,这套字母采用汉字笔画式,字母选自古代汉字,音节采用声母、韵母和声调的三拼制,对双拼的反切法进行了改进,其用途仅在于标注汉字读音,不作为拼音文字。这套注音字母后来减为37个(声母12个,韵母13个,介母3个,比双拼切音字的方案中的字母几乎减少了一半。 注音字母通过之后,搁置了五年,才于1918年由北洋**教育部正式公布。1920年,全国各地陆续开办“国语传习所”和“暑期国语讲习所”,推广注音字母,全国小学的文言文课一律改为白话文课,小学教科书都在汉字的生字上用注音字母注音。从1920年到1958年,注音字母在我国使用了近40年的时间。这对于统一汉字读音、推广国语、普及拼音知识起了很大的作用。1930年,上层官员中有人觉得“注音字母”的名称不好,改称为“注音符号”,以强调这不是一种与汉字并行的文字。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就马上着手研制拼音方案。1949年10月成立了民间团体“中国文字改革协会”,协会设立“拼音方案研究委员会”,讨论拼音方案采用什么字母的问题。 1955年10月15日,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在北京举行。叶籁士在发言中说:“从1952年到1954年这个期间,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主要进行汉字笔画式拼音方案的研究工作,经过了三年的摸索,曾经拟定几种草案,都放在《汉语拼音方案草案初稿》(汉字笔画式)里头”。这次会议上印发给代表们六种拼音方案的草案,有四种是汉字笔画式的,一种是拉丁字母式的,一种是斯拉夫字母式的。会议之后,当时的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主任吴玉章向毛泽东报告,他说,民族形式方案搞了三年,难以得到大家都满意的设计,不如采用拉丁字母。毛泽东同意采用拉丁字母,并在中央开会通过。 1955年10月,国务院成立“汉语拼音方案审定委员会”,经过一年的工作,于1957年10月提出《修正草案》,11月1日由国务院全体会议第60次会议作为新的《汉语拼音方案(草案)》通过,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1958年2月11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正式批准《汉语拼音方案》。1958年秋季开始,《汉语拼音方案》作为小学生必修的课程进入全国小学的课堂。《汉语拼音方案》是拼写规范化普通话的一套拼音字母和拼写方式,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定拼音方案。
作者:119.138.51.*         2010/4/29 13:15:32    |  回复此帖子    
     
 
35 回复2楼: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就马上着手研制拼音方案。1949年10月成立了民间团体“中国文字改革协会”,协会设立“拼音方案研究委员会”,讨论拼音方案采用什么字母的问题。 在1951年,毛泽东就指出:“文字必须改革,必须走世界文字共同的拼音方向”。但是,究竟采用什么形式的拼音方案,他本人也是经过了反复斟酌的。毛泽东到苏联访问时,他曾经问斯大林,中国的文字改革应当怎么办;[B]斯大林说,中国是一个大国,可以有自己的字母。[/B]毛泽东回到北京之后,指示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制订民族形式的拼音方案。同时,上海的新文字研究会停止推广北方拉丁化新文字,等待新方案的产生。 1955年10月15日,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在北京举行。这次会议上印发给代表们六种拼音方案的草案,有四种是汉字笔画式的,一种是拉丁字母式的,一种是斯拉夫字母式的。会议之后,当时的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主任吴玉章向毛泽东报告,他说,民族形式方案搞了三年,难以得到大家都满意的设计,不如采用拉丁字母。毛泽东同意采用拉丁字母,并在中央开会通过。
作者:119.138.51.*         2010/4/29 13:10:05    |  回复此帖子    
     
 
36 回复2楼:
    1951年,毛泽东曾经指示:“文字要在一定的条件下加以改革,要走世界文字共同的拼音化方向”。在我国的学者中,还有一些公开主张“双文制”(digraphia)的人,例如,周有光就主张实行“two-script system”(文字双轨制),冯志伟提出首先在计算机通信中实行“文字双轨制”,认为文字书写方式的改革应该先从信息科学做起来。 **对于这些持不同意见的学者并不干涉他们提出自己的意见和继续进行科学研究的自由。国家一级学会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受到国家教育部的大力支持,该学会的宗旨之一就是倡导和研究“拼音化”问题。我国**这样宽松的政策,为“双文制”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作者:119.138.51.*         2010/4/29 13:07:45    |  回复此帖子    
     
 
37 回复1楼:
    谈汉字的简化 大家现在起名所用的汉字和历史上记载用的文字是有区别的,也就是所谓的“中文简体”可是我们用来作为起名笔画参考的《康熙字典》却是繁体的,那么他们之间有什么区别与联系?“简体中文”又是在什么历史条件下如何形成的呢?这个有趣的问题我们不妨来探讨一下: 中国文字的简化,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在周恩来总理的直接主持关心下,结合了上百名专家,对数千个常用的中国文字进行了一次系统的简化工作。当时的出发点,应该说是分析了中国的国情。中国经历了上百年的内忧外患,国弱民穷,百废待兴。中国又是一个几千年的农业国,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人口在农村,而当时中国一半以上的人口是文盲和半文盲,而要在这样的基础上发展文化,建设国家,识字扫盲就成了一个至关重要的历史任务。简化文字,当时的目的,就是为了让数以亿计的人民大众,能够尽早尽快地识字认字,提高使用文字的速度,提升文化水平,方便学生在校学习,以此为最基本的基础,才有可能学习科技,建立一个富强的国家。 汉字自古以来就有繁体与简体两套写法,在甲骨文与金文中,就可发现汉字简体的形迹,例如「车」就有多种写法。后来经过篆体隶化,并存两种写法的文字越来越多。由六朝到隋唐,汉字逐渐隶楷化,当时或许是为了美观对称,很多古字都增加笔画,而简体字开始被称为「俗体」、「小写」、「破字」等,在民间社会仍广为流传。 不过,有时候文字有简化和繁化的现象,左传和甲骨文上有假借字,当一件我们要表达的事很抽象,最初时无法造字,于是找来一个与它音近的字来借代,当后来或者可以造字了,就有这个抽象概念的本字了。有时后来仍旧无法造字,于是一个字去加偏旁,去别异,表示与本来假借的字不同。而有时一个字越写越繁了,人有觉得麻烦了,就去简化了,于是在魏晋有俗文字学,即俗体字。也有的字越来越简单了,又不易看清本义了,所以又去替它加笔画了,所以繁化了。 所以,笔划写得越来越繁的字,绝对不少于写得越来越简的字。 繁化和简化的字,在古代就已存在。有些人造新字,后来就通行使用。例如:杨坚在北周时以外戚辅政,进封「随王」,但他嫌「随」有「走」之意,于是改「随」为「隋」。武则天最爱造字,她一生造了十多个字。其中一个「国」字,她改成「□」中间加「武」,但后来觉得自己被包围在围城中,就不再使用。中国文字在秦始皇统一文字之后,随着时代改变,出现了繁体、简体、俗体、异体等字。官方的文书,都采用繁体,其它的文字是难登大雅之堂。这段期间,民间文字的使用多是采约定成俗的方式,一直到太平天国时期,才开始文字的简化。
作者:119.138.51.*         2010/4/29 13:03:14    |  回复此帖子    
     
 
38 回复2楼:
    周有光(1906~ ) 和母亲及家人在一起(右二为周有光)。 1906年1月13日生于江苏省常州市,后来迁居苏州。1923年开始就学上海圣约翰大学;1925年上海发生“五卅惨案”,随同全体同学和华籍教授离校,改读离校师生创办的光华大学,1927年毕业。1928年至1949年,任教光华大学、江苏和浙江教育学院;任职新华银行,由银行派驻美国纽约。1949年上海解放后回国,担任复旦大学经济研究所和上海财经学院教授。1955年10月参加全国文字改革会议,会后担任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和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研究员,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参加制订汉语拼音方案,提出方案的三原则,方案在1958年公布。主持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的制订,提出正词法的基本规则和内在矛盾,基本规则在1988年公布。1979至1982年出席国际标准化组织的文献技术会议,该组织通过国际投票认定汉语拼音方案为拼写汉语的国际标准(ISO 7098)。参加制订聋人教育用的汉语手指字母方案(1963年公布)和汉语手指音节设计。1958年开始在北京大学和人民大学开讲汉字改革课程,讲义《汉字改革概论》1961年出版第1版,1979年第3版,1985年译成日文在日本出版。1980年开始,担任翻译不列颠百科全书的中美联合编审委员会和顾问委员会中国方面三委员之一。出版《新语文的建设》(1992)、《新时代的新语文》(1999),阐述语言生活的历史进程、人类的双语言生活、国家共同语和国际共同语的形成和发展。出版《中国语文纵横谈》(1992),提出汉字效用递减率、汉字声旁的有效表音率,阐述整理汉字的四定原则(定形、定音、定序、定量)。发表《现代汉字学发凡》(1980),出版《汉字和文化问题》(2000),倡导研究现代汉字学;上海师大、华东师大、北京大学先后开设现代汉字学课程。发表《汉语内在规律和中文输入技术》(1983),阐述按词定字的原理和拼音变换汉字的原理,提倡以语词、词组和语段为单位的双打全拼法,使拼音变换汉字技术代替字形编码,1983年制成软件。1997年出版《世界文字发展史》,1998年出版《比较文字学初探》,提倡比较文字学的研究,在世界文字发展史中理解汉字的历史地位;提出六书有普遍适用性、文字三相分类法;对人类文字的发展规律进行新的探索;清华大学等校采用作为教材。1989年83岁离休,继续在家中研究和著述。2000年出版《现代文化的冲击波》,阐述世界四种传统化的历史比较和华夏文化的光环和阴影。2001年选取90岁后发表的部分文章编成《周有光髦耋文存》,提倡华夏文化百尺竿头更上一步,适应信息化和全球化时代。先后共出版书籍20多种,发表论文300多篇。 著作
作者:119.138.51.*         2010/4/29 12:57:52    |  回复此帖子    
     
 
39 回复2楼:
    南方都市报:你认为新中国成立后文字改革的主要意义体现在哪里? 周有光:文字改革的意义很重要。中国的传统与外国传统相似,有文字之“神”,“神”是高傲的。古代人认为,文字是上帝给的,是不能改变的。这个观念当然是错误的,事实上,外国与中国一样,文字、语言都是随着时代在变的。解放后,上世纪五十年代制定了“汉语拼音方案”,现代年轻人都学了。这个拼音方案,用字母表示“音”,用处很大。首先,使得中国的小孩子、中国的文盲能够利用这个工具认字,走进中国的文化宝库;其次,方便外国人学习中国的文化。所以,汉语拼音一方面是从没有文化到有文化之间的“桥梁”,另一方面是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这个桥梁看似是个小事情,但是缺少了就不方便。比如,我们中国人的名片上印着拼音,这样不懂“方块字”的外国人也可以认得,可以叫出。我们中国从清朝末年到今天,都处于现代化改革的过程之中,现代化改革,一方面是语言文字的改变。
作者:119.138.51.*         2010/4/29 12:56:09    |  回复此帖子    
     
 
40 回复2楼:
    周有光,原名周耀平,1906年生于江苏常州。经济学教授,杰出的语言文字学家。 周有光一生充满传奇,早年专攻经济学,曾经留学日本并在美国工作,他是屈指可数的与爱因斯坦面谈过的中国人。解放后回上海任经济学教授,1955年受命改行至文字改革领域,参与设计“汉语拼音方案”,被誉为汉语拼音创始人之一。 周有光有“周百科”的外号,拜连襟沈从文所赐。后来果然做了《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文版三位编委之一,其他两位编委是刘尊棋和钱伟长。 周有光祖上为常州望族,他的太太是“张家四姐妹”中的老二张允和。张家四姐妹,个个兰心蕙质,大姐张元和的夫君是昆曲名家顾传玠,老三张兆和是沈从文的夫人,老四张充和嫁给了德裔美籍汉学家傅汉思
作者:119.138.51.*         2010/4/29 12:52:35    |  回复此帖子    
     
 
41 回复2楼:
    “中国应该有自己的民族形式”   新中国重新制订自己的拼音文字,字母采取什么形式,成为大家关注的问题。新中国成立前夕,吴玉章给***的信中,曾主张“中国文字应采取拉丁化的拼音为好,不要注音字母式或日本假名式的拼音。”对于这个提议,郭沫若、马叙伦包括***本人都给予肯定。   但两年后,在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成立的大会上,马叙伦却传达了***主席的新指示。毛主席认为:文字必须改革,要走世界文字共同的拼音方向;形式应该是民族的、字母和方案都要根据现有汉字来制订。   是什么改变了***对于字母形式的看法呢?现年103岁的语言学家周有光向记者揭开了谜底。1949年12月,为了庆祝斯大林70寿辰,***首次出访苏联。在一次会谈中,***专门与斯大林谈起了中国的国民教育问题。据周有光回忆,当时***问斯大林:“我们要改革文字,要制订一套字母,你看怎么办?”斯大林回答:“中国是一个大国,你们应该创造一套自己的字母。”   于是,从1952年3月起,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开始了制订民族形式拼音方案的研究工作。
作者:119.138.51.*         2010/4/29 12:41:01    |  回复此帖子    
     
 
42 回复2楼:
    1955年10月25日,全国文字改革会议闭幕仅仅两天,中国科学院就召开了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会议明确定义,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标准语。   曾参加这次会议的胡明扬记得,对于普通话的定义,专家们还有过一番争论。有人认为广东话中保留了很多中古读音,是中国最古老的发音方式,普通话应以广东话为基础。有人认为,上海聚集了大量文人,在中国近现代文化史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上海话应作为普通话的基础。但是由于全国70%的方言都近似北京音,北京语音最终成为普通话的标准语音。
作者:119.138.51.*         2010/4/29 12:35:43    |  回复此帖子    
     
 
43 回复2楼:
    新中国刚刚成立,文字改革便作为一件大事摆在中央面前。制订《汉语拼音方案》、制订《汉字简化方案》、大力推广普通话……要做的事情千头万绪。   经过几年反复推敲和审定,第一批230个简化字见诸报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汉语拼音方案》;注音识字和推广普通话运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起来。   今年2月11日,《汉语拼音方案》公布整整50年了。现在,汉语拼音早已不只是一个注音识字的辅助工具了,电脑输入、火车代码、专用名词拼写、手机输入、对外汉语教学、图书索引、手语、旗语……越来越多的行业离不开它。   汉语拼音与我们的生活联系得越来越紧密。而50年前为了制订《汉语拼音方案》,专家们付出的心血,经历的波折,却少有人知。   “中国文字应走拼音化道路”   1949年8月25日,***收到中共“五老”之一吴玉章的来信。信中,吴玉章对中国文字改革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中国文字应改成拉丁化的拼音文字,并大胆地提出在全国各地选择重点试行新文字。   新中国成立前夕,国内外形势纷繁复杂,但吴玉章的来信还是引起了***的重视。他把信转给郭沫若、茅盾和语言学家马叙伦,征求他们的意见。三天后,***收到郭沫若等人的答复。他们都赞成中国文字改革走拉丁化的拼音方向,但认为,实现拼音文字要有一个很长的过程,现在就重点实行新文字,未免过于草率。   虽然,吴玉章着手试行新文字的建议被暂时搁置,但他“拼音化”的主张却得到了包括***在内的许多人的支持。   1949年10月10日,新中国成立仅仅十天,一个名为“中国文字改革协会”的组织宣告成立。为了表示对中国文字改革的关注,***特意派秘书胡乔木参加“文字改革协会”,以便随时了解和指导文字改革工作。   其实,把中国文字改成拼音化文字的呼声,由来已久。早在清末,轰轰烈烈的“切音字运动”就开始了。   1840年以来,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击碎了中国“天朝上国”的迷梦。第一次睁开眼看世界的中国文人,突然发现与西方相比,我们这个老大帝国竟然已落后如许。国家的落后是科技的落后,科技的落后缘于教育的落后,教育落后盖因汉字太难。中国的知识分子们开始重新审视几千年传承下来的中国文化。   他们发现西方拼音文字只要会说就会写,国民识字率很高。而汉字独立于语言之外,笔画繁难,就连许多饱学之士都会发出“汉字至难”的感慨。对于汉字的反思到五四时期更达到了一个高潮,鲁迅甚至发出:“汉字不灭,中国必亡!”的呐喊。   同时,把汉字改成拼音文字的探索也从未间断。
作者:119.138.51.*         2010/4/29 12:29:43    |  回复此帖子    
     
 
44 回复1楼:
    汉字不是拼音文字。古代人们为了学习汉字,曾创造了直音、反切等方法给汉字注音。 直音法盛行于汉代,是指用一个比较容易认识的字来标注跟它同音的字的方法,如"盅,音古" "毕,音必""畔,音叛"。这种方法简单明了,直到现在,人们还常常利用它。但直音法有较大的局限性:有的字找不到同音字,则此法不能用;有的字虽然有同音字,但都比较生僻,注了等于没有注。例如,"蹭(cèng)、糗(qiǔ)"等就没有同音字,无法用直音法注音;"然"的同音字只有"燃、蚺、髯"三个字,它们都比"然"字生僻,用其中的任何一个为"然"字注音,都难以帮助认读。后来创造了反切法,弥补了直音法的不足。 反切法流行于东汉末年,盛行于唐宋各代,是指用两个字来注另一个字的音的注音方法。反切上字与所切字的声母相同,反切下字与所切字的韵母和声调相同,如"红,胡笼切",即取"胡"字的声母"h",取"笼"字的韵母和声调"óng",拼成"红"字的音"hóng"。反切法的发明,是我国汉字注音方法的一大进步。从东汉末年到1918年注音字母公布之前,反切法一直被作为汉字注音的主要方法普遍使用。
作者:119.138.51.*         2010/4/29 12:21:18    |  回复此帖子    
     
 
45 回复2楼:
    外国人比较直接,他们认为使用象形文字会导致文字数量太多,一个事物一个,不方便人类的记忆,而拼音文字,相对简单。但是中国人把象形字规则化、简化,而且衍生出精炼的中国书面语言结构,成功的解决了这一问题,所以,汉字作为现存的世界上最古老的而且还在广泛应用的象形文字,依然还存在,而且还很有活力。
作者:119.138.51.*         2010/4/29 12:14:59    |  回复此帖子    
     
 
46 回复2楼:
    汉语拼音化是不能一言以蔽之地全盘否定的。因为从王照、劳乃宣一直到吴玉章、周有光、吕叔湘等学者,他们在做拼音化实验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自己的一己私利,这里面有为了祖国富强,为了中国人民素质的提高、普及教育、发展大众文化的一种普世的、宗教般的人文关怀。我认为,争论并没有一个所谓的结论。拼音化只是暂不大规模地进行了,但是这种对祖国文化、对人民教育事业、对语文现代化的巨大的人文关怀,是永远不可否定的。 至于汉字改革——简化字运动的伟大成就,是世人有目共睹的。现在让人们回到甲骨文时代,是谁都不愿意的。
作者:119.138.51.*         2010/4/29 12:08:24    |  回复此帖子    
     
 
47 回复2楼:
    人们意识到汉字要改革,也意识到汉字改革的任重道远。汉字的改革可以说牵一发而动全局,不像文体的变革那样多少还有人们口中的活语言作依据,往往稍有不慎,哪怕仅仅是一个小小的改动,也会好心而办了错事。1922年钱玄同在国语统一筹备会上提出了“简省现行汉字的笔画案”,认为“汉字改用拼音是治本的办法,简省现行汉字笔画是治标的办法。那治本的事业,关系重大,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到目的的。但现行汉字在学术上、教育上的作梗,已经到了火烧眉毛的地步,不可不亟图补救的办法!我们决不能等拼音的新汉字成功了才来改革,所以治标的办法,实是目前最切要的办法。”
作者:119.138.51.*         2010/4/29 12:03:11    |  回复此帖子    
     
 
48 回复2楼:
    金文金文是指铸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文字,也叫钟鼎文。商周是青铜器的时代,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钟鼎”是青铜器的代名词。所以,钟鼎文或金文就是指铸在或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   所谓青铜,就是铜和锡的合金。中国在夏代就已进入青铜时代,铜的冶炼和铜器的制造十分发达。因为周以前把铜也叫金,所以铜器上的铭文就叫作“金文”或“吉金文字”;又因为这类铜器以钟鼎上的字数最多,所以过去又叫作“钟鼎文”。   金文应用的年代,上自商代的早期,下至秦灭六国,约1200多年。金文的字数,据容庚《金文编》记载,共计3722个,其中可以识别的字有2420个。   铜器上的铭文,字数多少不等。所记内容也很不相同。其主要内容大多是颂扬祖先及王侯们的功绩,同时也记录重大历史事件。如著名的毛公鼎有497个字,记事涉及面很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
作者:119.138.51.*         2010/4/29 11:35:47    |  回复此帖子    
     
 
49 回复2楼:
    汉字从仓颉造字到100多年前甲骨文的发现,历代中国学者一直致力于揭开汉字起源之甲骨文谜。关于汉字的起源,中国古代文献上有种种说法,如“物语”“结绳”、“八卦”、“图画”、“书契”等,古书上还普遍记载有黄帝史官仓颉造字。现代学者认为,成系统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个人创造出来,仓颉如果确有其人,应该是文字整理者或颁布者。   最近几十年,中国考古界先后发布了一系列较 安阳 殷墟的甲骨文更早、与汉字起源有关的出土资料。这些资料主要是指原始社会晚期及有史社会早期出现在陶器上面的刻画或彩绘符号,另外还包括少量的刻写在甲骨、玉器、石器等上面的符号。可以说,它们共同为解释汉字的起源提供了新的依据。   通过系统考察、对比遍布中国各地的19种考古学文化的100多个遗址里出土的陶片上的刻划符号,郑州大学博士生导师王蕴智认为:中国最早的刻划符号出现在河南舞阳贾湖遗址,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历史。   作为专业工作者,他试图通过科学的途径比如综合运用考古学、古文字构形学、比较文字学、科技考古以及高科技手段等一些基本方法,进一步对这些原始材料做一番全面的整理,从而爬梳排比出商代文字之前汉字发生、发展的一些头绪。   然而情况并不那么简单,除了已有郑州商城遗址、小双桥遗址(该遗址近年先后发现10余例商代早期朱书陶文)的小宗材料可以直接和殷墟文字相比序之外,其它商以前的符号则零星分散,彼此缺环较多,大多数符号且与商代文字构形不合。还有一些符号地域色彩较重、背景复杂。   正式形成于中原地区,王蕴智认为,汉字体系的正式形成应该是在中原地区。汉字是独立起源的一种文字体系,不依存于任何一种外族文字而存在,但它的起源不是单一的,经过了多元的、长期的磨合,大概在进入夏纪年之际,先民们在广泛吸收、运用早期符号的经验基础上,创造性地发明了用来记录语言的文字符号系统,在那个时代,汉字体系较快地成熟起来。
作者:119.138.51.*         2010/4/29 11:34:41    |  回复此帖子    
     
 
50 回复2楼:
    象形文字号称活化石,是一种古老的的文字,世界上最早都是象形文字,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很多象形文字消失了。放下民族感情,其实汉字汉语很落后,逻辑性很差,难学难懂效率低。今天的汉语语法都是学西文的。中国战国之后进入了统一时代,统一了文字,促进了社会发展,但是凡事都有利弊,统一也限制了自由发展,恰好中国的地理优势也限制了外来文化的入侵。
作者:119.138.51.*         2010/4/29 11:28:41    |  回复此帖子    
     
 
本主题共有回帖数 87 篇,   首页 [1] [2] 下一页 末页 加入收藏夹
回复帖子
标  题: *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左对齐 居中 右对齐 超级连接 email连接 插入图片 插入代码 引用内容 背景音乐 flash动画 Real Player视频文件 Media Player视频文件 QuickTime视频文件
内  容: *
图  片: 教您外部贴图
验证码: 请在左边输入看不清,双击一下
3.22.181.211  登录 | 注册 | 忘记密码
页面执行时间:52,212,060.000毫秒
  ©2006 Uname.cn 设逸名网为首页 贴吧协议  意见建议  鄂ICP备05015700号